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植物源食品多胺含量与组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本地区与人们饮食密切相关的禾谷类、药用植物类和果蔬类的代表植物及其不同食用部位为试验材料 ,系统分析和研究了一般植物源食品内多胺含量和组成。结果表明 ,花器官、种子和茎尖等植物源食品中富含多胺 ,梨、猕猴桃、无花果、西红柿、菜椒和豌豆等在本研究中属多胺高含量食品 ,而各种瓜类和叶菜类食品中多胺含量较低。

关键词: 植物源食品 多胺 含量 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角叶滨藜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藜科植物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 (BADH)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 ,通过RT PCR技术 ,从三角叶滨藜cDNA中分离了两个BADH基因片段BADH3 和BADH5,并利用巢式PCR、cRACE以及 3′ RACE获得全长BADH3 。测序结果表明 ,BADH3 和BADH5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81 % ,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80 %。全长BADH3 核苷酸序列长 1 81 5bp ,79~ 1 5 78bp为一个开放阅读框架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全长 5 0 0个氨基酸残基 ,相对分子质量为 5 4 70 0 ,pI为 5 5。其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山菠菜同源性分别为 95 %和 93%。由三角叶滨藜 3′端部分BADH基因的克隆gBADH1 和gBADH2 推测的外显子序列分别与BADH5和BADH3 完全一致 ,且gBADH1 和gBADH2 的内含子插入位置和大小有较大差异。表明三角叶滨藜BADH基因是一个多基因家族 ,至少存在 2个成员

关键词: 三角叶滨藜 甜菜碱醛脱氢酶 基因 克隆 聚合酶链式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科棉1号棉铃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以高品质棉花品种科棉1号为试材,以常规棉花品种苏棉15号为对照,探讨高品质棉棉铃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高品质棉棉铃对位叶GA3和ZR含量高于常规棉,具有较强的"叶源"生理优势;棉铃发育前期铃壳和籽棉中较高的IAA、ZR含量(开花30d内)及CA3含量(开花20d内)共同诱导棉铃体积的增大和籽棉的充实;与常规棉相比,高品质棉棉铃发育后期(开花30d后),棉铃对位叶和铃壳及籽棉中ABA含量都呈缓慢增加动态,这是其棉铃铃重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高品质棉 棉铃发育 内源激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C_4二羧酸对转玉米PEPC基因水稻C_4光合途径的促进作用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PEPC基因水稻和野生型水稻Kitaake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水稻叶片中的C4 光合微循环及其功能。通过测定与光合C4 途径有关的关键酶 ,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NADP 苹果酸酶 (NADP ME)、NADP 苹果酸脱氢酶 (NADP MDH)和丙酮酸磷酸双激酶 (PPDK) ,说明野生型水稻叶片中具有完整的C4 光合酶体系 ;用外源草酰乙酸 (OAA)或苹果酸 (MA)饲喂叶切片或叶绿体后明显增加光合速率 ,证明野生型水稻中具有一个有限的光合C4 微循环。将玉米的PEPC基因导入原种水稻后 ,可大幅度提高光合C4 微循环的速率。测定不同基因型的CO2 交换速率 ,看出水稻中C4 光合微循环的增强有提高净光合速率 (Pn)和降低Pr/Pn 比值的作用。叶绿素荧光特性分析表明 ,C4 光合微循环的增强伴随着PSⅡ电子传递效率 (Fv/Fm)和光化学猝灭 (qp)的增加 ,以及非光化学猝灭 (qN)的降低

关键词: C4二羧酸 叶绿素荧光特性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C4光合途径 转基因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加工品质除受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控制外 ,生态条件及栽培措施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在某一生态区 ,对于特定的品种而言 ,只有栽培措施是可控因素 ,其中肥水对加工品质的影响是主要的。笔者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影响的研究 ,以期从栽培学的角度为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改良提供一些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 小麦 栽培措施 加工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重组自交系检测小麦株高的QTL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更多小麦株高的QTL ,并用于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江苏地方品种望水白与墨西哥小麦品种Alondra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 (10 4个家系 )在 3个试验环境 [1997年和 1999年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以下简称农科院 )、2 0 0 2年于南京江宁试验区 (以下简称江宁 ) ]中的株高资料 ,进行了株高性状的QTL分析。共检测到 4个影响小麦株高的QTL ,它们分别位于 1D、2B、4A和 4D染色体上 ,其中位于 1D染色体上的QTL来自地方品种望水白 ,其余 3个QTL均来自矮杆亲本Alondra;单个QTL能够解释 10 3%~ 33 8%的表型变异 ,降低株高效应为 3 2~ 7 4cm ,每个环境条件下检测到的所有QTL能解释 35 0 %~ 4 4 5 %的表型变异 ,4A和 4D染色体上的QTL在 3个试验环境下均能被检测出来 ,说明这 2个QTL可以用于品种改良和标记辅助育种 ;4D染色体上的QTL可能是矮杆基因Rht D1b

关键词: 小麦 株高 QTL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纤维改良基因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由棉纤维细胞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外源纤维改良基因(兔角蛋白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法,导入陆地棉品种(系)苏棉16号、泗棉167、渝棉1号和H1。检测结果表明,转兔角蛋白基因苏棉16号和泗棉167的纤维比强度分别比相应对照增加了23.2%和29.6%,马克隆值下降了13.3%和17.0%,纤维长度与对照接近。结果还表明,外源基因对高品质棉花品种(系)渝棉1号和H1纤维品质的影响不明显,只是衣分有所增加。

关键词: 棉花 转基因 纤维改良基因 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和叶黄素循环组分的变化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籼稻、粳稻对低温强光敏感性的差异 ,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紫黄质脱环氧化酶 (VDE)活性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 ,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 (IUFA)下降。同时 ,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VDE活性降低 ,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 (V)含量增加 ,而单环氧玉米黄质 (A)和玉米黄质 (Z)的含量减少 ,表现为 (A +Z) / (A +Z +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 ,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 ,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 +Z) / (A +Z +V)和D1 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 95 16相比 ,籼稻汕优 6 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 ,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差 ,VDE活性和 (A +Z) / (A +Z+V)比值较低。

关键词: 类囊体膜脂 叶黄素循环 紫黄质脱环氧化酶 低温胁迫 光抑制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南方水稻条斑病菌小种分化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针刺接种的方法 ,在水稻孕穗期的剑叶上接种测定了国内南方稻区细菌性条斑病菌 6 2个菌株的致病力。根据病菌与鉴别品种互作反应和亲和性的差异 ,将供试条斑病菌株区分为 6个小种。大多数条斑病菌株与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表现为弱互作模式 ,部分菌株与品种间存在强互作关系。

关键词: 水稻条斑病菌 水稻条斑病 致病力 鉴别品种 小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RNA差异显示法分离与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低温敏感不育性相关的cDNA片段

江苏农业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 采用mRNA差异显示法对籼粳亚种间杂交稻亚优2号幼穗发育基因在两种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表达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对照(正常温度28~30℃)和低温处理(白天24℃、夜晚20℃)的幼穗发育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存在差异。从获得的35条差异片段中随机选取6条进行克隆测序,结果发现其中有1条片段长为556bp,暂命名为DF9,该片段与水稻第一染色体上一段cDNA序列有99%的同源性;其他5条片段与水稻的EST存在一定的同源性。进一步研究发现,DF9可能编码的产物与一些参与信号传导或能量代谢过程的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推测其与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低温敏感不育性有关。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稻 mRNA差异显示 低温敏感不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