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719条记录
改进的QuEChERS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饲料中的环匹阿尼酸

色谱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离检测,建立了饲料中真菌毒素环匹阿尼酸(CPA)的快速分析新方法。详细优化了UPLC-MS/MS分离检测条件和影响CPA回收率的QuEChERS条件,优化后的分析方法如下:1.0 g饲料加入2 mL水和4 mL 0.5%乙酸乙腈溶液进行提取,再加入提取盐包(0.4 g氯化钠和1.6 g无水硫酸镁),离心分层后,取1 mL乙腈提取液,加入150 mg无水硫酸镁和50 mg C18吸附净化,上清液进行UPLC-MS/MS分离检测;采用Waters HSS T3柱(100 mm×2.1 mm, 1.8μm),以含0.5%甲酸的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定量。CPA在2~200 ng/m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良好(r=0.999 5),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6和2μg/kg,饲料中CPA在10、100、500μg/kg 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为70.1%~78.5%,日内RSD为4.1%~5.8%,日间RSD为6.1%~7.2%。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饲料样品中CPA的分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研究将改进的QuEChERS方法应用于饲料中CPA的提取净化,为饲料中CPA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限量标准制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测技术。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环匹阿尼酸 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学探究高糖饮食诱导秀丽线虫衰老的分子机制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高糖饮食对衰老影响的分子机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探究高糖饮食对秀丽线虫体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糖饮食造成线虫体内4 183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此外,基因本体论富集分析表明,高糖处理后线虫差异表达基因在衰老、未折叠蛋白反应、压力应激响应、自噬、转移酶活力、催化酶活力、热休克蛋白连接等方面显著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在线虫寿命调节途径、自噬调节、丙酮酸代谢、FOXO信号通路、糖酵解/糖异生、谷胱甘肽代谢、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也显著富集.通过对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进行验证,发现高糖会上调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热应激抗性和抗氧化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阐释高糖饮食对寿命及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高糖饮食 秀丽隐杆线虫 转录组学 衰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品种和施锌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水稻品种对锌肥的响应效果以及锌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差异。【方法】分别于2019和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具体如下:2019年开展第1个田间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施用锌肥的响应效果。选取了虾稻一号、虾稻二号、润香玉和隆两优3463等4个水稻品种,设置不施锌(CK)和施锌(+Zn)两个处理,以探究不同水稻品种对施用锌肥响应效果的差异。2020年开展第2个田间试验,旨在探究锌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在2019年试验基础上,选择虾稻一号和隆两优3463两个产量较高的水稻品种继续开展后续研究,设置不施锌(S0F0)、土壤施锌15 kg·hm-2(S1F0)、土壤施锌30 kg·hm-2(S2F0)、开花期叶面喷施0.5%ZnSO4(S0F1)、土壤施锌15 kg·hm-2+开花期喷施0.5%ZnSO4(S1F1)、土壤施锌30 kg·hm-2+开花期喷施0.5%ZnSO4(S2F1)6个处理,以探究不同施锌方式对两种水稻产量及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差异。【结果】试验1中,不同品种水稻对施用锌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施锌后,虾稻一号、虾稻二号、润香玉和隆两优3463等4个水稻品种的产量分别增加4.4%、11.6%、7.9%和4.8%,其增产效果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的提高。与CK相比,4个水稻品种施锌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平均增加了19.8%、3.9%、9.9%和24.0%,结实率分别平均增加了5.4%、9.7%、6.7%和4.0%。此外,4个水稻品种施锌处理的糙米植酸与锌摩尔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4.3%、30.9%、21.3%和37.2%,精米植酸与锌摩尔比分别平均降低了29.5%、32.4%、33.9%和35.3%。试验2中,不同施锌方式对虾稻一号和隆两优3463产量和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施锌的增产效果显著优于叶面喷锌,且在土壤施锌的基础上配合叶面喷锌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与S0F0相比,S0F1、S1F0、S1F1、S2F0和S2F1处理的虾稻一号产量分别提高了12.1%、14.1%、17.2%、22.2%和29.3%,隆两优3463的产量分别提高了2.0%、10.1%、15.2%、28.3%和31.3%。不同施锌方式对籽粒锌有效性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且两个水稻品种的籽粒锌有效性存在显著差异。叶面喷施对籽粒的锌强化效果明显优于土壤施用,隆两优3463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高于虾稻一号。【结论】筛选高产富锌的水稻品种(隆两优3463),并采用合理的锌肥施用方式(土施30 kg·hm-2+开花期叶面喷施0.5%ZnSO4),可实现水稻增产和稻米锌营养强化的目的,助力水稻增收提质。

关键词: 水稻品种 锌肥 施用方式 产量 籽粒锌有效性 锌营养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运前密度和温度驯化对斑点叉尾鮰幼鱼模拟运输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了不同运前驯化方式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运输过程中水质、生化参数及组织结构的影响,为其健康运输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控制密度(鱼水质量比分别为1∶2、1∶3、1∶4)和温度(14、19、24℃)两个条件对其先后进行运前密集驯化和温度驯化,随后模拟运输18 h,并考察模拟运输过程中(第0、第2、第6、第18小时)和运后恢复24 h的水质(氨氮、pH)、生化参数[葡萄糖(Glu)、皮质醇(Cor)、乳酸脱氢酶(LDH)、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皮肤、肠道)。结果显示,运前驯化密度1∶4、温度19℃处理组的氨氮显著低于其他实验组,pH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Glu、Cor、LDH、CAT、SOD和MDA优于其他实验组,并且皮肤和肠道结构损伤程度最低。研究表明,运前驯化密度1∶4、温度19℃能够有效提高斑点叉尾鮰幼鱼在有水运输过程中的抗应激能力。

关键词: 斑点叉尾鮰 驯化 密度 温度 模拟运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枇杷新品种‘荆楚1号’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荆楚1号’枇杷是以武汉本地实生白肉枇杷优株为母本,‘大五星’为父本,通过常规杂交选育获得的早熟黄肉新品种。果实近圆形,单果质量36.5 g;果皮黄色,中厚,易剥离;果肉黄白色,细腻、化渣,柔软多汁,甜酸适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可滴定酸0.33%,可食率72.1%。早熟,在武汉地区,5月中旬成熟。丰产性好,盛果期产量9 500 kg·hm~(-2)。适宜在湖北省枇杷栽培区种植。

关键词: 枇杷 早熟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熏蒸剂棉隆联合太阳能消毒防治草莓土传病害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

植物保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太阳能消毒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由于其经常受到气候差异的影响导致效果不稳定,通常与其他措施结合以加强防治效果。种植前采用土壤熏蒸是土传病害的有效预防策略,本研究通过监测土壤温度、理化性质、土传病原菌、草莓植株长势、产量和分析经济效益,评价了不同浓度的土壤熏蒸剂棉隆和太阳能消毒联合处理对草莓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分析。种植前棉隆熏蒸和太阳能消毒处理不仅能很好地控制土传病害,其对镰刀菌属、疫霉属的抑制率分别为64.41%~84.75%、51.59%~86.94%,而且显著提高了草莓的产量,增产率为79.9%~99.4%;联合处理的成本较单独太阳能消毒处理仅增加约3.29%~13.17%,但净收入增长率高达49.77%~66.28%。因此,在草莓土传病害管理中,土壤熏蒸与太阳能消毒处理相结合,可以降低作物感染土传病害的风险,保证作物稳定高产。

关键词: 土壤熏蒸 太阳能消毒 棉隆 防治效果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食品与机械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氯霉素类药物是一种常见的杀菌剂和高效广谱的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和畜禽养殖领域.为保障人类健康,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残留的检测 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介绍了氯霉素类药物的性质、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类药物的限量标准和危害,阐述了常用的氯霉素类药物检测方法,总结了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探讨了如何提高氯霉素类药物检测效率和精密度的方法,并展望了开发新兴先进的检测技术和分析方法的前景.

关键词: 氯霉素类 分析方法 动物源性食品 食品安全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宜机采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201'选育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优质、高产、适宜机采、高抗和适制绿茶的茶树新品种,本研究从‘福鼎大白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择技术育成茶树良种‘鄂茶201’。多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鄂茶201’属早生种;产量高,鲜叶产量为9 071 kg/hm2,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增产40.4%。内含物丰富,春季一芽二叶含水浸出物46.79%、茶多酚28.46%、氨基酸5.07%、咖啡碱3.70%、茶氨酸2.21%,属高氨基酸品种;制绿茶品质优,外形翠绿紧细稍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尚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尚匀。适宜机械采摘,机采完整芽叶一芽二叶以下优质率(数量)、一芽二叶以下优质率(质量)和完整芽叶率分别为81.95%、44.35%、78.63%,均优于对照种。耐寒性、耐旱性强,适宜在湖北省及气候相似茶区种植。‘鄂茶201’于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1) 420032。本研究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种支撑。

关键词: 茶树 鄂茶201 品种选育 优质高产 机采适宜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碳循环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过程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间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碳的输入,可直接参与土壤碳的固定与转化。微生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在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稳定。微生物介导的激发效应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具有调控作用,可影响土壤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微生物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或碳汇功能,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有机质分解矿化等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物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更新。未来可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化与碳储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碳循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碳循环 微生物固碳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残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条锈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了解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的分布,发掘新的抗性资源,为提高抗病基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当前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3和CYR34对153份国内外小麦育种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于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在湖北鄂州,利用这两个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合已知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Yr29和YrSP等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苗期结果显示,10份材料对CYR33表现免疫(反应型IT为0),包括7份国内材料(即山农28、漯麦163、石麦13、中意6号、郯麦98-2、中麦175和泰山21)和3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材料(CIM-53、CIM-60和CIM-71);仅2份国内材料在苗期对CYR34小种表现免疫(郯麦98-1和山农102)。此外,成株期条锈病田间鉴定显示,64份材料在田间3年均表现出稳定抗性(最终严重度≤5%),包括7份国内材料和57份CIMMYT材料。利用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显示,153份材料中携带Yr9、Yr10、Yr17、Yr18、Yr26、Yr29和YrSP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1、23、73、2、4、50和2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的材料。综合苗期和成株期表型,仅CIM-53对2个生理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免疫(IT=0,严重度为0),分子标记检测显示,该材料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Yr17和Yr29。【结论】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以成株抗性为主,其中国内小麦品种主要携带Yr9、Yr10和Yr26抗性基因,而CIMMYT小麦品系则携带Yr17、Yr18和Yr29为主,表明通过聚合1—2个非免疫苗期抗性基因和2—3个成株抗性基因,在成株期多个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近免疫抗性水平,是CIMMYT小麦品系保持持久抗性的主要原因。亟待广泛挖掘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快速培育具有持久抗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麦区条锈病整体抗性水平。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苗期抗性 成株抗性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病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