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兔出血症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畜牧兽医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兔出血症病毒(RHDV)的检测方法,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RHDV多克隆抗体,以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的重组RHDV VP60蛋白为免疫原制备RHDV的单克隆抗体(McAb,简称单抗)A3C,将RHDV McAb和羊抗兔IgG抗体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分别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经条件优化研制成RHDV免疫胶体金试纸条。该试纸条可以检出红细胞凝集试验(HA)效价为1∶10的RHDV悬液,即HA检测为阴性的样品,该试纸条检测为阳性,其敏感性高于HA;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试纸条不与家兔其他常见病菌发生交叉反应。应用该试纸条对127份疑似兔出血症家兔肝脏样品进行初步检测,同时用HA做平行试验,阳性符合率为100%。因此,该试纸条是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兔出血症病毒检测方法,为兔出血症的现场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显示出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VP60蛋白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甘蓝型油菜雌性不育突变体FS-M_1乳突细胞的细胞学观察
《植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雌性不育突变体FS-M1是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种宁油10号中发现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研究FS-M1的雌性不育机理,利用荧光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授粉行为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花粉粒能在FS-M1乳突细胞上附着和萌发形成花粉管,但花粉管无法穿越柱头乳突细胞;开花后的FS-M1乳突细胞迅速衰退而呈干瘪萎蔫状,在衰退过程中,FS-M1柱头乳突细胞的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液泡化明显,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线粒体等一些细胞器结构被逐渐破坏。因此,推测FS-M1的雌性不育性是由于柱头乳突细胞发育异常造成的。


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PVD)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甘薯病毒病复合体(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PVD)对我国不同甘薯品种产量的影响,选择徐薯18、徐薯22、徐薯25和徐薯27等4个甘薯品种,分别在同一发病苗床剪取有症苗和无症苗栽种,对其产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栽种后35 d,4个甘薯品种苗床无症苗的SPVD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18.06%、0.22%、5.81%和54.56%,苗床有症苗的田间病情指数分别为82.27%、88.14%、78.09%和81.42%;参试的4个甘薯品种收获期产量理论损失率分别为77.84%、80.14%、68.16%和31.06%。


宰后鸭肉骨骼肌细胞中凋亡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宰后鸭肉骨骼肌细胞中是否发生细胞凋亡以及哪些因素对其产生影响,为进一步用细胞凋亡机理阐明水禽类肉的成熟机理提供新的试验依据。分析检测宰后鸭胸肉和腿肉中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量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变化、TUNEL法检测阳性凋亡细胞核数量变化以及宰后ATP代谢和pH值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宰后鸭肉骨骼肌中Bax/Bcl-2蛋白表达量比值均显著上调(P<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Caspase-3酶原裂解为20 kDa左右的活化片断,宰后0.5~8 h骨骼肌中阳性凋亡细胞核数量均显著增多(P<0.05);ATP含量和pH值在宰后0.5~8 h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Bax促凋亡蛋白表达量的占优,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快速释放,凋亡关键蛋白酶Caspase-3的活化和阳性凋亡细胞核数量的急剧增多,表明宰后鸭肉骨骼肌细胞中明显存在一个细胞凋亡的过程。ATP的大量消耗和pH值下调等因素为细胞凋亡提供一个必要的细胞内环境,且鸭肉骨骼肌凋亡程度可能于宰后8 h左右达到一个峰值。
关键词: Bcl-2 Bax 细胞色素-C Caspase-3 TUNEL ATP pH 细胞凋亡 鸭肉 成熟


稻麦两熟农田茬口衔接期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稻麦两熟农田"稻季-麦季-稻季"茬口衔接期养分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麦季常规施肥条件下麦稻茬口衔接期径流水量达77.59m3/hm2,径流侵蚀泥沙量达48.30kg/hm2,麦季少免耕处理较常规施肥处理增加径流水量达41.41%;径流水氮磷浓度分别达2.22,0.46mg/L,径流侵蚀泥沙氮磷浓度分别达1.15,1.65g/kg;麦稻茬口衔接期氮素径流流失量达227.84g/hm2,以径流水流失为主,占氮素总径流流失量的75%以上;磷素径流流失量达115.57g/hm2,以径流侵蚀泥沙流失为主,占磷素径流流失总量59%以上;麦季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减肥处理减少麦稻茬口衔接期氮素和磷素径流流失量分别达6.04%~9.74%和5.73%~11.54%,而麦季少免耕处理则增加21.75%和13.42%。


稻棉轮作周期监测样区的最优选择方法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棉花和TM卫星遥感影像为材料,在江苏省兴化市进行稻棉轮作周期监测样区最优选择试验,在限定监测费用,并最大限度提高监测精度的条件下,研究了候选样区的水稻面积、棉花面积和地理空间位置对稻棉轮作周期监测样区最优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运用基于线性回归和整数规划的代表性抽样模型,在没有云层干扰的卫星遥感影像中,对由38个乡镇所构成的候选样区总体进行最优抽样,选择了其中6个乡镇或候选样区作为最优监测样区总体;估算的候选样区总体和最优监测样区总体的稻棉轮作周期分别为2.19年和2.11年;与候选样区相比较,最优监测样区总体估算精度损失了3.78%,但监测费用减少了84.21%。
关键词: 稻棉轮作周期监测 费用约束 误差最小化 最优监测样区 线性回归 整数规划


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麦类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麦13是目前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以此品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对该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针对性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别携带不同质粒pCXK1301和pAt-MYB12u的农杆菌株系GV3101对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转化,通过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干燥处理等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宁麦13成熟胚转化体系的条件为:利用预培养6d的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使用含pAtMYB12u质粒的农杆菌株系GV3101,侵染菌液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60min,采用干燥共培养4~5d(23℃,暗培养),诱导恢复培养10d,分化培养每4week继代一次,分化培养8week(12h光周期,25℃,2 000lx)。试验侵染2 600个宁麦13愈伤组织,获得127株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其中9株证实为阳性转化植株。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宁麦13 成熟胚 农杆菌 遗传转化


关于财政支持江苏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政策研究
《江苏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分析江苏省农作物种业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提出了财政支持江苏省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政策建议:确立支持的重点和原则;重点支持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重点支持种业企业加快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支持种业企业加强育繁基地建设;落实配套措施,实现农作物种业向"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的平稳有序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