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稻核心种质绿珍占8号及其衍生系统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对青六矮 1号→绿珍占 8号→绿源占衍生系统早季性状和晚季性状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 :1)早季产量和食味品质与 15项农艺性状和 9项品质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 ,着粒密度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不完善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胶稠度、粒型呈极显著正相关 ;2 )晚季产量与结实率、穗长和剑叶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倒 2叶长和倒 3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倒 2叶宽和倒 3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食味品质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显著负相关 ,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 :1)早季垩白度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 ;2 )晚季穗长因子对产量有极显著正线性关系 ;整精米率因子对食味品质有极显著负线性关系。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华南籼稻早晚兼用型品种 (系 )同一套品种 (系 )早季种植和晚季种植时 ,大多数性状及其相互关系有显著差异 ,同一套育种材料在早季和晚季的株型和品质理想模式有显著不同。讨论了供试材料品种改良的综合育种指标。
关键词: 核心种质 理想模式 衍生品种 性状 米质 水稻 种植季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堆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已报道的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acervulina)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以孢子化12h的E.acervulina广东株卵囊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成功克隆了其子孢子表面抗原基因cSZ1(cSZ1(Gd))的cDNA。所克隆cSZ1(Gd)的cDNA全长940bp,其中第3~512位是其阅读框架,共编码170个氨基酸,两端为非编码区。与已报道的cSZ1基因的cDNA序列相比,cSZ1(Gd)有4个位置的核苷酸发生了变异,即原序列中第294、443、569、586位的G、G、G、A在cSZ1(Gd)分别为A、A、A、G,二者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57%(936/940),其中阅读框架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1%(508/510)。比较根据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第294位的变异导致了所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V)变为异亮氨酸(I),而第443位的变异则为无义突变,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41%(169/1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胚败育差异表达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园艺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抑制消减杂交 (Suppressivesubtractionhybridization ,SSH)克隆荔枝败育胚的差异表达基因cDNA片段。分别以荔枝‘桂味’正常发育胚为driver (驱赶子 ) ,败育胚为tester (检测子 ) ,建立差异表达cDNA文库 ,代表桂味败育胚特异表达的cDNA。经VirtualNorthern检测 ,在桂味正常发育胚 /败育胚差异表达cDNA文库中得到 3个阳性克隆 ,序列分析表明这 3个克隆对应的两个序列在荔枝中为首次报道
关键词: 荔枝 败育胚 抑制消减杂交(SSH) Virtual Northern blo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糙米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透射光谱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近红外透射光谱技术,采用改进的偏最小二乘法(MPLS)建立糙米蛋白质含量(PC)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糙米蛋白质含量预测数学模型校正标准误差(SEC)、交叉检验标准误差(SECV)分别为0.2114、0.2365,校正相关系数(RSQ)和交叉验证相关系数(1-VR)分别为0.9807、0.9768,预测误差与常规分析方法的误差接近。内部交叉检验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近红外定量分析有很高的准确度,近红外光谱法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分析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
《玉米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甜玉米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育种水平提高很快,在产量潜力和子粒含糖量等方面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甜玉米资源相对缺乏、研究力量薄弱和对产量的过分追求,甜玉米的食用品质与国外优良品种差距明显,缺乏耐热、耐寒品种。加强资源引进、创新与人才培养,坚持应用传统育种技术的同时积极吸收现代生物技术的优秀成果,加快品质鉴定技术和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是我国甜玉米育种取得突破的关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PCR及Nested-PCR技术检测柑橘黄龙病病原研究
《园艺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采自田间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防虫隔离网室内嫁接并感染黄龙病的5个柑橘品种叶片为材料,以草本指示植物长春花(Catharanthusroseas)和木本指示植物柑(CitrusreticulataBlanco)鉴定为基础,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总DNA,在此基础上进行常规PCR与NestedPCR检测,并对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试验证明NestedPCR比常规PCR的灵敏度更高。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检测出未显症的黄龙病材料,但NestedPCR可以在木本指示植物嫁接后40d左右、草本指示植物摩擦接种1个月左右检测到病原;而常规PCR在木本植物嫁接后60d左右、草本植物摩擦接种近2个月左右才能检测到病原。常规PCR所能检测到的最低DNA的量为pg数量级;NestedPCR检测病原DNA灵敏度约为常规PCR的104倍。
关键词: 柑橘 黄龙病 PCR Nested-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节圆橄榄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果树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广东优良橄榄品种冬节圆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分离出22个峰,确认了22种化学物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冬节圆橄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反式—石竹烯、D-大根香叶烯、α-蒎烯、DL-萜二烯、α-古巴烯、三角杜松烯、α-律草烯,这些成分占橄榄挥发油的91.81%,其中反式-石竹烯相对含量最多,达42.2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南方12月~翌年2月主要蔬菜病虫防治
《中国蔬菜 》 2004 北大核心
摘要:今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年 ,我国华南地区遭遇 5 4年来特大干旱 ,预计 12月~翌年 2月温度大都在 2 0℃以下 ,相对湿度大都低于 5 0 % ,雨水强烈偏少 ,低温干旱少雨天气不利病虫繁殖和流行 ,病虫发生种类偏少 ,发生面积缩小 ,发生程度下降。病毒病发生较往年严重 ,白粉病和枯萎病局部地区严重 ;蚜虫大发生 ,跳甲、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为害由重转轻。1 白粉病重点为害豌豆类作物。1.1 症状 豌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发病部位以叶片为主 ,叶柄、茎和荚次之。初期 ,叶的正面或背面有褪绿淡黄色小斑点 ;斑点慢慢向周围扩大成不规则斑块 ,上有少量白色粉状物 ;后期病斑呈黄色 ,表面密布白粉。严重时整个叶片、茎、荚布满白粉 ,叶片枯黄凋萎 ,植株死亡。1.2 发生条件 病原菌为粉孢菌 ,属专性寄生菌 ,只能在活体上存活 ,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 ,病原菌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病菌生长适宜温度 15~2 5℃ ,湿度影响不大。田间病残体多、日暖夜冷天气多、种植过密、偏施氮肥等条件易形成大发生。1.3 防治方法 ①轮作 :最好是水旱轮作 ,其次是与非豆科和非葫芦科作物轮作 ,切记不要与豌豆类连作 (因豌豆根瘤菌分泌物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后茬豌豆的生长 )。②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红花类、细叶类豌豆抗白粉病较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稻瘿蚊新基因Gm6在分子标记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发现与抗稻瘿蚊的基因Gm6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基础上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markeraidedse lection ,MAS)方法 ,成功地选育出抗稻瘿蚊的品系。首先用RAPDOPM0 6标记鉴别和确认大秋其及其衍生品系抗蚊青占、抗蚊 2号、抗蚊 3号、抗蚊 5号、多抗早占等 10个品系含有Gm6基因 ;分别用RG4 76 /AluI和RG4 76 /ScaI标记确定了育种亲本的多态性。 1999年用OPM0 6标记 ,从丰银占 /大秋其F3 家系中 ,鉴定出 15个抗稻瘿蚊的株系 ;2 0 0 0~ 2 0 0 1年用RG4 76 /AluI标记从抗蚊青占 /桂 99的F4和F6家系中分别鉴定出 2 1个和 7个抗稻瘿蚊株系 ,并成功地将Gm6基因转入杂交稻的恢复系。 2 0 0 1~ 2 0 0 2年用RG2 14 /HhaI和RG2 14 /ScaI分别从抗蚊青占 /IR5 6和矮小占 /抗蚊青占F3 家系中筛选出 11个和 5个抗稻瘿蚊株系 ,抗性品系的抗性表现型与基因型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