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的多样性分析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17株来源于我国华东与华南地区的养殖鱼类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分离株进行多样性分析.方法 通过菌体血清凝集试验及16S rRNA与hsp60部分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 菌体血清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鳗源迟缓爱德华氏菌ETY的抗O血清可凝集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标准株ATCC15947的抗O血清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WY37有交叉凝集;鲶鱼爱德华氏菌EIV的抗O血清与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无交叉凝集.2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和E29L与以上3种爱德华氏菌抗O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基于16S rRNA及hsp60部分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的绝大部分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进化同源性较高,在基于16 S rRN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山东地区分离自大菱鲆的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支.3株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L60306NA1、E29L、GK4与人源迟缓爱德华氏菌ATCC15947及人源鲶鱼爱德华氏菌EIV有一定亲缘关系.结论 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普遍具有相似的血清型和较高的进化同源性,并与人源的迟缓爱德华氏菌、人源的鲶鱼爱德华氏菌有明显差异.个别鱼源迟缓爱德华氏菌血清型与分子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一致,提示在防控鱼类爱德华氏菌病时,应将菌体表面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分子聚类分析相结合.
关键词: 迟缓爱德华氏菌 血清型 16S rRNA hsp60 系统进化树


土壤施硒量对杂交狼尾草生长和硒积累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杂交狼尾草(P.americanum×P.purpureum)产能对富硒强化措施的响应,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施硒量(0,0.50,1.00,2.00,5.00,10.00,20.00,30.00,40.00和50.00 mg·kg-1)处理对杂交狼尾草幼苗成活率、产能和硒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施硒量1.00 mg·kg-1对杂交狼尾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20.00 mg·kg-1显著抑制幼苗的成活率和分蘖期的生长,对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影响不显著;40.00 mg·kg-1抑制拔节期的生长。土壤施硒量≤5.00 mg·kg-1时,杂交狼尾草地上部和根系对硒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能力强于紫云英、黑麦草和紫花苜蓿等;通过杂交狼尾草的生物转化,大量无机硒可转化为有机硒,而在≤5.00 mg·kg-1施硒量下有机硒转化率最高,为56.19%~73.91%。研究表明,杂交狼尾草是一种富硒能力强的饲草,在土壤施硒量≤5.00 mg·kg-1(土壤硒本底值为0.07 mg·kg-1)时对硒的富集效果最佳,有机硒转化率高,具备作为高硒、高值化饲料添加剂材料的开发潜力。


福建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高产的精细气候适宜性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福建省6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气象资料以及地理信息资料、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调查资料,构建了两系杂交稻制种育性转换敏感期气候风险模型与风险等级指标、扬花授粉期天气综合危害指数模型与等级指标两个安全期气候区划指标,选择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23℃开展研究,基于两系杂交稻制种气候适宜性分区等级标准,采用多层复合方法,开展基于GIS的福建省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高产精细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上旬-下旬、7月中旬-8月上旬,扬花授粉期安排在8月上旬-中旬,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300m以下的区域,次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300-500m的区域;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下旬-8月中旬、8月上旬-下旬,扬花授粉期8月下旬-9月上旬,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400m以下的区域,次适宜区分布在福建北部、西南部等县市海拔400-500m的区域;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上旬-8月下旬,扬花授粉期安排在8月上旬-9月上旬,低适宜区分布在海拔500-1000m的区域,不适宜区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区域.


"三度法"在坚果营养评价中的应用:以花生为例
《中国油脂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科学指导坚果选购和膳食合理搭配,以福建地区5 个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花生品种("赖坊""衙口小琉球""朱口小籽""文亨红衣""洋后")为研究对象,以七大类营养素、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和部分功能性营养因子共50 种营养素为评价指标,依次计算花生仁中营养素的多样度、匹配度和平衡度.在此基础上,计算综合评价指标偏离指数,获得 5 种花生仁营养价值的综合排序.结果表明:5 种花生仁营养素的多样度一致,均含有46 种营养素,但匹配度差异较大,"洋后""赖坊""朱口小籽""衙口小琉球""文亨红衣"的匹配度分别为0.933、0.671、0.449、0.440 和0.367;5 种花生仁营养素的平衡度比较接近,介于0.353~0.375 之间;5 种花生仁营养素的偏离指数从低至高排序为"洋后""赖坊""朱口小籽""衙口小琉球""文亨红衣".因此,5 种花生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为"洋后",最低的为"文亨红衣".


不同丝瓜砧木嫁接对苦瓜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多年连作导致苦瓜土传病害危害严重的问题,通过对17个丝瓜砧木品种与苦瓜接穗如玉178进行嫁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丝瓜砧木对接穗苦瓜亲和性、生长势、抗病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丝瓜砧木嫁接均能明显降低苦瓜枯萎病发病率,其产量均显著优于自根苗,不同砧木嫁接对接穗苦瓜果实的水分、蛋白质、粗纤维、VC含量等有不同影响。通过对不同嫁接砧木处理农艺性状指标与苦瓜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产量与茎粗、主蔓长、瓜长、瓜横径、单瓜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性状分析结果,砧木-17、砧木-15在亲和性、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表现良好,适宜作为苦瓜嫁接砧木进行示范推广。


花青素的生物活性及其在动物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水溶性天然食用色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肥胖、免疫调节、神经保护等作用.花青素大多数都是从水果、谷物、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对光照、温度、pH、金属离子、氧化剂等因素敏感,现已知的花青素有22大类250多种,主要包括天竺葵色素、矢车菊色素、飞燕草色素、芍药色素、牵牛花色素和锦葵色素等六种.目前花青素被广泛用于保健品、医药、化妆品以及食品着色等方面.文章就花青素的生物活性以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高效利用花青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青素 天然食用色素 生物活性 抗氧化能力 动物生产 应用前景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镉胁迫下不同小白菜表型特征、光合能力及镉富集能力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明不同Cd胁迫浓度对9种小白菜表型特征、光合能力及镉富集能力的影响,筛选出高富集型、低富集型小白菜品种,为小白菜品质安全保障提供理论指导.以9种小白菜为试材,采用营养液膜技术(NFT)栽培方式,设置不同浓度(0、25、50、100 mg/L)镉处理,胁迫96 h后取样,测定各小白菜品种的相对生长率(RGR)、Cd含量、荧光参数、表型参数等.结果表明,随着Cd胁迫浓度的升高,小白菜的RGR整体降低、Cd含量上升,且Cd胁迫浓度越高,品种间差异性越明显,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小白菜品种的BCF与TF呈现下降趋势;小白菜植株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呈逐渐下降或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稳态非光化学荧光淬灭(NPQ)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或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呈现逐渐下降或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小白菜叶片出现变窄、变黄、变小的现象,其冠层面积及植株高度与对照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3浓度下,金品506的冠层面积比对照组减少了65.68%,金品1夏的植株高度比对照组减少了51.35%.综合以上结果,发现不同小白菜品种在Cd胁迫下的Cd富集水平、植株表型特征及光合能力存在差异,并且随着Cd胁迫浓度的增加表现更加明显.其中,金品1夏、金品008对Cd的富集吸收能力较强,可尝试作为Cd富集或超富集能力植物用于修复Cd污染土壤或湿地;奶油快菜、四季小白菜对Cd的富集能力较弱,可作为Cd低富集或土壤警示植物,用于判断土壤是否受到Cd污染以及污染情况.
关键词: 镉胁迫 小白菜 叶绿素荧光参数 表型参数 镉含量 光合能力 镉富集能力


抗虫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生物是土壤物质循环与肥力演变的驱动者,其群落组成关系到土壤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对抗虫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研究是其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基因的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田间试验中抗虫转基因水稻‘MFB’及其转基因杂交水稻‘闽丰A/MFB’‘天丰A/MFB’和‘谷丰A/MFB’与非转基因常规水稻‘闽恢3301’及杂交水稻‘天优华占’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组成的差异,并得出以下结果。首先,与两个非转基因水稻品种相比,抗虫转基因水稻及转基因杂交水稻均能显著增产(P<0.05)。同时,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除水稻成熟期的土壤真菌群落外,与‘闽恢3301’相比‘MFB’的土壤细菌或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Chao1、Observed_species和Shannon均有所提高,且分别在水稻成熟期或分蘖期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水稻齐穗期转基因杂交水稻‘闽丰A/MFB’‘天丰A/MFB’和‘谷丰A/MFB’的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介于‘MFB’与‘天优华占’之间;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本田间试验中不同品种水稻土壤细菌或真菌的群落组成均没有显著差异。但与‘闽恢3301’相比,稻田土壤细菌中丰度最高的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在‘MFB’土壤中明显增加,且在水稻分蘖期及成熟期达显著水平(P<0.05),而土壤真菌中丰度最高的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在‘MFB’土壤中明显减少,且在水稻分蘖期及齐穗期差异显著(P<0.05);水稻齐穗期‘闽丰A/MFB’‘天丰A/MFB’和‘谷丰A/MFB’的土壤变形菌门或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也均介于‘MFB’与‘天优华占’之间。此外,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组成预测可见,随水稻生长,‘MFB’与‘闽恢3301’的土壤细菌群落功能组成间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田间试验中,抗虫转基因水稻及其转基因杂交水稻在增产的同时提高了稻田土壤细菌或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改变了主要细菌或真菌种类的相对丰度,但对细菌或真菌的群落及功能组成的影响不显著。


绿鳍马面鲀雌雄性腺转录组比较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septentrionalis)性腺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特征,优化亲本生殖调控技术,本研究对绿鳍马面鲀雌雄亲体的精巢和卵巢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经de novo拼装,最终获得119 219个单基因(unigene),N50长度为1 255 bp。在NR、NT、KO、Swiss Prot、PFAM、GO及KOG数据库分别注释到24 009、35 057、18 453、26 971、30 294、11 420和21 613个unigene。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转录组中存在18 954个差异表达基因(DEG),相对于精巢,在卵巢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11 265个,下调表达的有7 689个。选取bmp2、sox3、figla、hsd17b1、cyp19a、cyp17、foxl2、star和amh 9个DEGs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结果显示,qRT-PCR结果与RNA-Seq分析相一致。GO和KEGG富集结果分析发现,amh、cyp17和star可能在绿鳍马面鲀雄性精子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bmp2、foxl2、cyp19a、figla和hsd17b1在雌性卵子发生和卵巢类固醇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比较绿鳍马面鲀精巢和卵巢的转录组表达差异,初步阐明了精巢和卵巢的基因表达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绿鳍马面鲀的性腺发育机制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