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崇明地区蔬菜中Pb、Cd污染评价和微生物特征分析
《环境污染与防治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上海崇明地区蔬菜安全卫生情况,于2017—2018年采集崇明地区4类蔬菜共113个样品,测定并分析蔬菜中重金属Pb、Cd含量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检出状况,另外对蔬菜中重金属进行污染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崇明蔬菜中Pb和Cd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中的限值。Pb在蔬菜中含量冬季显著低于秋季,4类蔬菜中Pb和Cd含量均值表现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瓜类。通过计算蔬菜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得知,4类蔬菜中成人和儿童的Pb和Cd的重金属暴露风险指数均小于1,无明显健康风险,但儿童的Pb和Cd的重金属暴露风险指数大于成人。在113个蔬菜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均无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5株,检出率为4.42%,其中叶菜类检出率3.75%,根茎类检出率6.67%,茄果类11.11%,瓜类无检出。秋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高于冬春两季。


外源6-BA对高温胁迫下甜椒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高温胁迫下外源6-BA对甜椒幼苗生理响应的调控机制,采用水培法研究了外源6-BA对不同高温处理时间下甜椒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温胁迫严重抑制了甜椒幼苗的生长,喷施外源6-BA可显著缓解高温带来的伤害,促进植株生长.(2)高温处理下,甜椒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大幅下降,与之相比,S3处理组(高温条件下喷施10μmol/L 6-BA)分别上升了103. 3%、106. 9%和104. 2%.(3)高温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eld、φPSII显著降低,NPQ显著升高,喷施6-BA后,各项指标得到缓解并趋于常温水平.(4)抗氧化酶在高温条件下表现不同,但施加外源6-BA后,各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出大幅增加的趋势.另外,喷施6-BA显著降低了甜椒幼苗叶片的O2-·产生速率、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以上结果说明:6-BA在高温胁迫下促进了甜椒幼苗叶绿素的合成,缓解了高温导致的叶绿素含量降低,维持了正常的光合作用和甜椒幼苗的正常生长.6-BA在光能的吸收、转换、传递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使植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显著提升.6-BA增强了体内抗氧化酶活性以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进而降低了O2-·的产生速率及MDA的积累.
关键词: 甜椒 6-BA 高温胁迫 叶绿素荧光参数 抗氧化酶活性


HPLC法测定灵芝孢子粉中三萜含量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准确测定灵芝孢子粉中三萜的含量,运用高效液相建立适合孢子粉的分析测定方法。通过对前处理条件的优化,确定40%乙醇为孢子粉中等极性三萜酸类的最佳提取溶剂,浓缩倍数是子实体提取条件的50倍。通过色谱柱和洗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包括灵芝酸I、灵芝烯酸C、灵芝酸C2等13种标准品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显示该分析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值均小于5%,可以用于灵芝孢子粉中三萜类成分的定量检测。通过5组样品的分析发现,灵芝酸C6、灵芝酸G、灵芝酸A、灵芝酸D、灵芝酸F是灵芝孢子粉中的主要三萜类成分,其中灵芝酸A含量最高,平均占样品三萜总量的比例达19.71%;三萜类成分的溶出量与是否破壁没有相关性。三萜类成分在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孢子油产品中的含量非常低,孢子粉的三萜含量为14.24–99.70mg/g,仅为子实体的1/100,灵芝孢子油中三萜含量也均低于50mg/g,因此三萜类成分不适合作为灵芝孢子粉及其相关产品的定量检测指标。


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食用菌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磷酸盐法对灵芝(Ganoderma lucidum)β-葡聚糖进行磷酸化修饰,在不同反应温度下(60、70、80、90、100℃)得到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PGLP1~5),随着反应温度的上升,衍生物取代度(degree ofsubstitution,DS)逐渐增大,重均分子量(average molecular weight,Mw)逐渐下降,反应温度为100℃时取代度最大为1.02.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体外对肿瘤细胞K562和L1210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随着取代度增加,抑制率增高,且呈浓度依赖性;取代度最大的磷酸化衍生物PGLP5(DS=1.02,Mw=0.8×104)在200 μg·mL-1浓度下,对K562和L121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58.74%和50.05%,其IC50值分别为99.61 μg·mL-1和187.52 μg·mL-1.研究结果表明,灵芝β-葡聚糖磷酸化衍生物具有体外抗肿瘤活性,且抗肿瘤活性强弱与其取代度大小有关,取代度越大,抗肿瘤活性越强.
关键词: 灵芝β-葡聚糖 磷酸化 K562 L1210 抗肿瘤


贫困对农村居民婚姻稳定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5县258农户的实证检验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庭是社会基本构成单位,婚姻关系稳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而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群体的婚姻问题却表现得愈发严重,这不仅加剧了家庭贫困甚至影响下一代.基于上述社会现实,从理论上剖析了贫困对婚姻稳定的影响机制,并用来自江苏省5个精准扶贫试点县的258户年轻夫妻农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对于大多数贫困家庭,虽然年轻夫妻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消费较少,降低了婚姻中的幸福感,但生活中的相互陪伴增多,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消费匮乏对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对于家中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成员的贫困家庭,家庭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用于照料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虽然这不会对年轻夫妻相处的时间造成太大影响,但会显著降低他们消费,从而降低婚姻幸福.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贫困户的婚姻往往处于低水平稳定状态.未来扶贫方面公共政策的制定,应当从普惠性政策向针对个体所需技能等有利于维持家庭中夫妻和子女间长期可持续关系层面入手,从物质支持转向能力建设.


栽培条件对灵芝子实体中四种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菌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不同灵芝品种、不同栽培基质、不同栽培方式、不同生长时期获得的菌草灵芝和木屑灵芝为原料,对栽培基质及灵芝子实体中铅、砷、汞、镉4种重金属的含量参照国际标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虽然菌草栽培基质中重金属含量高于木屑栽培基质,但菌草灵芝对重金属富集率远低于木屑灵芝,成熟期的菌草灵芝与木屑灵芝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因此菌草可以替代木屑用作灵芝栽培的营养来源。


中国冬油菜育成品种产量和主要性状变化趋势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高产量是油菜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探讨油菜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对今后油菜育种方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通过查阅行业资料和相关文献,对2001-2017年我国油菜生产现状以及244个国家审定的冬油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7年来,我国冬油菜单产逐年递增,审定品种区试单产平均每年提高48. 7 kg/hm~2,每角粒数平均每年提高0. 14粒,千粒重基本不变,株高、单株有效角果数、一次有效分枝数、病毒病病株率呈下降趋势,而历年审定的冬油菜品种的菌核病较重;油菜籽芥酸含量与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均已大幅度降低至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审定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与生育期、含油量、每角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01).建议今后将提高每角粒数作为冬油菜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


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
《果树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猕猴桃园行间生草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评价其有效性,为改善果园土壤肥力和生草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上海金山猕猴桃示范园区行间生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黑麦草(Lolium perenne)、自然生草和清耕(对照)土壤进行采样,测定分析0~40 cm土层有机质、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状况,并对养分有效性进行分级评价。【结果】相比于清耕对照,种植白三叶和黑麦草均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黑麦草提升效果更显著。种植白三叶草能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和有效锌含量,而种植黑麦草更有利于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含量的提高。自然生草仅对土壤碱解氮的提升效果较好。猕猴桃园土壤锰元素普遍缺乏,行间生草对果园土壤有效锰的提升效果不显著,需适当补充锰肥。【结论】行间生草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的显著调控作用主要在0~20 cm表层土壤,不同生草类型对猕猴桃园土壤养分改善效果不同,对土壤有机质和大量营养元素的调控效果以黑麦草最佳,对微量元素的调控效果以白三叶草最佳。


冠状病毒感染调控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冠状病毒是常见的感染人类和动物并造成健康危害的主要病原性微生物之一,冠状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病毒为了在细胞内转录翻译和装配下一代,应对细胞免疫应答的同时,还参与到许多细胞活动中,当细胞特定受体与病毒蛋白结合后,细胞即启动凋亡程序。冠状病毒的许多蛋白在细胞凋亡程序中起促进或抑制凋亡的不同作用,如病毒S蛋白与细胞膜死亡受体作用诱导细胞启动外在凋亡途径,病毒感染细胞后产生的M、S蛋白引起细胞内质网应激、Ca2+失衡,诱导细胞启动内在凋亡途径,而E蛋白则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冠状病毒对侵染细胞的促凋亡或抑制凋亡作用及其作用机制,通过了解病毒不同蛋白在各种凋亡途径中的不同作用,希望为人工干预调控细胞研究提供思路,为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冠状病毒 促凋亡 抑制凋亡 内在凋亡途径 外在凋亡途径


IBA和NAA对吊灯扶桑扦插繁殖影响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IBA和NAA对吊灯扶桑扦插繁殖的影响,设计蒸馏水(对照)、IBA 100 mg/L、IBA 200 mg/L、IBA 300 mg/L、NAA 100 mg/L、NAA 200 mg/L、NAA 300 mg/L共7种处理方式浸泡插穗15 min,调查分析插穗的生根、发芽和扦插苗根系、新梢和叶片生长状况.结果表明:IBA 200 mg/L和NAA200 mg/L处理的插穗发芽率最高,为93. 33%; IBA 200 mg/L处理的插穗生根最快,只需17 d,比对照提前了28 d,插穗的生根数量、扦插苗的根长和根重也都显著高于对照; NAA 200 mg/L处理对扦插苗根长和根系干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IBA 300 mg/L处理对扦插苗根重、新梢重和叶片数量有显著促进作用.推荐吊灯扶桑扦插繁殖最佳处理方式为IBA 200 mg/L,其次是IBA 300 mg/L和NAA 200 mg/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