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宜机采优质茶树新品种'鄂茶201'选育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优质、高产、适宜机采、高抗和适制绿茶的茶树新品种,本研究从‘福鼎大白茶’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择技术育成茶树良种‘鄂茶201’。多年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鄂茶201’属早生种;产量高,鲜叶产量为9 071 kg/hm2,比对照种‘福鼎大白茶’增产40.4%。内含物丰富,春季一芽二叶含水浸出物46.79%、茶多酚28.46%、氨基酸5.07%、咖啡碱3.70%、茶氨酸2.21%,属高氨基酸品种;制绿茶品质优,外形翠绿紧细稍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嫩香尚持久,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尚匀。适宜机械采摘,机采完整芽叶一芽二叶以下优质率(数量)、一芽二叶以下优质率(质量)和完整芽叶率分别为81.95%、44.35%、78.63%,均优于对照种。耐寒性、耐旱性强,适宜在湖北省及气候相似茶区种植。‘鄂茶201’于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茶树(2021) 420032。本研究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种支撑。


土壤碳循环微生物作用研究进展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循环过程在气候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微生物是土壤碳循环的关键驱动力。土壤微生物能与植物共生间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碳的输入,可直接参与土壤碳的固定与转化。微生物残体及其分泌物在矿物质结合态有机质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长期稳定。微生物介导的激发效应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具有调控作用,可影响土壤CO2和CH4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微生物作用提升土壤的固碳潜力或碳汇功能,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目标。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在土壤有机碳输入、有机质形成与稳定、有机质分解矿化等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以及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植物因素与人类活动对微生物介导的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尤其是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理论更新。未来可加强微生物介导的土壤有机碳稳定化与碳储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关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碳循环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碳循环 微生物固碳 土壤有机质 微生物残体


设施栽培柑桔煤烟病发生规律调查与防治试验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应对冬季冻害问题,湖北柑桔生产中温室大棚栽培得到了一定程度推广和应用,但大棚栽培柑桔煤烟病发生日趋严重.通过连续3年的观察和试验,发现温室大棚柑桔煤烟病的发生、发展与栽培管理、通风透光条件、棚内温湿度及蚜虫、吹绵蚧、黑刺粉虱等虫害发生等有密切关系,在柑桔煤烟病发生初期开始整株喷洒针对蚜虫、吹绵蚧、黑刺粉虱的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剂两次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采用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易复发.提出了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适时运用针对性杀虫剂混合广谱性杀菌剂防治的综合防控方案,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实现了对柑桔煤烟病的有效控制.


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条锈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条锈病是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了解国内外育种材料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的分布,发掘新的抗性资源,为提高抗病基因利用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当前条锈菌优势生理小种CYR33和CYR34对153份国内外小麦育种材料进行苗期抗性鉴定,于2018—2019、2019—2020和2020—2021年,在湖北鄂州,利用这两个小种对供试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性鉴定;结合已知抗性基因Yr5、Yr9、Yr10、Yr15、Yr17、Yr18、Yr26、Yr29和YrSP等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苗期结果显示,10份材料对CYR33表现免疫(反应型IT为0),包括7份国内材料(即山农28、漯麦163、石麦13、中意6号、郯麦98-2、中麦175和泰山21)和3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材料(CIM-53、CIM-60和CIM-71);仅2份国内材料在苗期对CYR34小种表现免疫(郯麦98-1和山农102)。此外,成株期条锈病田间鉴定显示,64份材料在田间3年均表现出稳定抗性(最终严重度≤5%),包括7份国内材料和57份CIMMYT材料。利用抗病基因功能标记或紧密连锁分子标记检测显示,153份材料中携带Yr9、Yr10、Yr17、Yr18、Yr26、Yr29和YrSP抗性基因的材料分别有31、23、73、2、4、50和2份,未检测到含有Yr5和Yr15的材料。综合苗期和成株期表型,仅CIM-53对2个生理小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免疫(IT=0,严重度为0),分子标记检测显示,该材料可能含有已知抗病基因Yr17和Yr29。【结论】国内外153份小麦种质对当前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的抗性主要以成株抗性为主,其中国内小麦品种主要携带Yr9、Yr10和Yr26抗性基因,而CIMMYT小麦品系则携带Yr17、Yr18和Yr29为主,表明通过聚合1—2个非免疫苗期抗性基因和2—3个成株抗性基因,在成株期多个环境条件下均表现出近免疫抗性水平,是CIMMYT小麦品系保持持久抗性的主要原因。亟待广泛挖掘抗源,发掘新的抗病基因,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快速培育具有持久抗性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中国麦区条锈病整体抗性水平。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苗期抗性 成株抗性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抗病性鉴定


猪睾丸ACE启动子驱动的SPAG6 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猪睾丸ACE启动子驱动的SPAG6 shRNA在猪睾丸支持细胞(ST)中的干扰作用。利用PCR法从ST细胞基因组中扩增猪睾丸ACE启动子,构建重组质粒ACE-pIRES2-DsRed、ACE-pGL3-basic,通过红色荧光蛋白表达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检测猪睾丸ACE启动子在ST细胞中的转录活性;根据SPAG6 mRNA靶序列设计合成3条siRNA序列,通过脂质体转染至ST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siRNA的干扰效率;基于人miR-30a结构设计SPAG6 shRNA,构建重组载体ACE-sh-SPAG6-pcDNA3.1,Western Blot检测其对SPAG6的干扰效果。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质粒ACEpIRES2-DsRed、ACE-pGL3-basic,并证明猪睾丸ACE启动子在ST细胞中具有较强的转录活性;各试验组均能对靶基因SPAG6 mRNA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以siRNA-3的作用最佳。siRNA-3转染48 h后,SPAG6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0.001),成功筛选出SPAG6基因的最佳干扰序列;成功构建重组质粒ACE-shSPAG6-pcDNA3.1,转染ST细胞48h后SPAG6蛋白表达量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下调(P<0.001)。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猪睾丸ACE启动子驱动的SPAG6 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在ST细胞中验证了其具有较好的干扰效果。
关键词: SPAG6 ACE siRNA shRNA 基因表达


优质早熟砂梨新品种‘明晶’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晶’是由‘华梨2号’ב桂花梨’杂交选育出的早熟砂梨新品种。树势中庸,树姿半开张。果实圆形,果皮黄绿色,果肉白色,肉质细脆,汁液多,风味甜,平均单果质量262.5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2%,品质上乘。在湖北武汉7月初果实成熟,果实生育期102 d左右。盛果期折合产量42 000 kg·hm~(-2),丰产、稳产性好,较抗黑斑病。适宜湖北省及类似气候地区种植。


多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牧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更精准、高效地更改基因组DNA序列,近年来在动植物育种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中对农业生物多性状协同改良的需求越来越大,仅靠对单一基因或位点的改变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所以亟需建立一套多基因同步编辑体系,对多个基因进行协同修饰。多个sgRNA同时表达是多基因同步编辑的关键,常见表达策略包括建立多个单顺反子sgRNA并联表达和多顺反子sgRNA串联表达。常用串联表达工具有核酸酶Csy4、tRNA系统以及自裂核酶等。本文对以上多基因编辑技术的优劣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探讨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分子检测引物评价及绝对定量PCR体系优化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柑橘黄龙病是对柑橘产业最具毁灭性的病害,目前没有可用的有效药剂和抗病品种,分子检测对黄龙病有效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对国内外常用的常规PCR和巢式PCR检测引物进行评价,针对多拷贝的nrdB和16S rDNA基因,构建质粒标准品并筛选适用于绝对定量PCR的最佳质粒。结果表明,使用Es Taq MasterMix对感染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的柑橘样品进行常规PCR检测时,在评价的16对引物中,OI1/OI2c、Las606/LSS和HLBF468/R877灵敏度最高,推荐同时使用检测黄龙病菌含量低的样品;各组巢式PCR检测引物有其适用扩增体系,部分引物用Es Taq MasterMix扩增时出现非特异性扩增,F1/B1→F3/B3则适用Es Taq MasterMix体系,且最高可稳定特异检出10~5倍稀释感染CLas柑橘总DNA样品(2×10-3 ng/μL),是灵敏度最高的引物组,OI1/OI2c→S3/S4在Es Taq MasterMix和Ex Taq DNA聚合酶体系中均可稳定特异检出10~4倍稀释感染CLas柑橘总DNA样品(2×10-2 ng/μL),是适用扩增体系最广的引物组;构建的5个绝对定量PCR质粒标准品中,pnrdB83扩增效率最接近100%,且在2次重复试验中波动最小,稳定性最强,并且作为标准品对黄龙病待测样品进行绝对定量时,各样品在2次重复试验中的拷贝数差值最小,是本研究筛选的最佳质粒。本研究的结果将为柑橘黄龙病菌的定性和定量分子检测提供参考。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常规PCR 巢式PCR 绝对定量PCR 引物评价


茶叶生物转硒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生物转硒方式提高茶叶中的硒含量,对于中国茶叶产业提质增效、改善人类对硒“隐性饥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壤和茶叶中硒的含量及形态、有关硒的技术标准、茶叶生物转硒技术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已有文献;概况了茶叶的人工增硒方法,主要包括土壤施硒肥、叶面喷施硒肥、应用纳米硒技术、利用微生物富硒、采用转基因富硒技术等;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展望与思考,未来需要在利用数量性状位点等研究方法探索茶树对硒的吸收、转化和积累机制,探索制备纳米硒的新方法,加强富硒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品质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冻融循环对食用菌预制菌汤的品质影响,本文以鲜菌汤为参照,对比了冻融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菌汤色泽、可溶性蛋白、还原糖、总酚含量等基本指标的变化,并基于超高效液相检测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冻融过程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研究表明,首次冻融大幅减少了菌汤的还原糖、总酚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菌汤等鲜度和挥发性成分含量,综合影响了菌汤的成分与风味。进一步通过冻融次数(1~5次)之间的对比,反复冻融3次菌汤可溶性蛋白含量相较于冻融1~2次显著降低(P<0.05),此外,等鲜度由1~2次冻融的0.441~0.450 g MSG/100 g直接下降至0.407 g MSG/100 g,同时微生物开始检出。在此后4~5次冻融过程中,虽然菌汤总酚、总氨基酸含量和等鲜度相对稳定,但核苷酸、可溶性蛋白和挥发性成分不断减少且菌落总数不断升高。因此,预制菌汤若需冻融处理则应控制在2次内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