科研产出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和霜霉威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样品通过改良的QuEChERS方法提取净化,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叶用莴苣Loctuca sativa L. var. ramosa Hort.中氟吡菌胺及其代谢物2,6-二氯苯甲酰胺和霜霉威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多壁碳纳米管净化,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在0.005~1 mg/L范围内,目标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响应值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9)。在0.02、0.1、2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3种化合物在叶用莴苣中的回收率在85%~10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0%~18%(n=5)之间;3种化合物的定量限均为0.02 mg/kg。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以有效成分928.13 g/hm2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时,叶用莴苣中氟吡菌胺和霜霉威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9~4.2和4.8~4.9 d。末次施药后5 d和7 d时,氟吡菌胺和霜霉威在叶用莴苣中的残留量分别为3.45~8.51和9.05~31.1 mg/kg,而2,6-二氯苯甲酰胺的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0.02 mg/kg)。结合中国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最大残留限量以及叶用莴苣的生长特点和消费习惯,推荐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在叶用莴苣上施用的安全间隔期为5 d。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氟吡菌胺 霜霉威 代谢物 叶用莴苣 残留


臭氧结合气调保鲜鲜切绿芦笋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低温下,采用不同气调包装条件(O2 5%—10%、CO2 5%—15%、N2 75%—85%)或气调包装结合臭氧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进行贮藏试验,测定不同处理对鲜切绿芦笋贮藏过程中营养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时,气调包装条件为O2 10%、CO2 5%、N2 85%,同时结合臭氧处理,可以保持鲜切绿芦笋较好的品质,其中可溶性蛋白质、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同时降低了丙二醛含量。研究结果对鲜切绿芦笋的贮藏保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播种量和播种期对上海绿肥油菜生物产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沪油17’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期对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和播种期明显影响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绿肥油菜的生物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提高,随着播种期推迟而降低。当播种量为10.25 kg∕hm2时,油菜鲜样产量为27 573.47 kg∕hm2,干物质产量为4 814.33 kg∕hm2。当播种量> 10.25 kg∕hm2时,生物产量趋于稳定。绿肥油菜地上部氮、磷、钾积累量在各播种量处理间表现不一致;随着播种期推迟,养分积累量逐渐下降。综合考虑,本试验条件下,绿肥油菜适宜播种量为6.00—10.25 kg∕hm2,播种期在11月份之前较好。


水氮互作对设施菜田土壤氮素形态组成以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互作条件对设施菜田土壤氮素形态组成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因素为2种土壤水分条件:70%田间持水量和100%田间持水量;副因素为5种氮素添加形态:不施氮肥、纯无机氮、纯有机氮、2/3无机氮+1/3有机氮和1/3无机氮+2/3有机氮。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效应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土壤细菌群落Shannon和Simpson指数的影响显著(P <0.05)。高含水量条件下,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降低(P <0.05),但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极显著升高(P <0.01),并且随着土壤含水量升高,Aeromonas和Flavobacterium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培养30 d后,添加有机氮处理的土壤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添加无机氮处理,添加有机氮使Cellvibrio和Devosia菌属相对丰度上升。可见,设施菜田施用有机氮肥尽管短期内不利于土壤速效氮的积累,但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土壤优势菌群发生了较大改变,部分固碳功能菌群丰度增加,有利于稳定土壤碳氮循环。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设施菜田水氮管理介导的土壤碳氮循环功能菌群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冷鲜鸡肉表面及内部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冷鲜鸡肉产品表面及内部组织中细菌菌群的组成结构和增殖趋势差异,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冷藏0 d和3 d的冷鲜鸡外源及内源细菌的菌群多样性。结果表明:在冷藏期间的2个取样时间点上,鸡肉内源和外源细菌菌群的组成均存在差异,优势菌属中的假单胞菌属和环丝菌属在鸡肉产品表面的污染程度较内部严重,而乳杆菌属在内部组织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表面菌群;此外,5个非优势菌属的内源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应的外源细菌。冷鲜鸡不同部位的菌属增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鸡肉外源细菌在冷藏3 d后仅有与腐败相关的假单胞菌显著增殖,7个非优势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而鸡肉内源菌群中,丰度显著增高或降低的菌属分别为2个(假单胞菌属和环丝菌属)和1个(Romboutsia属)。因此,在鸡肉产品污染细菌的研究和监测中,应根据目标菌的污染来源而对鸡肉产品的表面或内部肌肉组织分区采样。


拟康宁木霉T-51菌株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康宁木霉菌株T-5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秀生防菌株,在前期的研究与应用中表现出对番茄灰霉病的良好防效。本文研究了T-51菌株的PDB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T-51发酵液在0.5%的低浓度下的抑菌率达到52.1%,与高浓度(10%)发酵液的抑菌率(59.7%)没有显著差异。当发酵液浓度下降为0.05%时失去抑菌活性。T-51摇培至第5天时的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稳定。T-51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高温不敏感,沸水浴处理10 min后抑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T-51发酵液pH为3.3,呈酸性,当调节pH至7时,发酵液抑菌活性从57.89%下降到46.61%。T-51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侵染番茄叶片后产生的病斑大小,接种后叶片病斑直径比对照减小53.9%。
关键词: 拟康宁木霉T-51 灰葡萄孢 生物防治 抗真菌活性


江苏猪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地区猪附红细胞体基因的流行变异情况,以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为试验对象,利用PCR技术扩增其部分16S rRNA基因序列,并对其系统进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均扩增出695 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序列分析表明:附红细胞体分离株PE1、PE2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6.4%.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两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远;分离株PE1与中国、日本猪细小支原体分离株的亲缘性关系最近;分离株PE2与意大利绿念珠菌支原体分离株的亲缘性关系最近.本研究为掌握江苏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的流行及系统进化情况奠定了基础.


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利用奉贤1981—2019年逐旬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19年黄桃产量数据,分析了黄桃产量的变化趋势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并通过采用单要素指标及相关分析法着重分析2003—2019年黄桃全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奉贤黄桃产量的气象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黄桃产量以2003年为界,由波动上升转为上下波动,2003—2019年产量变异系数为22.9%。黄桃果实膨大—成熟期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相关性较大,其次为花芽分化期、萌动—开花坐果期,落叶—休眠期较小。膨大成熟期气温(日照)在4—6月与产量呈正相关,而在7—8月为负相关,降水(湿度)影响与气温基本相反,其中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日照均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花芽分化期气温除7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上旬外均与产量呈正相关,且上年10℃终日及10、20℃有效积温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花芽分化期各旬降水量(降水日数)与产量的相关性波动大;落叶—休眠期的干旱及暖冬带来的蓄冷量不足可能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建立的基于气象因子的黄桃产量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为黄桃生产及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服务。


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个含有异源细胞质的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L808-A2和L808-B)和1个对照菌株(L808)为材料,从不同菌龄(60~210 d)角度分析异源细胞质对香菇转色和出菇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菌龄为60~170 d时,含有异源细胞质的L808-A2和L808-B分别以"先缓后快"和"先快后缓"的规律加快了转色进程,在部分菌龄阶段减慢了子实体形成时间、改变了子实体个数和产量;L808-A2与L808-B相比,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较小,可以作为后期异源细胞质改良香菇品种的候选种质资源。


'沪油3301'的选育、配合力分析及其适宜种植密度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育株型紧凑且携带显性核不育恢复基因的油菜新品种,本研究以株型紧凑的纯合两型系为母本,通过连续自交与株系定向筛选,获得株型紧凑、粒重和含油量较高的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沪油3301’。为研究新恢复系所配组合产量优势,本试验以2个全不育系为母本,另选2个恢复系为对照,配置6个组合,比较分析其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沪油3301’所配2个杂交组合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为探索种植密度对‘沪油3301’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设置5个种植密度(12.0×104, 16.0×104, 21.3×104, 26.7×104和33.3×104株/hm2),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生物产量降低,而小区实收产量先增后降,在26.7×104株/hm2密度下达到峰值,约2 183.2 kg/h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