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蓝塘*长白猪F2资源群1、4和8号染色体活体性状的OTL定位
《中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影响猪重要经济性状的QTL.[方法]利用中国地方猪种蓝塘猪(16头母猪)与外来品种长白猪(8头公猪)建立了资源家系,对257头F<,2>代个体的11个活体性状进行测定.根据美国肉畜中心(USDA-MARC2.0)公布的猪连锁图谱,在1、4和8号染色体上大约每间隔10-20 cM选择一个微卫星标记,共21个标记,采用ABI 377 DNA序列分析仪进行微卫星基因分型,运用QTL Expres s软件包在http://latte.cap.ed.ac.uk网站在线分析,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体高(body height,BodyHh)的QTL定位于SSC1的68 cM处,与标记SW2185(67.6cM)紧密联锁,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P<0.05),解释表型变异的2.22%.体长(body length,BodyLh)的QTL定位于SSC4上的72cM处,位于标记SW839-SW0214,达到染色体显著水平(P<0.05).[结论]在猪1和4号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一个影响体高和体长的QTL,为今后的QTL精细定位、大片段功能基因的克隆分析、以及猪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猪活体性状 数量性状基因座 微卫星标记 区间定位 资源群


目前猪场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今日养猪业 》 2011
摘要:本文重点谈几个猪场容易忽视却又现实存在的较敏感问题,供大家参考。一、大宗原料控制问题在饲料方面,目前很多猪场只是把注意力放在预混料上,一味关注预混料的质量和价格等,而忽略了对大宗原料的质量控制,这是十分错误的。其实在猪场硬件设备固定、猪的品种固定、管


蚕沙发酵过程及营养元素变化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蚕沙发酵过程中pH值始终处于碱性状态,发酵开始后温度升高,1周后温度开始下降,并一直维持在40℃以上。发酵过程中有机质略有升高,全氮含量缓慢升高,C/N基本不变,有效氮含量降低后回升,全磷和全钾含量逐渐升高,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也随之逐步升高。从发酵阶段上看,新鲜蚕沙发酵1周后,发酵物温度在50~60℃,桑叶明显腐烂,但桑杆没有变化。发酵30d后,颜色变暗,嫩桑杆腐解,温度在45℃左右,蚕沙结块,微生物区系中有明显的优势种群,恶臭气味。发酵45 d后,温度在40℃左右,嫩枝条腐解,粗枝条不能腐解,颜色变黑,恶臭气味明显减少。发酵2个月后,温度下降为40℃以下,粗枝条未能腐解,蚕沙转化为块状物或者粉状物,恶臭消失,颜色黑,质地粘稠细腻,达到腐熟状态。通过肥料加工,制得3种肥料即粉状有机肥、精制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


图像处理技术估测水稻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可行性,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水稻冠层影像,通过图像处理获取冠层图像的覆盖度,并建立模型从而估测出水稻LAI。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覆盖度与实测叶面积指数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型可以估测水稻LAI,并对利用该模型测出的叶面积指数与实测叶面积指数进行统计检验,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7~0.93*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通过覆盖度估测水稻叶面积指数是可行的,该研究结果为获取水稻LAI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覆盖度 图像处理 叶面积指数(LAI) 模型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荔枝汁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
《食品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荔枝果汁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变化,旨在为荔枝汁生产和品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PME/GC-MS法分别对4℃和25℃贮藏的荔枝汁于贮藏4、5、6、7、8周后进行香气成分检测。结果表明:荔枝汁中香气成分总量在4℃和25℃贮藏4周后分别比贮藏前增长39.10%及31.99%。贮藏5周后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贮藏8周后香气保留率分别为96.17%及74.49%。其中醇类、酸类香气成分均在贮藏4周时含量最高,此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酯类物质在冷藏6周后达到最高,之后出现显著降低趋势(P<0.05);烯类香气成分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醛类香气成分含量在贮藏4周时变化不大,在4℃和25℃贮藏8周后保留率分别为59.86%和55.3%。荔枝汁中几种典型的香气成分如香叶醇、香茅醇、苯乙醇,β-月桂烯,D-柠檬烯,香叶醛的含量也是在贮藏4周达最大,此后逐渐降低。通过对4℃冷藏和25℃常温贮藏的荔枝汁主要香气类型及典型香气成分的比较分析表明,4℃冷藏后香气总量和绝大多数典型香气成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常温贮藏(P<0.05)。


动物免疫增强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国猪业 》 2011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缺陷和失调有密切的联系,治疗重点已由直接杀伤外源性病原体转向调整机体自


华南地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
《微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华南地区瓜类疫霉(Phytophthora melonis)对甲霜灵的田间抗药性。【方法】2007-2010年从广西、广东两省(区)9个市冬瓜和黄瓜产区采集疫病样品,分离纯化瓜类疫霉,分别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和叶盘漂浮法测定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并用药剂驯化方法从敏感性菌株诱导瓜类疫霉抗甲霜灵突变体。【结果】从9个市24个样点共分离纯化获得193株瓜类疫霉,抗药性检测结果表明,敏感菌株、中等抗性菌株和抗性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29.0%、18.1%和52.8%;不同地区、不同寄主分离的菌株的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差异较大,来源于广东的菌株抗性频率和抗性水平一般高于来源广西的菌株,分离自黄瓜的菌株高于分离自冬瓜的菌株,大部分样点抗性菌株占据优势群体,个别菌株的抗性指数高达4226.9,叶盘漂浮法测定结果和菌落生长速率法相似;在含药平板上对敏感菌株进行甲霜灵抗性诱导结果表明,从60%的敏感菌株中成功诱导出对甲霜灵抗性稳定的突变体,突变体的抗性水平为敏感性亲本的189-407倍;9株来源于未施用过甲霜灵等苯基酰胺类杀菌剂样点的菌株均为敏感性菌株,其EC50值为0.0429-0.5461μg/mL,将它们EC50的平均值0.3200±0.1617μg/mL确定为华南地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基线;对两个样点的监测结果表明,瓜类疫霉抗甲霜灵菌株的频率及抗性指数有逐年增高趋势。【结论】华南广西和广东两省(区)瓜类疫霉对甲霜灵抗性普遍发生,瓜类疫霉对甲霜灵抗药性产生与其和药剂的接触密切相关。瓜类疫霉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可为今后瓜类疫霉抗甲霜灵的评价和进一步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