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445条记录
吡唑醚菌酯对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是新一代高效杀菌剂,为在玉米上安全使用该药剂,于2009年进行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玉米(甜玉米)营养生长期的安全性评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3000倍、2000倍和1000倍在玉米营养生长期进行喷药处理,植株未见药害现象,玉米茎杆和嫩叶生长正常,而750倍、500和250倍喷药后,发现玉米个别嫩叶基部有轻微或轻度的药害现象,但数天后可缓解,不影响玉米中后期的正常生长及开花结果。试验结果可知,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玉米病害的使用浓度以1000~3000倍为宜。

关键词: 吡唑醚菌酯 玉米 安全性 评价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作物虫害的机器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昆虫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早期发现并准确定位害虫,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评价,可提高施药处方决策和综合防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在作物虫害信息的获取中,传统的检测和监测方法不但耗时、费力,而且导致的预报滞后会进一步增加损失程度,很难较好地满足现代农业的精准生产要求。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田间作物上开展害虫及其危害状况的机器检测和监测技术研究取得的进展,包括声特征检测法、雷达观测法、图像识别法以及光谱监测法等,讨论了现有技术的局限性,指出了未来作物虫害机器检测和监测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是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组合式检测和监测方法,从多个角度获取特定虫害的相关信息,相互进行实证检验,以提高作物虫害机器检测和监测的精度及效率。

关键词: 作物虫害 遥感 声特征检测法 雷达观测法 图像识别法 光谱监测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高香乌龙茶新品种鸿雁12号的选育过程、多年品比和区试试验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果表明:鸿雁12号属灌木型,中叶早芽,无性系新品种,其生长势强,产量高,品比试验3年平均产量比对照福建水仙增产41.3%,在4个省份区试点产量表现均较好,分别比对照种黄棪增产2.22%、10.29%、29.64%和32.76%。适制高香乌龙茶和花香绿茶,品质优异。高香乌龙茶外形绿润,花香高浓持久,滋味浓滑爽口,汤色黄绿明亮,感官审评比福建水仙高8.1分,比黄棪高2.55~4.2分;花香绿茶滋味浓爽,香气高长,汤色叶底绿明亮,香气品质优于福鼎大白茶。该品种抗寒旱和抗虫能力强,易扦插,种植成活率高,适宜广东、湖南、广西、福建等省生产应用。

关键词: 鸿雁12号 乌龙茶 选育过程 品比 区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蛹蛋白高效分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部分酶学性质的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0

摘要:[目的]获得蚕蛹蛋白高效分解菌,探索其有关酶学性质。[方法]从腐败蚕蛹中采用稀释平板分离蛋白高效分解菌。先进行菌株的初筛:取采集的样品2g,分别加入装有LB培养基的摇瓶中,置摇床上180r/min,37℃培养4~5d。将发酵液稀释一定倍数,涂布法进行分离,根据酪素培养基中单菌落透明圈和菌落直径比值(H/C)大小,选取H/C比值较大的菌株进行复筛。将初筛得到的待测菌株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32℃摇床培养60h。发酵液离心(4000r/min,5min)后取上清,测定酶活力,并比较不同菌株发酵液蛋白酶pH、温度作用范围。对筛选出的菌株所产中性蛋白酶再进行pH值条件下酶活力稳定性测验,酶活力热稳定性试验,及不同金属离子对中性蛋白酶活力的影响试验。蚕蛹粉采用筛选出的菌株固体发酵后,于60℃烘箱烘干,测定其中小分子蛋白含量。[结果]经筛选得到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KB细菌,在摇瓶发酵条件下其酶活达到589.08U/ml,发酵蚕蛹粉后中小分子蛋白含量达到15.09%,比未发酵的对照和实验室现用菌株发酵分别提高了95.72%和15.67%,这表明KB菌株在蚕蛹粉发酵中优于实验室现用菌株。KB菌株所产中性蛋白酶在pH值6.5~9.0条件较稳定,pH值8.0为其最适pH值,在pH值8.0、温度55℃条件下处理0~30min时的酶活较稳定,残余酶活力在90.0%以上。[结论]初步获得蚕蛹蛋白高效分解菌。

关键词: 蚕蛹分解菌 分离筛选 中性蛋白酶 酶学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中1-脱氧野尻霉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桑树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多羟基生物碱,由于其在化学结构上与-α1,4-葡萄糖类似而显示出降血糖、抗病毒和抗肿瘤转移等多种药理活性。因该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且在桑树中量丰富,其相关的化学和药理作用研究已成为目前桑树资源药用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对DNJ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结构、检测提取方法、生物活性评价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了DNJ及其衍生物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1-脱氧野尻霉素(DNJ) 衍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间作模式和香蕉茎秆堆沤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香蕉3种间作模式(香蕉-大豆、香蕉-花生、香蕉-生姜)和香蕉茎秆堆沤处理后2种不同还田量(2.5kg·株-1、1.5kg·株-1)对蕉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间作可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其中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明显,碱性磷酸酶、脲酶次之;香蕉间作模式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低于香蕉单作。不同间作模式对酶活性影响的大小总体表现为:间作大豆>间作花生>间作生姜>香蕉单作。茎秆堆沤还田处理的蔗糖酶、脲酶活性明显上升,其中对蔗糖酶活性提高的幅度最大,达34.6%~39.2%,脲酶达9.7%~28.7%;茎秆堆沤还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相对较小,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还田量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随还田量增加,脲酶活性增强,蔗糖酶增加不显著,过氧化氢酶活性在还田量低于2.5kg·株-1时比对照略有下降。

关键词: 香蕉 间作模式 茎秆堆沤还田 香蕉园土壤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地区部分中小规模猪场猪伪狂犬病的血清学调查

中国兽医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坡岗地甘蔗和木薯主产区土壤有效磷、钾丰缺指标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开展坡岗地甘蔗和木薯肥效田间试验,采用常规方法对基础土壤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以缺素区与推荐施肥区相对产量<75%、75%~90%、90%~95%和>95%为标准,研究土壤有效磷、钾供应的丰缺临界指标,为高效施肥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南方坡岗地甘蔗产区土壤有效磷缺乏临界值为15.1mg/kg,高产临界值为21.2mg/kg,缺乏比例占测试土样的60.0%;土壤有效钾缺乏临界值为100.0mg/kg,高产临界值为122.0mg/kg,缺乏比例占测试土样的82.5%。木薯产区土壤有效磷缺乏临界值14.1mg/kg,高产临界值为22.6mg/kg,缺乏比例占测试土样的87.9%;土壤有效钾缺乏临界值为96.1mg/kg,高产临界值为119.8mg/kg,缺乏比例占测试土样的83.3%。

关键词: 坡岗地 甘蔗 木薯 土壤有效磷 土壤有效钾 临界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畜禽其因组选择的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基因组选择(genomic setection,GS)是继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畜禽遗传评估的新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GS在畜禽育种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与其他方法相比,GS优势明显,是当前畜禽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热点.作者系统地阐述了GS估计染色体片段效应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比较,详细介绍了影响GS准确性的因素、GS的经济效益,以及世界各国学者研究GS在实际育种中的应用情况,最后简述了中国畜禽育种开展GS策略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展望.

关键词: 基肉组选择 影响因素 优势 应用与挑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胚中段为外植体的花生高效再生体系构建研究

花生学报 2010

摘要:参考幼叶、子叶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方法,利用花生种子胚生长旺盛的特性,以花生种子胚中段为外植体材料建立一个新植株再生体系。结果表明,在含3.0mg/L的6-BA的MS培养基上,培养30d可以诱导出丛生芽,诱导率达到92.5%;丛生芽转至1/2MS+0.2mg/LIBA+0.1mg/LNAA的培养基中培养2~3周,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关键词: 花生 胚中段 再生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