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木耳菌糠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东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耕种年限增加,土壤日益退化,菌糠作为廉价有机物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生长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以黑木耳菌糠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CK),纯氮120 kg/hm2(T1),菌糠替代氮肥用量20%(T2)、40%(T3)、60%(T4)5个处理,将菌糠与0~20 cm土层土壤充分混匀。研究黑木耳菌糠对土壤理化性状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菌糠后土壤耕层贯入阻力下降;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而增加,且各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表现为增加趋势;马铃薯产量与CK相比2015年各处理分别增产10.51%、3.31%、8.19%、9.01%,2016年分别提高4.61%、0.60%、5.13%、4.53%。结合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本研究认为菌糠替代氮肥40%为最佳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耕整播种机械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研究
《农机化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新时代应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生产.为此,结合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生产需求,在东北松嫩平原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黑土区进行了深翻、深松、松旋和旋耕4种耕整播种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活动积温和降水较好的碳酸盐黑钙土生境条件下,深翻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土壤和产量性状指标表现最优,但节能性能与深松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相比差别显著.深松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节能表现最优,土壤和产量性状指标表现与深翻耕整播种机械化技术模式相比差别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深松耕整播种节能增效机械化技术模式优化匹配方法表现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粳稻直链淀粉含量调控基因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直链淀粉含量是评价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关键指标,挖掘控制该性状QTLs/基因对于改良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利用295份粳稻种质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2019年和2020年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结合重测序得到788 396个高质量SNP,利用Tassel 5.0软件混合线性模型(MLM,Q+K)作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两年共检测到12个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相关QTL,分布在水稻第3、4、11和12染色体上,贡献率范围为8.78%~11.62%,其中qAAC4-2和qAAC12-2在两年中重复检测到。进一步针对这两个QTL区间内所有基因作单倍型分析,结合基因注释和前人研究结果,推测LOCOs04g33640为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新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声辅助草酸铵法提取南瓜果胶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中国调味品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籽用南瓜废弃果肉为原料,将超声法的"空化"作用与草酸铵法的"螯合"作用相结合,优化提取果胶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各影响因子(草酸铵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的数据范围,并揭示了正交试验最优条件下果胶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提取温度80℃,草酸铵浓度0.8%,料液比1:30,提取时间60 min,果胶平均得率为6.09%.该方法提取的果胶具有GB 25533-2010中的果胶凝胶特征,与QB 2484-2000标准和《食品化学法典》的要求一致,酯化度为75.23,属高甲氧基果胶.
关键词: 南瓜;果胶;超声法;草酸铵法;理化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对发病鹅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并防控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本研究无菌采集腹泻鹅及病死鹅脾脏、肝脏等组织器官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染色观察、生化鉴定、致病性试验,对菌株部分基因进行测序、构建遗传进化树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出灰白色、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菌落,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玫红色、光滑圆润菌落;分离菌株经革兰氏染色,镜下可见革兰氏阴性菌,两端钝圆、大小中等,多呈单个存在的杆状菌;致病性试验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小鼠、雏鹅均有较高致死率;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与患者粪便分离株(GenBank登录号:CP024992.1)同源性最高,达99.5%;体外抑菌试验发现菌株耐药情况较严重,对大多数抗菌药均有较强抗性,仅头孢噻呋对该分离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合理用药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为有效防治鹅大肠埃希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规模化鹅场防控大肠埃希菌等其他细菌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农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会通过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光合碳向土壤中的输送.输入到土壤中光合碳含量的变化势必会对土壤外源碳的主要分解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土壤碳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会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而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增加或者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从而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未来土壤的碳平衡取决于大气CO2浓度和全球变暖对土壤中碳的输入、输出以及碳在土壤中的驻留时间.因此,只有全面了解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将对土壤碳库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何种影响,才能明确地揭示陆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对未来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管理和生产力的维持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但是土壤碳库是否成为碳"源"与温度升高的幅度密切相关;(2)大气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光合碳在玉米、小麦等植株各部分的分配,温度升高同样对光合碳的分配规律产生影响,但对不同部位的影响不一致,多呈降低或无显著影响;(3)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产生交互影响,且对不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的影响程度不同,进一步对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产生影响.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1)从气候变化影响植物-土壤互作角度解析根系分泌物的转化过程及其对微生物的影响;(2)通过DNA-SIP进一步研究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植物来源碳的选择性利用与碳循环的关系,从而阐明气候变化条件下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响应大豆孢囊线虫胁迫的潜在功能
《生物技术通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孢囊线虫是大豆产区病虫害防治策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的防控也一直是线虫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大豆孢囊线虫侵染不仅会造成大豆地下部分损伤,也使得地上部分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因此需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机制进行分析以达到防控的目的。大豆孢囊线虫成功寄生宿主植物需对其细胞壁进行降解融合,形成为其生长发育提供唯一营养来源的合胞体。而阻碍大豆孢囊线虫移动和合胞体建立的细胞壁抗性是大豆抵御大豆孢囊线虫的关键,其中木质素是细胞壁发挥抗性的重要成分。木质素的生物合成主要包括莽草酸代谢途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木质素合成的特异途径,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enzyme A ligase,4CL)作为连接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木质素特异合成途径的重要转折酶,决定了木质素的合成,其很可能是响应大豆孢囊线虫胁迫的重要调控因子。本文从线虫入侵需要细胞壁降解融合建立合胞体出发,围绕木质素导致的细胞壁抗性展开讨论,分析了4CL在细胞壁抗性中的响应机制,为进一步探索大豆孢囊线虫胁迫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豆孢囊线虫 合胞体 木质素 细胞壁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