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不同抗赤霉病性小麦品种叶肉原生质体的活力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应用镰刀菌(Fusarium)纯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加入小麦叶肉原生质体悬浮液,设30,50,100ppm三个DON毒素浓度处理及空白对照,在18—20℃和26—28℃两种温度下,1—7小时不同时间取样。经二乙酸荧光素(Fluorescein dlacetate)染色,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各处理原生质体存活率。并分别与对照存活率进行成对数据t测验。结果表明,在18—20℃6小时后取样观察,50ppm毒素对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原生质体反应差异最显著。首次发现毒素能显著提高抗病品种的原生质体活力。如抗病品种望水白和苏麦3号的原生质体处理存活率分别比对照高24.1和9.7个百分点。但DON毒素对感病品种原生质体则有显著伤害作用,使其质膜严重受损,原生质处逸,最终导致原生质体死亡。如感病品种徐州21和绵阳11的原生质体存活率分别比其对照低20.8和20.6个百分点。中抗和中感品种原生质体处理和对照之间,存活率均无显著差异。以不同小麦品种原生质体对DON毒素的敏感性差异为依据,建立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生物测定法,经用该方法(DON毒素法)测试的14个小麦品种抗赤性与其田间抗赤性基本相符。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 叶肉原生质体 镰刀菌


土壤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及其对蔬菜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1991
摘要:运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对几类污染物质进行 Cd,Zn,Cu 和 Mn 等元素的可交换态、吸附态、有机态、碳酸盐结合态和残余态测定。发现各元素有效态(可交换态+吸附态)在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小(约1%—3%),而残余态所占的比例最大(约40%-70%)。以化合物及污泥形式添加元素 Cd~(2+)至青紫泥、沟干泥和红壤,了解元素有效态百分率随时间变化的试验表明,土壤有效态随时间延长(0—52周)变化不大。土壤元素有效态含量百分率次序为红壤>青紫泥>沟干泥;Cd>Zn>Mn>Cu。青菜中元素积累量与土壤中元素有效态百分率相一致,相关系数 r=0.9637(P<0.01)。


刺菜蓟的引种研究
《中国蔬菜 》 1991
摘要:1986年从意大利引入刺菜蓟(Cynaracardunculus L.)品种‘ Cardo biancoavorio’进行试种,至今已历时3年。据观察,在上海气候条件下刺菜蓟地上部经冬季严寒虽会冻死干枯,但能以地下块根越冬,翌年春季,再萌芽形成地上茎叶,周而复始表现出其多年生长的习性。本文将就上海的自然条件与刺菜蓟的引种栽培,生长情况及利用作一简述。 刺菜蓟的生长条件 上海市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处,素有“东海之滨”称号,自然区域地.处北纬30° 42’~31°48’,东经120°51’~121°52’,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充分。绝对最高温度达40.2℃(7月),绝对最低温度为-12.1℃(1月),全年平均气温为15.4ap。全年降雨日 132天,平均降水量 1114.4mm,其中69$降水在4~9月,其余月份降水少,但不干旱。正常年份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时期。夏季经常遭受台风侵袭。寒潮的平均开始期在12月上旬。平均结束期在3月上旬,历年平均有霜日52天。 刺莱蓟属菊料,性喜温和凉爽气候,综合上海的自然条件,较适宜刺莱菌的生长。 刺菜蓟的栽培技术 刺菜自用种子繁殖,也可无性繁殖。笔者采用种子繁殖,在初春浸种催芽,催芽后待芽露自,于3月上旬播种在育苗床育苗,苗期长28~4.2天;4月上中旬待小苗有一真叶一心至四真叶一心时即可定植大田。定植畦宽1.82m,种1行,株距lin,每亩400株左右。刺案蓟生长旺盛,叶片生长又多又快,叶柄肥厚多汁,茎挺拔、肉质,数年生植株高度可达2~3。,开展度Zm以上。刺莱蓟生长势强,故每亩栽植数宜少不宜多,否则,至生长后期,植株枝叶交叉重叠,田间密不通风,易招致植株病虫害滋生而生长不良。在刺莱蓟栽培上须注意其喜肥、忌湿和不耐严寒的特性,一需选择排水良好的拉土栽培,定植前,每亩要施足基肥,梅雨期防田间积水,如田间排水不及时,植株易患根腐病而萎黄倒伏;刺莱蓟不抗严寒,经观察,一3t的低温持续数天,地上部即冻死干枯,故在冬季,须培土保护根系,为翌年的生长打下基础。总体来讲,刺菜蓟抗逆性强,栽培简易,无重大病虫害,只是在高温季节有蚜虫危害,并由此继发轻度花叶毒素病,故在高温季节,病虫害的防治仍需注意。 刺菜蓟的生长特点 刺菜蓟的产品是叶片,因而其株高、叶片数及最大叶片的叶面积列入了主要观察项目。 1.株高:从1988年4月下旬定植后至1989年1月测定的每月平均株高如表。 定植以后,刺莱蓟的株高逐月上升,1!月份达全年的最高值。至翌年1月份严寒来临时地上部才中断生长受冻致死。刺莱蓟抗热力极强,在上海7~8月的炎热天气下植株仍能继续生长。上海的夏季多台风,高大的叶片最易遭害折损;入冬后受寒潮侵袭,茎叶最易受冻害,故11月以后株高呈下降趋势。 2.叶片数:自1988年之月至1989年1月对叶片数观察结果如表。 从表中看出,叶片的生长,除定植初期生长较缓慢外,5月份以后,叶片数增长很快,至8月份达到高峰值。但炎热的7~8月,由于气温高,植株下部的老叶片不断黄化脱落,虽然心叶仍不断长出,因脱落数多于刚长出的新叶,所以,7~8月以后,总的叶片数仍呈下降趋势,上海的夏季多台风暴雨,台风也频频折断枝叶。9月份以后,气温逐渐转凉爽,叶数又逐渐增多,至11月再次达到高峰。此后随着气温的继续下降,下部叶片及遭风寒的最早衰败,叶片数又陆续减少,直至冻死止。 3.叶面积’刺莱蓟叶片肥大,呈长披针形,具深政刻’叶绿色,叶片上覆有茸毛,叶柄侧间及叶缘呈尖利。从1988年4月至1989年1月对叶面积的测定(以叶片的长x宽计算)结果见表。 由表可见,定植初期叶片小,5月份以后叶片迅速增大。7月份高温来临前,植株叶片面积达生长前期的最大值。7—8月份叶片大量脱落,叶面积有所减少,8月份高温季节后,叶片又迅速增大,至11月份为全年叶面积的高峰期,与株高、叶片数一样,11月后叶面积也呈下降趋势,至1月冻死。而1月份植株冻死前,其叶面积还大于9月及9月以前各月的叶面积。 综合上述情况,可说明下列几点。①刺莱蓟在上海能茁壮生长。③以采收叶片作用途的刺莱蓟,在上海有二个采收期:生长 前期为6~了月,8月份虽然叶数居全年之冠,但由于高温后老叶片脱落或枯黄,植株的叶片以小叶居多,有效收获量不及6~7月;后期以11月份为采收叶片的最佳期,此时,不仅叶片数多,且叶面积为全年之冠。 刺莱蓟的利用概况 国外,有采摘刺菜蓟经软化的幼嫩叶片供食用射习惯,但在国内,目前尚未采用。刺菜蓟的叶片有苦味,按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口味不习惯作蔬菜食用。但在我国改革开放,旅游业迅速发展,外宾剧增的形势下,不妨少量栽培作为一种特色蔬莱应市。经上海医学部门测定,刺菜蓟不仅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还含菜蓟素及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有开胃调胃的功能,可缩短凝血时间;还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韧性,使血管更具抗力。另外,上述物质能清除人体内新陈代谢后产生的有毒物质,故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随着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刺菜菌作为特色酒的配料或作为清凉饮料的原料,其前景也是十分宽广的。刺菜蓟的引种研究@姜淑敏$上海市农科院园艺所


稀土元素在食用菌液体培养中的应用
《食用菌 》 1991
摘要:本项研究,旨在通过液体培养来探索稀土元素在食用菌生产上应用的适宜浓度,现将试验的结果简报如下:(一)供试菌种香菇7402,蘑菇152,草菇V_(23),金针菇9号.(二)试验方法不同的食用菌分别设稀土的不同浓度梯度.蘑菇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5、10、15、20、25ppm;平菇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15、20、25ppm;香菇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10、15、20、25、30、40、80、120ppm;草菇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10、20、30、45、50、55ppm;金针菇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2.5、5.0、7.5、10、20、30、40、50ppm.各浓度均重复5


食用菌机械化制种模式研究
《食用菌 》 1991
摘要:我国食用菌生产,目前主要以家庭副业或专业形式生产,采用手工操作,常常是制种栽培一齐搞.一个小规模栽培的专业户,不仅从事菇类的栽培,还要进行栽培种的生产,要投入一定量的制种简易设备投资.由于是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没有专业生产的分工,势必影响菇类生产的质量、效率与效益.为了改变我国手工操作的现状,逐步形成制种、栽培专业的合理


灵芝多糖和茯苓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
《食用菌 》 1991
摘要:灵芝和茯苓是我国古代用之已久的中草药.灵芝是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珍贵药物,尤其在预防衰老和防治老年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医科大学李荣藏和药学院何云庆等认为,灵芝多糖是灵芝扶正固本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Miyazaki从赤芝子实体中分离出灵芝多糖,对小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5.6~98.5%.据报道,茯苓菌核内的原茯苓多糖(Pachyman)无抗肿瘤活性,经尿素处理后的茯苓多糖(Pachymaran)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本试验用不同提取剂浸提灵芝或茯苓来提取多糖,为多糖的提取工艺提供依据.


应用丝瓜(Luffa Cylindrica Roem)伤流液提高水稻花药培养效果
《作物学报 》 1991 CSCD
摘要:用15—20%(V/V)丝瓜伤流液加入培养基可以显著提高水稻花药培养力和花粉植株自然加倍的频率。诱导培养基中附加15—20%(V/V)丝瓜伤流液,形成愈伤组织百分率显著高于对照;粳稻的愈伤组织分化率高达95%,籼稻愈伤组织分化率可达70%,比对照提高1倍左右。花粉植株自然加倍的频率显著(p>0.01)高于对照。附加10%、15%、20%、25%(V/V)丝瓜伤流液诱导成的愈伤组织经继代培养后的重量除了25%(V/V)浓度外,其余都比对照增重5.7—18.09毫克/10块。绿苗的鲜重和干重分别增重20—89.0毫克/10株,13.0—30.0毫克/10株,在10—20(V/V)浓度的丝瓜伤流液范围内,对植物细胞分裂和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5—20%(V/V)浓度的丝瓜伤流液效果最好,经紫外光谱初步测定表明,丝瓜伤流液含有类似细胞激动素以及培养基中有机生长物质。
关键词: 普通丝瓜 伤流液 水稻花粉植株 花粉植株二倍化 花药培养力


早熟和特早熟桃胚珠培养研究
《园艺学报 》 1991 CSCD
摘要:本文以自然授粉的‘春蕾’、‘沪017’、‘布目早生’、‘1-4-8’、‘7-6-9’的胚珠为试材,研究了早熟和特早熟桃胚珠培养胚成苗的有关影响因素。本试验5个品种(品系)的结果表明,桃品种或品系的果实生育期愈短,胚珠培养胚的成苗率愈高,特早熟桃‘春蕾’花后48天的胚珠培养在改良S H培养基附加BA1.0mg/1+IAA1.0mg/1上30天,将长大的幼胚转移至TM培养基上,胚的成苗率达75%。此外,作者对胚珠培养技术在桃育种中的应用范围及其培养程序开展了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