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三次发酵技术的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配方筛选
《食用菌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麦秸秆配方为对照,测定不同配方培养料在不同阶段的理化指标、质量损失以及不同配方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成品菇率,筛选适合三次发酵技术的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配方。结果表明:从预湿至三次发酵结束,供试配方的pH、含水量、灰分、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从菇蕾期开始,与对照相比,配方Ⅰ(37.5%麦秸秆、32%鸡粪、17.5%稻秸秆、7.5%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和配方Ⅱ(36%鸡粪、30.5%麦秸秆、21%稻秸秆、7%棉籽壳、5%石膏、0.5%花生粕)的pH、含水量、C/N和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递减速度较慢,灰分含量递增速度较慢;在供试配方中,配方Ⅱ一次发酵培养料质量损失较低、产量和成品菇率较高,可用于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


用人工哺乳新生仔猪进行临床分离PEDV-XS12的LD50测定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测定临床流行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XS12毒株对新生仔猪的半数致死量(LD50),了解不同攻毒剂量对新生仔猪攻毒后体征指标的影响,探索新生仔猪PEDV攻毒模型的建立,依次对PEDVAg-/Ab-未哺乳新生仔猪进行PEDV肠毒增殖、肠毒扩增后的病毒载量测定和攻毒后新生仔猪的LD50测定.测定过程中对采食量、体重、体温、24 h排泄量、粪便病毒载量等指标进行24 h、为期7 d的观察与记录,并通过固定剂量法(Fixed Dose Procedure,FDP)、序贯法(Up and Down Procedure,UDP)、改进寇氏法、Bliss法综合计算出PEDV-XS12 LD50.最终,各组攻毒剂量分别为:200 copies/mL(LD100),126 copies/mL(LD80),79 copies/mL(LD60),50 copies/mL(LD40),31 copies/mL(LD20),20 copies/mL(LD0).各组受试动物死亡率依次为LD100=10/10、LD80=6/10、LD60=5/10、LD40=4/10、LD20=3/10、LD0=2/10.由此得出:PEDV-XS12 LD50为48.044 copies/mL,95%置信区间为29.053—72.071,i=0.63.该结果符合正态分布.


西瓜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对生物耕作的动态响应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考察生物耕作(接种蚯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西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耕作9020d,土壤p20H趋近中性,为7.25—7.68;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3.51%—36.68%、26.45%—46.33%、8.74%—22.29%;粒径>200.2520mm的土壤大团聚体的比重提升了2.88%—29.10%;随生物耕作时间延长,土壤Cu、Zn、20Mn、Fe的含量无显著变化,而Ca的含量呈上升趋势,Mg含量则呈下降趋势;生物耕作组细菌数和放线菌较对照组分别提升54.95%—107.69%和15.81%—27.49%,而真菌则下降了28.67%—52.68%。综上,生物耕作能有效改善西瓜连作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升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细菌和真菌比,促进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生物耕作的密度有助于提高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速度,缩短处理时间;在质量相近的情况下,威廉环毛蚓对土壤的修复效果优于赤子爱胜蚓。
关键词: 威廉环毛蚓 赤子爱胜蚓 生物耕作 土壤理化特性 微生物群落结构


优质晚抽薹不结球白菜新品种'艳绿'的选育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植物细胞工程胚拯救技术创制了不结球白菜晚抽薹胞质不育系新种质P209-0201,并利用该种质选育了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杂交新品种‘艳绿’。‘艳绿’属中矮箕类型,植株直立,生长势强;叶绿色,叶面光滑;叶柄淡绿色、较宽;耐寒性强,抗病抗逆性好,抽薹晚,品质优良;播种后4520d采收平均产量402050020kg∕hm2左右,适宜在上海及长江中下游类似生态条件地区春季种植。


高温和淹水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结球白菜品种‘黑油东’和‘苏州青’为材料,研究了高温和淹水胁迫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24℃相比,35℃和40℃的高温胁迫使2个不结球白菜品种的株高、根冠比、植株鲜干质量、叶面积与叶片含水量均降低,且40℃下以上指标的降幅大于35℃下。高温淹水双重胁迫下,2个不结球白菜品种的上述生长指标变化趋势与单一高温胁迫相似,但受伤害程度大于单一高温胁迫。高温胁迫及相同高温淹水胁迫下,耐高温和淹水的品种‘黑油东’主要生长指标增长能力大于不耐高温和淹水的品种‘苏州青’。综合分析表明:高温胁迫及高温淹水双重胁迫下,不结球白菜品种‘黑油东’受胁迫和抑制程度低于‘苏州青’,耐高温性和耐涝性高于‘苏州青’。


基于IAD框架的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制度规则与启示
《生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流域水资源利用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制度工具。制度由规则构成,流域生态补偿应该包括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采取何种形式会对实施补偿的最终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应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的规则分类讨论流域生态补偿的规则安排,旨在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则在流域生态补偿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介绍了作为理论基础的IAD框架应用规则,运用系统评价法对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案例的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归纳一组成功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所具备的特定规则,基于这组规则为我国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流域生态补偿提供借鉴与启示,以期能将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流域生态资源的治理效能。
关键词: 流域生态补偿 IAD框架 规则 生态系统服务 系统评价法


菜田种养复合系统氮/磷平衡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菜田种养复合模式(VE)和常规菜田单一种植模式(对照,CK)两个处理,采用投入-产出法,于蔬菜收获后对种植(种养)系统内土壤、水体和产品(包括花菜和水产动物)中氮磷含量进行测定,研究VE模式下土壤(耕作区、底泥、边沟)、蔬菜(花菜)、水产(螃蟹、黄鳝、鱼)和水体内氮、磷平衡和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系统内总氮/总磷(TN/TP)含量均以肥料输入最大,VE模式和CK模式肥料氮、磷输入分别占TN/TP总输入量的89.09%、99.73%和89.20%、99.86%,收获季花菜花球氮、磷输出分别占TN/TP总输出量的37.74%、33.69%和38.26%、34.50%。VE模式中的系统TN/TP输出/输入比分别为67.01%和39.51%,均高于CK模式,VE模式降低了系统氮、磷表观损失35.19kg和24.38kg。当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的系统TN/TP盈余量均为负,说明均需投入适量肥料以利于作物产出和系统平衡。研究结果有助于为菜田种养复合模式氮、磷循环和平衡管理提供参考。


中国抗除草剂油菜育种利用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油菜是中国重要的食用油料作物之一,在中国种植面积非常广泛,但油菜田的草害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质。随着除草剂种类的增多和除草剂使用面积和剂量的不断加大,抗除草剂的杂草不断产生,并且生态安全问题面临巨大隐患。因此,加快抗除草剂油菜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除草剂的类型及其作用机理、中国抗除草剂油菜育种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了中国抗除草剂油菜育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


不同甜瓜自交系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和糖分积累与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个不同甜瓜自交系为试材,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甜瓜果实中β-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以及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甜瓜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果肉颜色密切相关,随着果实发育时期的延长,自交系156和12B-5-2的果实中β-胡萝卜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B-3-1-1呈升高的趋势,162和159呈降低的趋势。PSY1基因在5个不同肉色的甜瓜果实发育初期表达较高,随着发育时期的延长逐渐下调;PSY2、LCY-b和ZDS基因在自交系162和159中表达趋势与PSY1基因一致,在自交系wm-6、12B-5-2和B3-1-1中表达趋势相反,PSY2、LCY-b和ZDS基因在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wm-6中成熟期表达最强,在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的162中表达最弱。果实糖组分和含量与果肉颜色相关性不明显,159果实中葡萄糖含量随着果实发育时期的延长逐渐升高,而成熟期果实中蔗糖含量最低;wm-6、12B-5-2和162果实中果糖含量变化不明显,成熟期蔗糖含量明显提高,但蔗糖∕(葡萄糖+果糖)比值小于1,酸性转化酶(AI)活性随着蔗糖含量的升高而降低,与蔗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156和B-3-1-1果实中蔗糖在成熟期快速积累,蔗糖∕(葡萄糖+果糖)比值大于1。研究结果可为甜瓜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及培育高品质甜瓜提供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