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兔一号疫苗

上海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本研究采用不影响病毒抗原成分的新型灭能剂灭能病毒,辅以佐剂配制疫苗的新工艺研制成兔1号疫苗,在技术上比传统的福尔马林灭能组织苗有进步。采用作用于病毒核酸,不损伤病毒蛋白的灭能剂灭能病毒,不仅灭能效果确实,而且对病毒的抗原性无影响,使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应用佐剂则可加强对机体的刺激,延缓抗原吸收,使其对机体的刺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稻植株中硅含量的方法

上海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水稻植株中的硅主要以 SiO_2·NH_2O 结构的硅胶和蛋白石形式分布于植物体的各个部位。水稻植株硅含量高可增强其茎杆刚性,提高抵抗稻瘟病、褐斑病、茎腐病和稻茎螟等的抵抗力。水溶性硅又是褐稻虱吸吮的抑制剂。目前对稻株中硅的测定方法已有重量法、比色法、原子吸收和等离子光谱法等。但是这些方法往往要用铂金坩埚和氢氟酸来进行样品前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抗病耐寒冬常菜新品种“J78-09”

上海农业学报 1990

摘要:1975—1985年通过收集、整理地方品种和室内外定向重复交叉抗性鉴定筛选的技术途径,培育出了冬常菜J78-09。它抗病毒病(TuMV)能力较强,据测定,人工苗期接种结果,发病率为11—17%,病情指数3.5—5.6,而对照品种(三月慢)发病率78—92%,病情指数32—45.7。在大田自然感病条件下,发病率为11—13%,病情指数为1.6—7.3,而对照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黄花叶病毒病(BYMV)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

大麦科学 1990

摘要:本文综述了大麦黄花叶病(BYMV)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研究。(1)利用标志基因定位,(2)酯酶同工酶基因位点与抗BYMV基因的关系;(3)应用三体分析进行抗BYMV基因的染色体定位。最后,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提出了基因定位将碰到的问题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稀土营养液——菇乐在春蘑菇生产上的应用

食用菌 1990

摘要:春蘑菇对于缓解蔬菜“春淡”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经过秋菇生产,菇床养料消耗殆尽产量低。为此,我们在1987—1989年,稀土在对蘑菇增产效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蘑菇生长所需营养元索配制成“菇乐”,1987—88年春菇经松江、上海、南汇、嘉定及江苏张家港县(市)14个乡试验示范,1989年扩大20个乡示范应用面积2.2万米~2以上,春蘑菇产量提高10—3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肝鸭生产工艺和杂交组合

上海农业学报 1990

摘要:经强制填肥获得的鸭肝称为肥肝。肥肝具有细嫩、味美、营养丰富等优点,原为法国传统的珍稀食品。近年来,肥肝的消费不仅面向整个欧洲,而且向美、亚二洲扩散。为了出口创汇的需要,1980年开始用北京鸭进行肥肝生产试验。1982年始对肥肝鸭生产工艺及杂交组合进行研究。四年间,研究了鸭坯饲养、填肥、屠宰加工、肝的分级、速冷等生产工艺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修复抑制剂咖啡因对韶关霉素产生菌的诱变效应

上海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本文报告了修复抑制剂咖啡因提高紫外光(UV)对韶关霉素产生菌 B12—91的诱变效应。菌株 B12—91经二种距离的紫外光照射,均有一定的诱变效果,差异不大,用咖啡因与 UV对其复合处理,分别在距离30cm 处理45秒钟、距离45cm 处理2分钟,后者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以1000μg/ml 的咖啡因与距离45cm UV 复合处理2分钟,孢子死亡率比在同样条件下单 UV处理有所降低,产量正变率达49.1%,比单 UV 提高26.4%,最高变株产量为2462μg/ml,比对照菌株提高50%左右。按诱变效应评价公式 B=(6Ct~(-1))~(1/6)(1+(Cs)/8)~(1/2)对产量分布的各参数进行分析,进一步证实咖啡因能有效地提高 UV 远距离诱发的突变频率。

关键词: 咖啡因 诱变效应 韶关霉素 紫外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遗传性状与花药离体培养反应之间的关系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CSCD

摘要:在大麦花培育种研究中,探讨了具有不同棱型、熟期和生态型的6份大麦栽培品种和由它们相互杂交后产生的30份F_1的花培反应,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熟期和生态型的大麦,其花培反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它们的F_1花培反应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关系。

关键词: 大麦 亲本 F_1 相互杂交 遗传性状 花药培养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原生质体的无性繁殖

食用菌 1990

摘要:从香菇菌丝中分离出来的有活性的原生质体,经再生,回复发育成菌落,我们把这种菌落的菌丝体称为原生质的无性繁殖(原生质体克隆Protoclone)。本文报道了香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和无性繁殖的条件及原生质体无性繁殖系的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幼穗离体培养植株再生率的遗传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1990

摘要:提高植株再生率是体细胞遗传研究的重要课题。本项研究以桂朝,IR36,南京11号,IRGA 409,Tetep,Costa Rica 1119,Cica 6,Cica 8,Lemont及Short Tetep等10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按完全区组设计种植上述品种,并采集适龄幼穗离体培养,比较了植株再生率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品种(即遗传型)的平均再生率呈显著差异。作者从上述10个品种中选取了易培养及难培养的四个亲本,配制4×4完全双列杂交,取其F_1,F_2,F_3和回交世代(P_1F_1及P_2F_1)进行幼穗培养。并以世代平均数法(Gamble,1962)进行性状的遗传分析,数据以SAS软件处理、IBM-AT微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显性基因效应(d)及上位效应(aa,dd)是构成世代平均数变异的主要因素。按亲子回归法计算的遗传力估计值为0.25。作者认为,在进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时,应选用易培养的亲本为外植体的供试材料。

关键词: 幼穗培养 体细胞无性系 品种改良 基因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