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445条记录
2009年广东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甘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2008年全省甘薯种植面积31.94万hm2,居全国第7位,且分布较为集中,形成了以粤东、粤西为主要产区的分布格局。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广东省甘薯产业得了一定成绩,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逐步形成,但是,甘薯加工企业较少,甘薯产业链有待大力加强。2009年,广东省甘薯的价格主要维持在0.9~2.2元/kg波动,但由于产量恢复稳定,甘薯价格也较2008年的起伏波动更为平缓,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 甘薯 广东省 产业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瓜多基因型种群的优势性状分析

农业科技通讯 2010

摘要: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理念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李晓方博士提出,近年来在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已有应用研究。为了探讨多基因型种群在节瓜上是否存在优势性状,2006年组成节瓜多基因型种群A,并开展与单基因型品种粤农的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多基因型种群A的坐果率超过单基因型品种粤农。2007年进行了多基因型种群Ⅰ、多基因型种群Ⅱ与其单基因型组分的逐个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多基因型种群的疫病抗病性、存活率、生长势、产量均超过了各单基因型组分,特别是疫病抗病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研究表明多基因型背景下的自交系种群存在优势性状,这也是下一阶段开展节瓜多基因型品种选育的基础。

关键词: 节瓜 多基因型种群 优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元化蚕桑品种选育的目标需求和发展思路

中国蚕业 2010

摘要:多元化蚕桑育种是适应多元化蚕丝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新的育种模式。通过探讨药食用途、饲料用途、材料用途和化妆品、人工饲料育、生态旅游等其它用途的多元化蚕桑品种的目标需求,提出构建多元化蚕桑育种技术体系的思路是,对蚕桑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鉴评,制定多元化育种的指标体系,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培育蚕桑新品种。

关键词: 多元化 蚕桑品种 目标需求 转基因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一项增收节支效果显著的先进实用技术。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必须在掌握水稻高产生育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基础上,着重把握好壮秧精确定量、密度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和管水精确定量等"四大"关键技术。

关键词: 水稻 精量栽培 关键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可茶花香与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了可可茶茶花和可可乌龙茶的挥发油成分,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对比可可茶茶花和乌龙茶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中大根香叶烯D(53.97%)、α-金合欢烯(16.07%)、沉香螺醇(3.96%)、十三-2-炔-环丙酯(3.30%)、δ-杜松烯(3.22%)、β-荜澄茄油烯(1.96%)、异香橙烯(1.73%)、1,5-二甲基-8-(1-甲基)乙烯基-1,5-环癸二烯(1.61%)、古巴烯(1.55%)9种物质的含量较高,其中七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80.11%。顶空固微萃取法得到的可可乌龙茶挥发油成分中反-橙花叔醇(29.1%)、己酸叶醇酯(22.56%)、4-乙酰基-3-乙烯酸乙酯(10.21%)、芳樟醇(6.17%)、紫苏烯(5.97%)、α-金合欢烯(3.54%)、反-叶绿醇(2.11%)、己酸己酯(1.87%)、(3Z)-3-辛酸丁酯(1.74%)9种物质含量最高,其中3种醇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7.38%,4种酯类物质占总挥发油成分的36.38%,2种烃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油成分的9.51%。可可茶茶花挥发油成分以烃类化合物和醇类居多,可可乌龙茶挥发油主要成分除此之外还有酯类,正是这三类化合物使得可可乌龙茶具有花香的气味。

关键词: 可可茶 花香 乌龙茶 挥发油 气-质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植物保护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比较了4种接种方式下球孢白僵菌Bb02菌株对小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力。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107个/mL时,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浸虫法73.79%,涂抹法68.28%,喷雾法51.72%和浸叶法33.79%;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喷雾法57.93%,浸虫法57.24%,涂抹法55.86%和浸叶法28.28%,虽然浸虫法的校正死亡率稍低于喷雾法,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同时,2龄和3龄幼虫以浸虫法处理僵虫率最高,分别达31.25%和29.55%;致死速度最快,LT50分别为3.62 d和4.63 d。认为浸虫法最适于室内准确评价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小菜蛾 接种方式 致病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合酶法制备鸡肉蛋白抗氧化肽模型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酶解产物对O-2·的清除率为指标,分析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的协同作用,确定制备鸡肉蛋白抗氧化肽的最佳复合酶解工艺,并对复合酶解过程进行酶促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解制备抗氧化肽最佳工艺为两酶混合同时加入,pH6·7,温度57℃,底物浓度6·9%,时间5h,酶用量为中性蛋白酶4943u/g、木瓜蛋白酶5988u/g,该条件下鸡肉蛋白抗氧化肽对O-2·的清除率为57·50%,显著高于各单酶水解效果。在此基础上由实验数据推导出描述复合酶制备鸡肉蛋白抗氧化肽水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为鸡肉蛋白开发抗氧化肽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复合酶法 鸡肉蛋白 抗氧化肽 模型研究 米氏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财政支农问题聚焦及对策探讨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当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问题进行了聚焦分析,其目的在于通过剖析现行财政支农资金在规模、制度、结构和管理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探讨新局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以期为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财政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政支农资金 问题聚焦 管理模式 优化创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类蔬菜幼苗对辣椒疫霉菌的抗病性鉴定

中国蔬菜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10种瓜类蔬菜幼苗为材料,在其2片真叶展平时,分别以孢子浓度为2×103、2×104、2×105个.mL-1的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悬浮液进行了人工灌根接种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瓜类蔬菜品种幼苗对辣椒疫霉菌的抗病性表现完全不同,其中早熟1号肉丝瓜和新秀丝瓜幼苗未感染辣椒疫霉菌;其余9种瓜类蔬菜幼苗随着接种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浓度的提高而抗病性降低,在接种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浓度为2×104个.mL-1时,蜜本南瓜和新广优节瓜幼苗抗病性较强,早优苦瓜和碧峰黄瓜中度抗病,特大新红宝西瓜、秀美青筋白瓜、银辉薄皮甜瓜、台优蒲瓜和晶莹1号西葫芦高度感病。

关键词: 瓜类蔬菜 幼苗 辣椒疫霉菌 抗病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与株型性状的改良及其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探索新的突破方向。【方法】以华南地区自矮化育种以来育成推广的65个主要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在相同生态和栽培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年份育成品种产量和株型性状的演变,将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将几个主要产量性状与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结果】从矮化育种开始,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不断提高,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产量水平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00年又开始形成上升趋势。品种株高随育成年份缓慢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在叶形性状中,上三叶长和上三叶宽未有明显变化,但上三叶基角和上三叶曲率则有较显著的改良;穗粒性状中单株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每穗粒数则呈线性增加,千粒重呈阶梯式下降;单株库容量、单株生物产量和单株产量表现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显著上升,随后上升趋势停滞。【结论】自矮化育种以来,华南地区常规籼稻品种产量水平显著提高,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未能取得进一步突破。在株型性状的遗传改良方面,叶片形态性状改良显著,品种由大粒穗数型向小粒大穗型演进。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是通过株型改良提高库容量。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常规籼稻 产量 株型性状 遗传改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