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大鲵幼鲵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

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温度可人为控制在(19±1)℃的室内,于内壁光滑的面积为193 cm×167 cm的水泥池中,按照每个池内80尾的密度人工饲养幼体大鲵。测量大鲵试验始末体长体质量,通过生长指标,组织营养成分及消化酶活性对比分析,探究大鲵幼体的适宜投喂频率。结果表明:饥饿处理使大鲵摄食率增加,消化酶活性增强。投喂频率为饥饿6 d再连续投喂6 d,特定生长率和质量增加率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饵料系数最低。投喂频率为饥饿2 d再连续投喂2 d,蛋白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投喂频率为饥饿6 d再连续投喂6 d、饥饿8 d再连续投喂8 d,存活率略低于其他组。若对存活率和组织营养成分要求比较高则饥饿2 d再连续投喂2 d为适宜投喂频率,如果对此没有严格要求则饥饿6 d再连续投喂6 d为大鲵幼体适宜投喂频率,采用该频率投喂可使存活率、生长性能和营养成分都能达到较高水平。

关键词: 大鲵 适宜投喂频率 特定生长率 饵料系数 消化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水产品安全风险来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贸易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我国水产品中安全风险来源,对我国在微生物和病毒等生物危害,渔药、甲醛、多聚磷酸盐等养殖、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投入品与添加物,重金属及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分析指出我国在水产品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产品风险评估方面的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开展水产品风险评估,以确保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进出口安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水产品安全 风险评估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北斗卫星船位数据分析象山拖网捕捞时空特征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快速大范围掌握捕捞努力量时空分布特点,借助北斗船位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获取拖网捕捞状态的速度阈值,根据阈值判断捕捞状态点,捕捞状态点之间时间组成累计捕捞时间,累计捕捞时间与功率的乘积作为捕捞努力量,根据捕捞努力量分析拖网捕捞时空特征。2013年象山在近海拖网捕捞努力量从时间上可以分为3个时间段,即2~5月、6~9月、10~12月与1月。从空间来看捕捞努力量以象山附近的渔场为中心由高到低向外扩展,形成近似的同心圆。从拖网捕捞时间来看分为全年近海渔场、春秋季近海渔场、春秋冬外海渔场、春季或秋季周边外缘渔场。利用北斗数据提取方法计算6个网次时长,并与手工出海调查记录的时长比较,两者相对误差在5%以内。

关键词: 渔船 监控 系统 北斗卫星 捕捞努力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1)0.0;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5)0.0,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1)0.0。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曝气对垂直流湿地处理水产养殖废水脱氮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现已被逐渐拓展到水产养殖业中。鉴于其与养殖竞争有限土地资源的弊端,如何构建节地高效型湿地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曝气增氧是强化潜流湿地净化效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关于曝气强度以及净化效率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为此,该文设计构建了7组不同要素组合的垂直流湿地小试系统,同步或分阶段探讨了曝气强化对垂直流湿地脱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曝气与否,构建的7组湿地系统于试验运行工况下都存在明显的硝化过程,且空气复氧和植物根系泌氧足以弥补硝化作用耗氧量。曝气增氧进一步强化了湿地内部的矿化和硝化过程;鉴于养殖废水不缺乏碳源(该研究各组湿地进水碳氮比在28.4~30.6之间),湿地内部的反硝化几率增大,导致曝气后总氮的去除效率提高。但是曝气条件下过高的溶解氧又会进一步抑制反硝化过程,从而也会导致系统总氮去除速率的下降。因此,对垂直流湿地而言,曝气强度不是愈高愈好。为了获得更高的脱氮效率,建议可以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或者在垂直流湿地尾部增设水平潜流湿地来补充反硝化过程,进而提高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

关键词: 水产养殖 脱氮 废水 人工湿地 曝气 净化效率 影响因素 硝化-反硝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龙鱼硫酸软骨素提取工艺优化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提取西伯利亚鲟龙鱼软骨组织提取硫酸软骨素的工艺条件。研究了碱浓度、沉淀时间、乙醇体积对硫酸软骨素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以碱质量浓度、沉淀时间、乙醇体积为影响因素,以提取率为响应值建立二元多次方程,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优化组合。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Na OH 0.5mol/L、乙醇体积1倍、沉淀时间20min,提取得硫酸软骨素产率为57.21%,预测值产率为59.31%。

关键词: 鲟龙鱼 硫酸软骨素 提取 响应曲面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西洋鲑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杀鲑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革兰阴性短杆菌,可导致鲑鳟鱼类发生疖疮病或溃疡病。患病鱼的典型症状表现为体侧或尾部形成特征性脓肿,严重时脓肿部位溃烂形成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脂肪组织出现点状出血[1]。已有研究表明,杀鲑气单胞菌包括多个亚种如无色亚种(Achromogenes)、杀鲑亚种(Salmonicida)、杀日本鲑亚种(Masoucida)、史氏亚种(Smith)和溶果胶亚种(Pectinolytica)等[2],自Emmerich和Weibel[3]于1984年首次从患病溪鳟(Salvelinus fontinalis)中分离到该病原菌以

关键词: 大西洋鲑 疖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16S r RNA 组织病理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网袖长度对底层大网目拖网性能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拖网网袖对大网目底拖网网具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针对东海区典型的大网目底拖网(72目×18 m),设计试验6种纵向拉直长度不同的网袖,分析比较了不同袖长比Lw/L(Lw–网袖纵向拉直长度,L–网具纵向拉直长度)对网具阻力、网口高度和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Lw/L的增大,网具阻力增加,但增加到36.45%之后,阻力几乎不再变化;(2)Lw/L对阻力的影响与拖速有关,速度越大,阻力随Lw/L的变化越大;(3)网口高度随Lw/L的增大而提高,在Lw/L为36.45%~38.69%时达到最佳,随后降低;(4)Lw/L对网口高度的影响与拖速有一定关系,低速下网口高度变化小,高速下网口高度随Lw/L有明显的变化;(5)Lw/L在大于36.45%之后水动力性能相对较高,增大Lw/L,水动力性能会有小幅度降低,反之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6)此规格拖网网袖长度不宜过短,Lw/L以36.45%为宜,根据作业条件,在设计网具时可适当增加网袖长度。试验结果可对大网目底拖网网袖部位的设计和改进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大网目 底拖网 网袖 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钦州茅尾海游泳动物种群结构调查与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1年广西钦州茅尾海丰水期和枯水期2次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资源密度的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域共有游泳动物113种,分隶于19目54科86属,其中鱼类76种,占总种数的67.26%,分隶于13目39科65属。甲壳类29种,占总种数的25.66%,隶属于2目10科15属。头足类7种,占总种数的6.20%,隶属于3目4科5属。肢口类1种,占总种数的0.88%,分隶于1目1科1属。游泳动物大多属于印度-太平洋区系,鱼类全都是硬骨鱼类,以暧水性种类为主(88.16%),暧温性种类少(11.84%),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甲壳类和头足类以暧水性种类为绝对优势,广温性种类相对较少,没有出现冷水性种类。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动,质量密度枯水期(25 977.37 kg·km-3)明显高于丰水期(15 249.49 kg·km-3),而个体密度丰水期(3 825 446尾·km-3)明显高于枯水期(1 889 575尾·km-3)。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资源密度 茅尾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腌制和干燥工艺对咸金线鱼中生物胺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腌制和干燥工艺对咸鱼产品中生物胺的影响,本文以金线鱼(Nemipterus hexodon)为原料,通过柱前衍生HPLC技术分析金线鱼在不同腌制条件和不同干燥方式下,鱼体中8种生物胺及其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食盐对鱼体中生物胺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25%食盐腌制的金线鱼总胺量为(50.82±7.18)mg/kg,分别比食盐添加量为0%、8%和15%的总胺量降低了89.7%、45.9%和40.1%;生物胺及其相关指标的含量均随腌制温度的升高、腌制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0℃腌制时的总胺量为(76.72±0.69)mg/kg比15℃和25℃的总胺量分别降低9.5%、26.1%,15℃腌制时,腌制第4 d比第1 d总胺量增加58.9%;组胺是金线鱼腌制过程最优势的生物胺;干燥方式显著影响咸金线鱼生物胺含量变化,其中日晒方式产品的总胺量为(430.13±3.48)mg/kg,与真空干燥(60℃,-0.1~0.09 MPa)(404.61±9.23)mg/kg相近,30℃冷风干燥较热风干燥有利于抑制咸鱼生物胺的产生,总胺量、生物胺指数(BAI)和质量指数(QI)均最低,最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关键词: 咸金线鱼 生物胺 腌制 干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