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泥鳅皮冻干粉对CCl4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腹腔注射CCl4诱导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研究了口服泥鳅皮冻干粉(LPLS)对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肝功能标志物、肝组织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肝组织的病理学、肝细胞凋亡水平、肝组织中抗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参与者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口服LPLS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改善CCl4引起的小鼠肝组织病理性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程度,显著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活性,降低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在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上调其核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 (HO-1)、B淋巴细胞瘤-2(Bcl-2),下调其kelch样ECH相关蛋白1 (Keap-1)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因此,LPLS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肝细胞凋亡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基质土壤与氮钾配合施用对菜用甘薯品质的影响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基质土壤中追施不同氮钾肥对菜用甘薯茎尖品质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湖北主栽菜用甘薯“鄂菜薯10号”为供试材料,在泥炭土、有机基质栽培土、田间土中追施不同氮钾肥处理,测定菜用甘薯在不同处理下可溶性总糖、蔗糖、硝酸盐、总黄酮、总酚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增施氮肥降低了菜用甘薯茎尖总酚、总黄酮、绿原酸质量分数,提高了蔗糖和硝酸盐质量分数;钾肥降低了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3种基质土壤类型对菜用甘薯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性.综合而言,3种基质土壤中田间土种植菜用甘薯总糖和多酚类物质积累最多,泥炭土中氮、钾肥追施量分别为3.22 g/m~2,0.69 g/m~2,有机基质栽培土每次追施钾肥0.69 g/m~2,田间土不施肥时可溶性总糖、蔗糖、总黄酮、总酚、绿原酸等积累效果最佳.


湖北省66份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穗部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生产,抗赤霉病品种选育是减轻其危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湖北省不同时期审定的59个小麦品种和选育的7份优异品系为材料,采用喷雾接种对其进行田间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利用抗性基因Fhb1功能性分子标记和主效抗性基因(Fhb2、Fhb4、Fhb5和QFhs.crc-2DL)连锁分子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其遗传分布和利用状况;同时分析湖北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株高和小穗密度等性状年代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6份供试材料赤霉病抗性水平达到中抗,占比24.2%,以810619品系抗性最好,病情指数略低于苏麦3号;42份材料达到中感,占63.6%.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仅鄂T45048携带Fhb1;鄂麦11、鄂麦18和810619等29份材料(43.9%)可能携带Fhb5和QF-hs.crc-2DL单个或2个抗性基因,说明这2个抗性基因在湖北小麦赤霉病抗性育种中得到了较多应用.赤霉病抗性与株高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近15年湖北小麦品种株高持续降低,但其与赤霉病抗性无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湖北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和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了参考.


枸杞粉对白鲢鱼糜凝胶品质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冷冻白鲢鱼糜为实验原料,向其中添加枸杞粉(wolfberry powder, WP),分析不同添加量[0.25%、0.5%、0.75%、1%、1.5%(质量分数)]的WP对白鲢鱼糜凝胶持水性、蒸煮损失率、白度值、水分分布、凝胶特性、微观结构、感官评价及气味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P含量的增加,鱼糜凝胶的持水性、硬度、咀嚼性和凝胶强度都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WP的添加量为0.5%时达到最大,分别为78.55%、(2 716.77±75.76) g、(2 185.15±32.46) g和1 087 g·cm;而蒸煮损失率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0.5%的添加量时,蒸煮损失率最小,为7.49%。在鱼糜中加入WP后,可以减少鱼糜凝胶中自由水的比例,增加不易流动水的比例,使鱼糜凝胶保留更多水分,且当WP在最适添加量0.5%时,鱼糜凝胶中只检测到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未检测到自由水。适量WP的添加会增强鱼糜凝胶的网络结构,使其变得更加致密均匀。WP的添加会减小鱼糜凝胶的白度值和色泽评分,但在最适添加量0.5%时,其颜色总体可接受。此外,感官评价和电子鼻分析结果表明,当WP在最适添加量0.5%时,可以显著改善鱼糜凝胶的风味品质。研究结果可为生产高品质的鱼糜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病原体,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解析。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至关重要,可精细调控蛋白质活性、稳定性和定位,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PRRSV在入侵宿主细胞时,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病毒感染宿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宿主对病毒的识别,并参与调节病毒复制、增殖及致病等过程。本文综述了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棕榈酰化、乙酰化、乳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PRRSV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PRRSV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畜牧与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旨在从送检的病鸡中分离鉴定出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 FAdV),为临床诊断和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将阳性样品接种SPF鸡胚并传代,利用PCR检测、基因序列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鉴定病毒。结果:经过鸡胚传代及病毒特异性检测获得了纯净的FAdV,命名为HB2306;分析Hexon基因序列可知,HB2306株属于血清4型分支,与国内外分离的FAdV-4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2%~99.9%,HB2306株与国内外的4型高致病性毒株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97.9%~99.8%;受试动物临床病理变化显示,HB2306株以104.5 EID50/只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后,引起宿主心包积液,肝脏变黄肿胀、淤血出血,肾出血、肿胀等典型的病理变化,与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所致临床症状相似,且死亡率为100%。综上,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出一株FAdV-4高致病力毒株,丰富了毒种库,为该病毒感染的流行情况调查和综合防控奠定了基础。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 7、0.073 4 mg/kg及0.027 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34份狼尾草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狼尾草抗旱能力,筛选优异资源,以34份狼尾草材料为对象,研究其PEG-6000胁迫下种子发芽特性,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狼尾草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的PEG-6000浓度处理下,狼尾草的发芽率、萌发指数、发芽指数较对照显著增加,表现为促进效应;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各材料发芽受抑作用明显。狼尾草胚芽长和胚根长随PEG浓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胚芽较胚根对干旱更敏感。依据测定指标差异程度和变异系数,表明15%的PEG-6000是狼尾草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浓度。在此浓度处理下,34份狼尾草综合评价值在0.027~0.942之间,其中LW31最高,LW29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所有材料被分为3类,其中LW4、LW9、LW11、LW31、LW42、LW20-2和LW21-1属抗旱材料,可作为狼尾草抗旱性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