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病原体,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解析。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功能至关重要,可精细调控蛋白质活性、稳定性和定位,进而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生物学过程。PRRSV在入侵宿主细胞时,会触发一系列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病毒感染宿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影响宿主对病毒的识别,并参与调节病毒复制、增殖及致病等过程。本文综述了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棕榈酰化、乙酰化、乳酸化等蛋白翻译后修饰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以期为PRRSV致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PRRSV防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江汉平原典型种植模式稻田土壤中农药残留特征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江汉平原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一季中稻田及再生稻田3种种植模式稻田采集土壤样品86个。调查了土壤样品中滴滴涕(DDTs,包括o,p′-DDT、p,p′-DDT、p,p′-DDE、p,p′-DDD)、六六六(HCHs,包括α-HCH、β-HCH、γ-HCH、δ-HCH)、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氧乐果、乐果、敌敌畏、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吡蚜酮、吡虫啉、啶虫脒、三环唑、戊唑醇、氰氟草酯、二氯喹啉酸、乙草胺及异丙甲草胺等25种农药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结果表明,检出率最高的3种农药为当前常用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87.21%),杀菌剂三环唑(91.86%)及戊唑醇(72.09%),其残留均值分别为0.039 7、0.073 4 mg/kg及0.027 6 mg/kg;已经禁用的有机氯农药滴滴涕(o,p′-DDT、p,p′-DDT、p,p′-DDE、p,p′-DDD)仍能检出,检出率为36.05%~66.28%。3种模式田块中检出的滴滴涕主要来源于历史上滴滴涕的使用。杀虫剂吡蚜酮及杀菌剂三环唑在再生稻田的残留量均值显著高于中稻-油菜/小麦轮作田及一季中稻田;但其他农药在不同种植模式稻田中的残留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江汉平原农药残留的治理及农药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参考信息。
关键词: 江汉平原 中稻-油菜/小麦轮作 一季中稻 再生稻 稻田 农药残留


34份狼尾草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中国草地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狼尾草抗旱能力,筛选优异资源,以34份狼尾草材料为对象,研究其PEG-6000胁迫下种子发芽特性,采用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狼尾草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的PEG-6000浓度处理下,狼尾草的发芽率、萌发指数、发芽指数较对照显著增加,表现为促进效应;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加,各材料发芽受抑作用明显。狼尾草胚芽长和胚根长随PEG浓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胚芽较胚根对干旱更敏感。依据测定指标差异程度和变异系数,表明15%的PEG-6000是狼尾草萌发期抗旱性鉴定的适宜浓度。在此浓度处理下,34份狼尾草综合评价值在0.027~0.942之间,其中LW31最高,LW29最低。通过聚类分析所有材料被分为3类,其中LW4、LW9、LW11、LW31、LW42、LW20-2和LW21-1属抗旱材料,可作为狼尾草抗旱性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栽培环境下大别山北部野生鹅观草繁殖相关性状变异分析
《草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别山北部野生鹅观草繁殖相关性状变异,以22个野生鹅观草居群为材料,对12个繁殖相关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间鹅观草繁殖相关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5.97%,其次是芒长度(13.98%)和千粒重(13.46%);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799。相关分析表明,海拔与芒长度、小穗长度显著正相关(P<0.05),经度与小穗长度显著负相关(P<0.05),纬度与芒长度、小穗长度和单株粒重显著相关(P<0.05)。通过聚类分析,22个鹅观草居群被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群花序更长,单花序穗数、单穗小花数和单穗种子数更多,千粒重和单株粒重更低;第二类群具有更大的芒长度和小穗长度,种子更长,千粒重更大,属于大粒型;第三类群花序更短,单花序穗数、单穗小花数和单穗种子数较低,但单株粒重较高,属于潜在种子高产型。结合主成分分析和二维排序,种质材料1、13和15平衡了穗型紧凑、种子粒大、单株粒重等优良性状,具有潜在高种子产量特性,可为鹅观草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或作为优异种质进一步研究。


饲料桑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饲料桑在蛋鸡养殖上的适宜使用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试验选用36周龄京红一号蛋鸡27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2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使用1%、3%饲料桑粉。预饲期2周,正试期12周。正试期内,按重复记录每日投料量、产蛋数、不合格蛋数、总蛋重和蛋鸡死淘情况,每周记录1次余料量;于试验第4、8、12周末,每个重复随机选取5枚蛋进行蛋品质测定;于试验第12周末,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蛋鸡屠宰后分离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样品,测定肠道组织形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正试期1~4周,1%、3%桑粉组蛋鸡产蛋率均显著降低(P<0.05),1%桑粉组平均蛋重显著降低(P<0.05);9~12周,1%、3%桑粉组蛋鸡产蛋率均显著降低(P<0.05);1~12周全期,1%、3%桑粉组蛋鸡产蛋率、平均蛋重均显著降低(P<0.05),1%桑粉组蛋鸡死淘率显著降低(P<0.05)。(2)正试期第4周末,1%桑粉组蛋壳强度显著提高(P<0.05),蛋黄亮度(L*)显著降低(P<0.05),蛋黄红度(a*)显著提高(P<0.05);第8周末,1%桑粉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第12周末,1%桑粉组蛋型指数显著降低(P<0.05),蛋壳强度显著提高(P<0.05),1%、3%桑粉组蛋黄胆固醇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3)第12周末,3%桑粉组蛋鸡回肠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1%桑粉组回肠绒毛高度、绒隐比显著提高(P<0.05)。【结论】饲粮中使用饲料桑粉可降低蛋鸡死淘率,提升蛋品质,对产蛋性能和蛋鸡肠道形态结构均有一定影响。本试验条件下,在蛋鸡饲粮中使用1%饲料桑粉较为适宜。


维生素C对禁食黄颡鱼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对禁食暂养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为提升鲜活黄颡鱼耐运性和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黄颡鱼分为4组:T0-0(0 mg/L VC,暂养0 d)、T0-5(0 mg/L VC,暂养5 d)、T10-5(10 mg/L VC,暂养5 d)、T30-5(30 mg/L VC,暂养5d),每组40尾鱼,检测血清、肌肉的抗氧化物质以及肌肉品质指标.[结果]T5-0组黄颡鱼血清中GSH-PX、CAT、GSH活性以及MDA浓度,肌肉中CAT、GSH活性和MDA浓度显著低于T1-0组(P<0.05);其纤维结构变得紧密,pH下降,白度增加,持水力增加,肌肉品质指标显著升高(P<0.05).与T0-5及T30-5组相比,T10-5组血清中SOD、CAT、GSH、GSH-PX活性显著较高(P<0.05),MDA浓度较低;肌肉中SOD、GSH活性与血清中结果变化相同;持水力进一步增加.在质构方面,T10-5组剪切力、硬度、弹性、咀嚼性、黏性均高于T0-5组及T30-5组.[结论]添加10 mg/L的VC能进一步显著提高黄颡鱼的抗氧化能力和肌肉品质(P<0.05),但30 mg/L VC添加不利于黄颡鱼肌肉品质的提升,甚至对其产生负面影响.
关键词: 维生素C 黄颡鱼 暂养 运输应激 抗氧化能力 肌肉品质


响应面法优化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的提取率,以忍冬桑黄(Sanghuangporus lonicericola)子实体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其总黄酮,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通过响应面试验对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忍冬桑黄子实体总黄酮最优提取工艺:料液比1∶60、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时间60 min、超声温度76℃。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忍冬桑黄子实体总黄酮提取率为0.80%,与模型预测值0.83%接近,表明该提取条件合理可行,可以提高忍冬桑黄总黄酮提取率,利于忍冬桑黄产品精深加工及桑黄资源的综合利用。
关键词: 忍冬桑黄 总黄酮 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 响应面试验 提取工艺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对潜育化水稻土的改良效果和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潜育化稻田微生物改良技术,采用MWMM(modified wolfe’s mineral medium)培养基富集微好氧FeOB,结合16S rRNA测序等技术鉴定菌株种类,分别采用100 mL 106 (T1)、107 (T2)、108 (T3) CFU/mL菌株发酵液处理潜育化水稻土,评价菌株对潜育化水稻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土壤养分、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和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该菌株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到的对Fe2+具有较强氧化作用的FeOB为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WH07(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 WH07);相比于CK,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提高(P<0.05),并由负电位转为正电位;T1、T2、T3处理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分别减少26.47%、41.53%、53.19%,亚铁含量分别减少0.37%、21.50%、50.09%,亚锰含量分别减少7.84%、21.57%、37.25%。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5.50%、27.38%、48.90%(P<0.05),速效磷分别显著增加12.52%、17.34%、27.38%(P<0.05),速效钾分别显著增加11.56%、17.20%、19.34%(P<0.05),有机质分别显著增加8.66%、22.22%、45.05%(P<0.05),pH显著分别增加3.40%、8.94%、16.99%(P<0.05)。土壤AOAamoA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1.94%、14.68%、33.83%,nosZ基因丰度分别增加42.97%、75.78%、118.75%,nifH基因丰度分别增加38.29%、51.05%、216.13%,UreC基因丰度分别增加16.74%、54.51%、60.94%。水稻株高分别增加5.44%、10.98%、36.00%,叶龄分别增加10.21%、23.42%、36.94%,鲜质量增加分别12.61%、22.52%、28.38%,白根数分别增加10.14%、32.92%、46.8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Chao1和Shannon指数相比于CK均显著降低(P<0.05)。门水平上相对丰度前10的土壤细菌中,有8个显著下调(P<0.05),如Proteobacteria等、2个(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显著上调。在相对丰度前50的属中,3个处理分别有20、19、22个属显著上调(P<0.05),包括Macellibacteroides等6个FeOB;25个属在3个处理中均显著下调(P<0.05),包括MBNT15等4个铁还原菌。调控网络分析显示菌株WH07潜在地与FeOB协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最终促进了秧苗生长。结果表明,应用菌株WH07显著改善了潜育化水稻土壤理化性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关键词: 潜育化稻田 土壤改良 球形赖氨酸芽孢杆菌 还原性物质 氧化还原电位 氮循环功能基因 土壤微生态


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系统形态结构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柑橘的重要害虫。本文基于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石蜡切片观察,对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雌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附腺、前生殖腔(包含布氏交配囊、桑葚腺、生殖腔片)、后生殖腔(阴道和产卵针)组成。雄虫内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精泵、输精管、附腺、输入射精管、输出射精管、后附腺和阳茎组成。其雌虫有泄殖腔,位于产卵针前端稍后,雄虫无泄殖腔。雌虫前生殖腔表面被2对肌肉包裹,内部的布氏交配囊、桑葚腺和生殖腔片不易被观察。精泵是一个淡黄色球体,由射精突(精泵内骨骼)、肌纤维(肌肉)、射精囊组成。柑橘大实蝇的内生殖形系统形态结构或组织经过进化,从而适应其伪产卵器的运动、交配、产卵等行为机制。为理解昆虫繁殖生理、进化和多样性,以及昆虫的产卵、交配和代谢物排泄等行为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柑橘大实蝇 内生殖形系统 布氏交配囊 桑葚腺 精泵 泄殖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