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对中华绒螯蟹和RAW264.7细胞免疫反应的研究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是一种引起中华绒螯蟹颤抖病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对中华绒螯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本文研究了螺原体的一个特有蛋白——螺旋蛋白所引起的中华绒螯蟹和小鼠RAW264.7细胞的免疫反应.克隆和原核表达中华绒螯蟹螺原体类螺旋蛋白SLP25后,用以感染中华绒螯蟹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宿主免疫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类螺旋蛋白SLP25刺激后,中华绒螯蟹的抗脂多糖因子、酚氧化酶原、消极素轻链和Peroxiredoxin 6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RAW264.7细胞内的TNF-α、IL-1β和IL-10等基因的mRNA表达量变化显著,而TGF-β1和CD40的mRNA表达量变化不显著;同时RAW264.7细胞内P38和ER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显著,而JN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变化不显著.通过本文的研究表明类螺旋蛋白SLP25可以引起宿主广泛的免疫变化,进而证明其是重要的毒力相关因子.

关键词: 螺原体 中华绒螯蟹 螺旋蛋白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方剂对施氏鲟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口灌方法研究了贯众、方一和方二共3种中药方剂水煎剂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部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实验组每组15尾,每日口灌给药1次,贯众、方一和方二给药剂量每50 kg体质量分别为9,175和36 g,并设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取部分鱼高温30℃热刺激2 h后,与已常温22℃给药14 d的实验组共同采样,对鱼血清中蛋白含量,白细胞吞噬及6种组织中溶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贯众及方二对于鱼血清内各种蛋白含量提高及白细胞吞噬活性有较好的促进和增强作用,且在高温刺激下无显著变化,而方一在常温养殖下作用不显著,但在促进鱼体对高温刺激做出高效应答、提高鱼体应急情况下的免疫调节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 中草药 施氏鲟 非特异性免疫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致死方式对罗非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为了改善鱼肉的品质,文章通过测定样品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Ca2+-ATP酶活性以及鱼片色泽和质构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别评价了4种不同致死方式(Ⅰ.鳃部放血;Ⅱ.冰激致死;Ⅲ.敲击头部致死;Ⅳ.敲击头部后放血)对罗非鱼(Oreochromis sp.)鱼肉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贮藏期间4个组的TVB-N显著增大,但Ⅱ组和Ⅲ组的TVB-N显著低于Ⅰ组和Ⅳ组,有利于鱼片冰藏期的保鲜;4个组鱼片的Ca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Ⅲ和Ⅳ2种宰杀方式有利于保持Ca2+-ATP酶活性;4个组的亮度(L*)、红绿色值(a*)和黄蓝色值(b*)都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Ⅰ和Ⅳ2种宰杀方法使鱼片L*较大而a*较小,但4组之间b*无显著差异;鱼片的硬度、咀嚼性和胶着性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的趋势,其中Ⅲ组的质构品质保持得最好。综合以上所有指标,可以认为Ⅲ组最有利于罗非鱼片的保鲜,其次为Ⅱ组。

关键词: 罗非鱼 致死方式 挥发性盐基氮 Ca2+_ATP酶活性 色泽 质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C/N水平对草鱼池生物絮团的形成及其水质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草鱼池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实验分析不同C/N水平对水泥池中生物絮团的形成、水质及草鱼生长的影响。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C/N为10.8∶1),实验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5∶1、20∶1和25∶1。结果显示,当C/N≥15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水平;各组的生物絮团体积指数(FVI)随养殖时间逐步增加,在第14天趋于稳定;随着C/N增高,尽管实验组水体中形成的生物絮团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草鱼生长却呈下降趋势。综合而言,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草鱼养殖适宜的C/N为15,该比值能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并能有效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氮水平。

关键词: 草鱼 生物絮团 碳氮比(C/N)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兴凯湖大银鱼食物组成与食性转化

动物学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于2010年6月—2011年1月逐月分析中俄界湖兴凯湖外来种大银鱼食性,结果发现,大银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虾类和鱼类。6月份大银鱼体长<60 mm,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为食,7月份体长>60 mm群组、8月份体长>80 mm群组、9月份体长>100 mm群组与10月及之后体长>120 mm群组等的食谱中均出现鱼类,且优势种类为大银鱼和属鱼类。该摄食鱼类的大银鱼最小体长随季节而增加的现象,与饵料鱼类生长导致的食物资源可得性变动密切相关。

关键词: 兴凯湖,大银鱼 食性分化 摄食同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2年1月的海洋生态调查数据,从海水环境质量(包括海水营养结构与营养水平)、沉积环境质量、初级生产力和饵料生物水平4个指标评价了大亚湾石化排污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对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域水质因子DO、BOD5、CODMn、硫化物、PO3-4-P、DIN、Cu、Pb、Cd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66.7%站位的石油类污染物、91.7%站位的pH和个别站位的Zn含量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1.215,海水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有机污染状况属于优良等级,尚未受明显有机污染;海水营养水平属于中高营养等级,沉积物各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478,表明沉积环境质量良好;初级生产力属中等水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生物量丰度很高。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为1.129,属轻度污染。结合生物体残毒(总TPHs)等历史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污染物。今后应加强对该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尤其是对石油类污染物的优先控制。

关键词: 石化排污 海洋生态环境 环境评价 大亚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苍术和番石榴的不同炮制方法及部位对水产病原菌抑制效果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采用微量稀释法,以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哈维弧菌(V.harveyi)、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摩氏摩根氏菌(Morganella fulton)、创伤弧菌(V.vulnificus)6种病原菌共7株为受试菌,研究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不同炮制品和番石榴(Psidium guajava)不同部位的抑菌作用,并进一步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番石榴叶和枝果部位以及苍术不同炮制品对溶珊瑚弧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和哈维弧菌抑菌效果较明显,MIC和MBC分别为10-3g·mL-1和10-1g·mL-1,抑菌效果由高至低依次为番石榴叶>番石榴果>番石榴枝,麸炒苍术>盐炙苍术>苍术>醋炙苍术。

关键词: 番石榴 苍术 水产病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汉江喜河库区形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了解库区形成对鱼类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于2011年秋季和2012年春季开展了汉江喜河库区鱼类资源调查。共捕获鱼类35种,隶属于4目6科,主要以鲤科(22种),鲿科(6种)为主。与该河段1980—1982年鱼类调查资料对比分析,喜河库区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发生了较大程度改变,产漂流性卵及喜流水性鱼类种类下降,产粘性卵鱼类种类上升,其他生态类型的改变均受到产卵类型及喜流水性的关联影响,总体表现为喜河库区鱼类在繁殖、栖息习性及体型大小等方面呈现趋同化。推测大坝建设导致库区水文条件的改变是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

关键词: 生态类型 鱼类群落结构 汉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O_2~-·荧光探针法检测及其应用

食品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氨基吡啶与吡啶-2-甲醛为原料,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2-(2’-吡啶亚胺甲基)吡啶(2-APC),所得目标产物经熔点测定、元素分析、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表征确认。利用2-APC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发生荧光淬灭反应的原理,建立了一种测定邻苯三酚自氧化体系产生O2-.的方法,该方法反应体系最佳条件为反应pH8.2、反应温度(T)40℃、反应时间(t)40min,测定条件为:λex=295nm、λem=365nm,狭缝宽度5nm。邻苯三酚在0.4×10-6~8.0×10-6mol/L浓度范围内与相对荧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y=37.567x+55.581,R2=0.9834。应用该方法对L-抗坏血酸清除O2-.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L-抗坏血酸清除O2-.的IC50值为0.182mmol/L。

关键词: O2-. 荧光探针 合成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FcβGBP-HDL基因和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cβGBP-HDL是中国明对虾免疫应答中的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在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侵染后其表达显著上调。为了探讨FcβGBP-HDL在免疫应答中的转录调节机制,实验以FcβGBP-HDL cDNA为基础设计引物,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对其基因组DNA和启动子进行克隆,构建一系列缺失表达载体进行启动子活性分析。结果显示,FcβGBP-HDL基因全长6 713 bp,无内含子;启动子区域长1 507 bp,除了1个启动子核心序列、2个SRF、2个TBP、1个CTF和1个CRE等典型的启动子特征外,还有2个GATA-1、3个AP-1、1个c-Ets-1和7个Sp1等参与其它节肢动物免疫基因转录调节的结合位点;同源比对分析表明,FcβGBP-HDL启动子与FcCTL启动子相似度最高(41.4%);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具有不同的启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的活性,其中去除5'端2个AP-1后的启动子片段具有最高的启动活性,去除启动子核心序列的启动子片段启动活性最低。研究表明,FcβGBP-HDL启动子可能在免疫反应中受到调节。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FcβGBP-HDL 基因组结构 启动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