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配比的木醋液与甲酸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木醋液和甲酸对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根据木醋液及甲酸不同配比设计单因素试验,试验共4个处理组,包括木醋液(A组)、甲酸(B组)、木醋液甲酸1∶1(C组)和木醋液甲酸1∶2(D组),对照组以蒸馏水替代添加剂,其添加剂量和浓度分别为6 m L/kg和50%,分析各处理的苜蓿青贮营养和发酵指标。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随着青贮添加剂中甲酸的加入,苜蓿青贮粗蛋白质含量和p H增加,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木质素、粗脂肪、淀粉、乳酸和乙酸含量以及氨态氮占总蛋白的比例下降,而随着青贮添加剂中木醋液的加入,苜蓿青贮酸性洗涤不溶蛋白和中性洗涤不溶蛋白含量降低;(2)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不同木醋液与甲酸配比作为青贮添加剂,其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木醋液甲酸1∶2效果最佳,但组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纳他霉素复配丙酸钙对油菜冰箱贮藏期的品质及风味物质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油菜为试材,放置于冰箱内贮藏并进行纳他霉素复配丙酸钙(Nata+CP)处理,通过测定失重率、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和电子鼻2种手段对油菜不同贮藏期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纳他霉素复配丙酸钙能够有效抑制油菜失重率的上升(P<0.05),显著延缓油菜绿色色泽、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率(P<0.05)。油菜共检出46种风味物质,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醚类、烃类和其它。油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由醇类和醛类组成,其中,叶醇和青叶醛是油菜风味的主要贡献物质。综合来看,冰箱贮藏期间油菜的风味物质成分含量变化表现为醇类和醚类增加,酯类和醛类减小,烃类无明显变化规律。Nata+CP明显抑制了醇类物质的增加、酯类和醛类的减小,并且增强了醚类物质的增多。电子鼻LDA的分析方法可以对油菜不同贮藏期风味物质差异进行较好的判别区分。


面向病害预警的设施蔬菜环境监测Android系统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设施蔬菜在我国已成为一大农业支柱产业,然而病害问题仍时有发生。针对设施蔬菜种植过程中易发生病害的问题,设计一种面向病害预警的设施蔬菜环境监测Android系统。为达到预警设施蔬菜病害的目的,以蔬菜病害产生的环境机制为理论基础,以物联网为技术支撑,构建设施蔬菜病害预测模型,通过实时监测环境信息,来完成对蔬菜病害的及时预警。根据病原菌入侵蔬菜时间的长短采用分类预警的方法,并对系统用户实行分级管理,以实现效率最大化,同时由于该系统是安装在手机上的系统,它具有实时、快捷、方便等特点。
关键词: 设施蔬菜 病害预警 Android系统 实时监测 环境机理


谷子杂交种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表现型鉴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2016年设置3点试验,鉴定谷子杂交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为开展强优势谷子杂交种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挖掘提供依据和支撑。结果表明,供试谷子杂交种中572227、5695等5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28.59%~38.61%、超亲优势30.37%~57.30%,优势较强,为强优势杂交种;56813、51861、54359三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9.26%~19.95%、超亲优势>10%,为中优势杂交种;51813、3813等6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14.71%~2.67%,超亲优势-6.17%~57.85%,为弱优势组合。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为:强优势杂交种出谷率表现出杂种优势,弱优势杂交种出谷率表现出杂种劣势,出谷率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吻合度较高,杂交种的产量优势是建立在高结实性基础之上的;强优势、中优势杂交种的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大部分弱优势杂交种的单穗质量、穗粒质量也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不同类型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程度不同,与产量杂种优势吻合度较高;穗长、穗粗杂种优势比较明显,与产量优势吻合度较高;千粒质量杂种优势不明显,且无规律性。综合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的相关分析结果,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穗粒质量、出谷率、穗长、单穗质量、穗粗。


海藻糖合酶磁性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一步法合成了氨基化MNPs,以其为磁源,制备了海藻糖合酶M-CLEAs,考察了M-CLEAs的制备条件和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当酶蛋白与壳聚糖修饰的磁性粒子(MNPs-CS1)、戊二醛及壳聚糖浓度比分别为1∶4、1∶1、1∶2时,所得海藻糖合酶M-CLEAs的酶活回收率最高,达到68%.海藻糖合酶M-CLEAs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 H为7.0,对热和p H的耐受性均优于游离海藻糖合酶,并且具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能.


不同温度及套袋处理对采后“巨峰”葡萄果梗的保鲜效果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巨峰"葡萄为试材,采用常规测量法、电导率法和比色法,研究了不同温度(0、10、25℃)及有无套袋包装条件对果实生物学特性、果柄耐拉力、果梗褐变指数、果梗不同部位的细胞膜相对透性、叶绿素含量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以期研究温度和套袋处理对葡萄果梗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套袋处理相同部位果梗的耐拉力和叶绿素含量显著(P<0.05)高于不套袋处理,但其褐变指数和果梗细胞膜透性显著(P<0.05)低于不套袋处理,而无果梗不套袋处理的耐拉力、褐变指数和叶绿素含量略高于不套袋处理;对于果梗不同部位来说,相同时间的果柄细胞膜透性、叶绿素含量和PPO活性最大,副轴次之,主轴最小。随着时间的延长,果梗各部位的褐变指数、细胞膜透性和PPO活性也随之增加,而耐拉力、叶绿素含量则随之减少,且温度越高变化越快。因此,低温和套袋对于抑制果梗的褐变、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PPO活性的增加,以及减缓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在0℃贮藏环境中果梗各部位各个指标的变化极显著(P<0.01)低于其它处理,更有利于果梗的保绿和失水的减少,而高温不套袋会加速果梗干枯和褐变。


数字PCR在转基因水稻拷贝数鉴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基因作物中插入外源基因拷贝数等分子特征是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的重要内容,但是以往的拷贝数鉴定方法存在操作性差等不足,因此亟需操作简单且准确的鉴定方法。应用微流滴数字PCR方法鉴定转基因水稻中插入目的基因的拷贝数,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4个重复样品的目的 /内标准基因的比值分别为674/662、516/541、737/759、528/571,均值为0.97,因此验证的目的基因拷贝数为1,与Southern杂交结果一致。微流滴数字PCR作为插入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的新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设计灵活等优点。


发酵对改善大豆生命活性物质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由于大豆蛋白质含量较高、易溶解、可消化性强,因此是动物饲粮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但是由于大豆中还存在一些抗营养的生命活性物质,使大豆的营养价值降低,同时也会对动物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微生物发酵能够改善大豆中的生命活性物质,且操作简单,绿色无污染,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文章就发酵对大豆生命活性物质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和阐述,从而为发酵改善大豆营养价值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大豆蛋白 大豆磷脂 大豆异黄酮 大豆致敏蛋白 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大豆凝集素 发酵


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子基础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猪源链球菌(S.suis)血清型的流行特点、主要毒力基因的分布及致病力情况,本研究针对来自我国部分地区800份疑似S.suis发病猪的病料样品进行S.suis的分离鉴定、血清型分型、致病力试验及主要毒力基因型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800份样品中分离到41株S.suis(5.13%);其中,血清型2型或1/2型S.suis 10株(24.4%),3型6株(14.6%),8型3株(7.3%),9型7株(17.1%),21型1株(2.4%),未定型14株(34.1%);致病力试验结果显示,以1×108 cfu/mL S.suis菌液接种昆明小鼠,41个分离株中具有致死性的菌株19株,其中6株致死性较强,13株致死性较弱;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gdh、fbps、orf2、gapdh、sly、ef和mrp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00%、82.9%、75.6%、41.5%、39.0%、19.5%和12.2%,以gdh+orf2+fbps+gapdh型(9株)、gdh+orf2+fbps型(8株)和sly+gdh+orf2+fbps+gapdh型(6株)为主要的毒力基因型。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S.suis各血清型的流行情况,初步探明S.suis致病力的强弱,为深入开展S.suis防控技术研究及其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在鲜切黄瓜中的生长行为及预测模型建立
《食品工业科技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不同温度条件下鲜切黄瓜中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预测模型,将新鲜黄瓜切丁,添加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分别在10、15、20、25、30和35℃下的恒温条件下贮藏,以观察细菌的生长。使用USDA综合病原体建模程序(USDA-IPMP)拟合每个温度下每种细菌的生长曲线,以找出描述该细菌生长的最适初级生长模型,并拟合得到最大比生长速率。通过温度对初级模型中最大比生长速率的生长动力学拟合,分别建立Ratkowsky、Huang rate、Cardinal、Arrhenius-type二级生长模型,并进行数学评估和实测样品验证。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和生长曲线显示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表现出三个阶段,包括延滞期,指数期和稳定期。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延滞期时间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反,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速率随着孵育温度而增加,由此表明风险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使用Baranyi和Huang初级模型分析两种病原体的生长曲线,使用Ratkowsky、Huang平方根模型、Cardinal和Arrhenius模型描述温度对贮藏时间细菌生长的影响,同时应用实验数据和样品实测验证评估所建立的预测模型。从该研究中获得的结果和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鲜切黄瓜产品中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