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耕水机检测参数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耕水机行业标准,开展了耕水机检测参数的研究。由于养殖池塘水体受温度、气压、光合作用、水体盐度、养殖鱼类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使耕水机质量较难进行定量分析。为研究耕水机的检测参数,参考"SC/T 6009增氧机增氧能力试验方法"的标准检测程序,利用实验室直径为6.3 m的标准水池作为试验平台,试验水温为20℃,气压为101.325 kPa,初始溶解氧浓度为0mg/L,试验用水为清水,将3种耕水机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净浮力,绝缘电阻等基本参数用增氧机标准评判仍然可行;(2)空载噪声,增氧能力,动力效率这几个参数变化较大;(3)宜增加耕水深度参数,以适合耕水机的评判。

关键词: 耕水机 检测 参数 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幼鱼栖息地的初步评估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估鱼类对长江口栖息地的选择偏好,选取长江口春季的优势种棘头梅童鱼幼鱼为模式物种,从19个水文、水质因子及生物因素指标中,筛选出狭额绒螯蟹丰度、盐度、底质类型和水深4个因子作为棘头梅童鱼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合曲线,并计算了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SI).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支水域棘头梅童鱼幼鱼HSI普遍较高,基本在0.5以上,而南支水域普遍较低,基本上在0.2以下,表明长江口北支为棘头梅童鱼幼鱼的主要索饵场,同时发现,其幼鱼的最适生长水域为盐度大于14、底质平均粒径在29μm以下、水深2~5 m的水域,与HSI的空间分布一致.生物因子可较好地表征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水文、水质等因素的响应;化学需氧量、铵氮、总磷和挥发性酚与棘头梅童鱼幼鱼丰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总氮与其丰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调查水域内水质的富营养化尚未对棘头梅童鱼栖息地造成破坏;而铜离子和镉离子浓度与其丰度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重金属污染已经对棘头梅童鱼幼鱼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推测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水域的鱼类栖息地分布具有限制性影响.

关键词: 长江口 棘头梅童鱼 适宜度指数 相关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刀鲚幼鱼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对刀鲚(Coilia nasus)幼鱼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肌肉成分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2.78±0.09)g的3 000尾刀鲚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0尾),分别投喂不添加和添加4.76%鱼油(不饱和脂肪酸添加源)的配合饲料(实测粗脂肪水平分别为7.86%和11.32%),进行为期60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2组刀鲚幼鱼的末均质量、末体长、体长/体高、体长/体厚、肝体指数(HSI)及脏体指数(VSI)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添加组刀鲚幼鱼的肥满度(CF)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与未添加组相比,添加组刀鲚幼鱼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2组刀鲚幼鱼肝脏中脂肪酶(LPS)和总脂酶(TLP)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中,添加组刀鲚幼鱼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Ⅰ(CPT-Ⅰ)和肉碱软脂酰基转移酶-Ⅱ(CPT-Ⅱ)活性显著低于未添加组(P<0.05),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活性则高于未添加组(P>0.05);肌肉中,2组刀鲚幼鱼CPT-Ⅰ、CPT-Ⅱ以及ACC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饲料添加4.76%的鱼油后,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下降(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n-3 PUFA含量显著上升(P<0.05)。由此得出,提高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有效地增加刀鲚幼鱼鱼体必需脂肪酸含量,有利于改善鱼体的营养品质,但有升高鱼体内LPO含量的趋势。

关键词: 刀鲚幼鱼 不饱和脂肪酸 肌肉成分 脂肪代谢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床植物芦苇在长江口水域的生长特性及对氮、磷的固定能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芦苇为浮床植物,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下游水域构建人工生态浮床,研究了芦苇的生长特性和氮磷固定能力。结果表明,在实验期间(2013年5-7月),浮床芦苇的平均密度逐月增加,5月份最低为(25.6±2.5)株/m2,7月份最高达到(100.7±15.3)株/m2。相应地,浮床芦苇的平均株高也逐月增加,5月份最低为(2.6±1.4)cm,7月份最高为(55.0±15.5)cm。不同月份间植株密度和植株高度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芦苇密度与株高高度正相关(R=0.904)。浮床芦苇单位面积鲜重为(0.212±0.045)kg/m2,干重为(0.063±0.013)kg/m2;植株体内的总氮含量为(1.33±0.03)mg/g,总磷含量为(0.27±0.01)mg/g;浮床芦苇单位面积总氮固定量为(83.67±17.01)mg/m2,总磷固定量为(17.33±4.16)mg/m2。

关键词: 生态浮床 芦苇 生长特性 氮磷固定能力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transformer-2基因RNA干扰规律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CSCD

摘要:通过对青虾性别调控相关基因transformer-2(tra-2)的RNA干扰规律进行研究,探讨了tra-2基因RNA干扰的最适注射部位、注射剂量、干扰效果以及干扰规律等。通过对青虾肌肉、心脏、围心腔和眼柄基部注射比较发现,围心腔注射死亡率最低,适宜RNA干扰研究。采用4μg/g的dsRNA剂量进行时间依赖性干扰试验,RT-PCR检验注射后第1,7,14天的卵巢tra-2表达量,结果显示第7天基因表达量出现显著降低(P<0.05)。不同剂量水平(0.4μg/g、4μg/g以及12μg/g)干扰研究发现,0.4μg/g dsRNA没有干扰结果,4μg/g和12μg/g剂量的干扰效果均显著。与4μg/g的剂量相比,12μg/g的dsRNA能在较短时间内起到明显的干扰效果,且能持续较长的时间,表明干扰规律会随着剂量的改变而变化。但两组tra-2的最低表达量分别为正常水平的23%和21%,无显著差异(P>0.05)。

关键词: 青虾 RNAi transformer-2 注射剂量 注射部位 干扰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对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孵化率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水温为(25±0.5)℃条件下,比较了不同pH(3.5~5.5,8.5~10.5)时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和野生型唐鱼受精卵的孵化率及其仔鱼在24、48、72、96 h的存活率,并测定了pH为4.5~9.5时两种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野生型唐鱼孵化率略高于转基因唐鱼,二者孵化的适宜pH为5.0~8.5;转基因唐鱼仔鱼的96 h存活率略高于野生型唐鱼,而野生型唐鱼初孵仔鱼的SAI则高于转基因唐鱼。综合分析认为:两种仔鱼适宜生存的pH为5.0~9.0,各pH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类型的唐鱼对pH的耐受力没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转基因 唐鱼 pH 不投饵存活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生长后期对苏氨酸需要量

渔业科学进展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半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0、0.35%、0.70%、1.05%、1.40%、1.75%苏氨酸,制成苏氨酸实际梯度为1.05%、1.35%、1.65%、2.00%、2.42%、2.65%的6组等能等氮饲料(44.67%粗蛋白质,21.65 k J/g总能),对初始体重为(333.93±6.60)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us)在海水浮式网箱(1.5 m×1.5 m×2.0 m)中进行了70 d的喂养实验,研究其对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89.58%–95.83%之间,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增加(P<0.05),且在2.00%苏氨酸饲料组出现最大值,但随着苏氨酸水平的继续升高,SGR呈减小的趋势;饲料效率(FE)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苏氨酸组的FE显著高于1.05%组及2.65%组(P<0.05);随着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沉积率(PPV)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且于2.00%苏氨酸组出现最大值;肝脏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中苏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饲料中不同水平苏氨酸对鱼体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显著影响(P>0.05)。以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对饲料中苏氨酸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占饲料干重的1.84%、1.87%及1.83%,占饲料蛋白质的4.11%、4.18%及4.09%。

关键词: 鲈鱼 苏氨酸 生长 需求量 生长后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刀鲚与生长环境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分析

水产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养殖刀鲚体内与生长环境菌群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对养殖刀鲚鳃、胃、肠壁及肠内容物和养殖水体菌群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PCR-DGGE指纹图谱分离显示,42条清晰条带,其中养殖水体(27)、鳃(9)、胃(13)、肠道壁(19)、肠道内容物(18)的香农指数分别为3.037、1.883、2.193、2.825、2.683;养殖水体与刀鲚鳃、胃、肠道壁及肠道内容物分别具有6、9、11、8共有带。UPGMA聚类分析显示,样品3个重复相似度都在95%以上,差异不明显;不同样品之间,养殖刀鲚鳃和胃聚为一支,具有较高的相似度(76%),同时与养殖水体相似度达29%;养殖刀鲚肠道壁和肠道内容物聚为一支,相似度为38%。回收测定所有显示条带,主要包含变形菌、放线菌、拟杆菌、柔膜菌、蓝藻细菌、厚壁菌、梭杆菌及少量未定义菌种。研究表明,PCR-DGGE技术能区分养殖刀鲚主要部位及水体微生物的结构差异和多样性,澄清养殖刀鲚及生长水体微生物区系,可为定植益生菌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刀鲚 细菌菌落 香农指数 PCR-DG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宁河下游主要鱼类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

生态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宁河下游主要鱼类食物网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大宁河下游巫山和大昌2个采样点在不同水位时期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并计算了δ13C-δ15N同位素生态位中的6个营养结构的量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水域的颗粒有机物(POM)的δ13C值随与河口距离而减小,δ15N值与河口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同种鱼类的δ13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除了5月,巫山站点与大昌站点同种鱼类的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不同站点、不同水位时期同种鱼类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同种鱼类组成的鱼类群落同位素量化指标比较发现,巫山站点10月鱼类群落的营养多样性指标及营养位置高于5月群落;大昌站点,不同水位时期的各指标变化趋势与巫山站相反。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大宁河静水水域存在丰富的饵料导致。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并未显示出处明显的规律性,可能与采样时间、鱼类种类的选择和样本量的大小有关。基于各种同位素值量化的生态指标应用于大宁河水域的鱼类食物网结构变化特征的研究,能为大宁河渔业生态调控措施以及渔业生态系统重建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大宁河 营养结构 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鲜剂对冻藏鱿鱼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D-山梨醇、乳酸钠、三聚磷酸钠、混合磷酸盐和海藻糖5种保鲜剂,控制3种添加浓度,以持水力、盐溶性蛋白含量、活性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的变化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探讨了保鲜剂对冻藏条件(-20±0.1)℃下鱿鱼品质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浓度Ⅱ组各保鲜剂的感官评分在60d时都达到B;各种不同浓度保鲜剂对冻藏鱿鱼的品质变化影响不同,浓度Ⅲ组各保鲜剂效果优于浓度Ⅰ组和浓度Ⅱ组,海藻糖、混合磷酸盐和D-山梨醇对提高鱿鱼持水力作用较好,分别提高了14.83%、13.63%、12.27%;海藻糖、乳酸钠和混合磷酸盐对提高鱿鱼盐溶性蛋白含量、活性巯基含量和Ca2+-ATPase活性作用较好,盐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4.26、4.01、3.54mg/g,活性巯基含量分别提高了6.37×10-5、5.27×10-5、4.44×10-5mol/g,Ca2+-ATPase活性分别提高了0.72×10-2、0.60×10-2、0.50×10-2μmol/(min·mg)。

关键词: 鱿鱼 保鲜剂 品质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