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176条记录
杀菌方式对即食调味克氏原螯虾尾贮藏品质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电子束辐照(6 kGy)和高温杀菌(116℃、15 min)两种方式杀菌对即食调味克氏原螯虾尾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影响.[方法]通过测定感官评价、pH、色度、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羰基含量、挥发性成分等指标,分析两种杀菌方式对调味虾尾的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辐照组虾肉亮度L*值、红度a*值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高温组的挥发性成分气味分布变化较小,至贮藏30d时仍无明显异味.但辐照组在贮藏过程中硫化成分较高,高温组存在黑变现象,总色差值?E值显著较高高于其两组(P<0.05);辐照组和高温组TVB-N值和羰基含量增长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TBARs值较高,其脂质氧化程度高.[结论]两种杀菌方式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克氏原螯虾尾贮藏中的感官劣变,辐照组蛋白质和脂质的氧化程度均显著低于高温组.综合考虑,辐照杀菌处理对即食克氏原螯虾尾贮藏过程中品质保持效果较佳.

关键词: 即食克氏原螯虾尾 品质 电子束辐照 高温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桑枝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发酵桑枝叶粉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试验选用36周龄蛋鸡36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用3%,6%,9%发酵桑枝叶粉替代等量的基础饲粮。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4周各试验组产蛋率显著降低(P<0.05),5—8周各试验组不合格蛋率显著提高(P<0.05),9—12周3%发酵组不合格蛋率显著提高(P<0.05),6%和9%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第4周末各试验组鸡蛋蛋白高度、3%和9%发酵组哈氏单位、6%发酵组蛋壳厚度显著提高(P<0.05),第12周末各试验组蛋黄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9%发酵组肝脏指数、各试验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3%和6%发酵组空肠绒毛高度、6%和9%发酵组回肠绒隐比显著增加(P<0.05)。本试验条件下,在蛋鸡饲粮中使用6%发酵桑枝叶粉(桑枝叶粉含量50%)最为适宜。

关键词: 发酵桑枝叶粉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肠道组织形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B、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混合感染的鉴定及gp85基因序列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湖北地区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亚群之间混合感染及其gp85基因遗传变异情况,为进一步研究ALV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提供参考.[方法]对来自湖北宜昌疑似感染ALV的一只病死鸡进行病理剖检,无菌采集病变组织接种DF-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通过PCR、ELISA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等方法进行亚群鉴定,进一步对分离株gp85基因的相似性和变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剖检结果可见病死鸡肾脏、脾脏肿大,肺脏出血,表面可见灰白色肿瘤结节;组织匀浆接种DF-1细胞后,ELISA检测发现细胞上清P27抗原呈阳性;IFA检测发现,感染细胞里有特异性绿色荧光;PCR鉴定能同时扩增出A(692 bp)、B(847 bp)和J(545 bp)亚群的特异性条带.鉴定结果表明,从该病死鸡中分离到A、B和J亚群ALV毒株,分别命名为HBYC2022-A、HBYC2022-B和HBYC2022-J.分离株gp85基因核苷酸相似性分析显示,HBYC2022-A与江苏株JS-A1201相似性最高,为99.6%;HBYC2022-B与江苏株JS-B1204相似性最高,为99.7%;而HBYC2022-J与黑龙江株PK19FA01、广西株GX20YL12 J及安徽株AHaq02相似性均为100%.此外,分离株gp85基因高突变区域(hr1、hr2)氨基酸序列并未出现特殊点突变.[结论]鸡群存在A、B和J不同亚群ALV的混合感染情况,提示国内养禽场需提高警惕并加强针对ALV各亚群的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禽白血病病毒(ALV) 分离鉴定 混合感染 gp85基因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种助剂对防治褐飞虱的植物源农药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毒力的影响

昆虫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橙皮精油(orange peel essential oil, OPEO)、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卵磷脂及马来酸二乙酯(diethyl maleate, DEM) 4种助剂对植物源农药1%印楝素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WG)毒力的影响,筛选出有增效作用的助剂,将其作为1%印楝素WG防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桶混助剂。【方法】利用稻苗浸渍法和连续浸液法评价印楝素及添加助剂OPEO、GABA、卵磷脂或DEM后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测定印楝素(20 mg a.i./L)及添加助剂处理后,褐飞虱3龄若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arE)及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3种酶活性;测定添加助剂后对印楝素药液(40 mg a.i./L)与水稻叶片接触角的影响。【结果】稻苗浸渍法处理后96 h,添加DEM使印楝素对褐飞虱3龄若虫胃毒性毒力显著增强,增效比为1.512;连续浸液法处理后72 h,添加OPEO或DEM使印楝素对褐飞虱3龄若虫内吸性毒力显著增强,其增效比分别为1.486及1.560;添加OPEO或DEM分别使褐飞虱3龄若虫体内GST活性比印楝素单剂处理分别降低69.4%和65.5%;添加DEM使CarE活性比印楝素单剂处理降低88.2%;添加OPEO或DEM后,印楝素药液液滴与水稻正面叶片的初始接触角从110°分别降至64.5°或67.9°。【结论】添加OPEO或DEM能明显提高印楝素对褐飞虱的毒力,提高印楝素药液在水稻叶片上的润湿性。因此,将OPEO或DEM作为1%印楝素WG防治褐飞虱的桶混助剂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褐飞虱 桶混助剂 植物源农药 毒力 增效作用 解毒酶 接触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焦棓酸对猪链球菌体外抑菌效果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焦棓酸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抑菌机制。采用96孔微量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及焦棓酸对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平板活菌计数法和分光光度计测定焦棓酸对猪链球菌作用的时间-杀菌曲线;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焦棓酸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荧光定量PCR从转录水平分析焦棓酸对猪链球菌生长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情况。结果显示,猪链球菌2型HB菌株对磺胺异恶唑、磺胺甲恶唑耐药严重,焦棓酸对猪链球菌2型HB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2μg/mL,最小杀菌浓度为64μg/mL,并且焦棓酸对猪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焦棓酸在16μg/mL能显著抑制猪链球菌2型HB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另外,经焦棓酸处理后,发现猪链球菌的生长、生物被膜形成、毒力相关基因ftsZ、stK、mrp、fbps、gapdh、ccpA、luxS下调表达。综上所述,焦棓酸可为耐药猪链球菌在临床上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焦棓酸 猪链球菌 抗菌活性 生物被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量的双孢蘑菇粉对酸奶流变学和质构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双孢蘑菇粉对酸奶理化性质的影响,以酸奶为原料,探究将不同质量分数(0.0%、1.5%、3.0%、4.5%、6.0%和7.5%)的双孢蘑菇粉(Agaricus bisporus powder,ABP)添加到酸奶中,并对在不同ABP添加量下的酸奶流变学和质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ABP添加量为1.5%时,酸奶的动态黏弹性、表观黏度、稠度、硬度和内聚性对比对照组均有所降低;而当ABP添加量高于1.5%时,酸奶的动态黏弹性、表观黏度、稠度、硬度和内聚性会随ABP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扫描电镜结果表明,ABP添加量为0.0%和1.5%的酸奶表现为具有较多空隙的酪蛋白纤维状网络结构,并且随着ABP添加量的增加,纤维网络中的空隙逐渐被ABP颗粒所填充,形成致密连续的空间结构,使酸奶的硬度、粘稠度和稳定性得到增强。综合分析可知,当ABP的添加量为1.5%~3.0%时,可使酸奶具有较好的流变性和质构特性。本研究结果为双孢蘑菇风味乳制品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关键词: 酸奶 双孢蘑菇 流变学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正交试验法优选大黄丁产地趁鲜加工工艺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优选大黄丁产地趁鲜加工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圆片厚度、初干温度、干燥程度、复干温度4个因素对大黄丁水分、游离蒽醌、总蒽醌、干燥时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大黄丁总蒽醌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圆片厚度、初干温度对大黄丁游离蒽醌含量影响显著;干燥程度对大黄丁水分影响极显著;各因素对大黄丁总干燥时长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大黄丁产地趁鲜加工最佳工艺为将处理好的鲜大黄根茎横切为厚12 mm的圆片,于60℃干燥至含水量60%,再将圆片按长宽各12 mm切丁,然后70℃干燥至含水量13%以下.以该加工工艺生产大黄丁,游离蒽醌含量较高,干燥用时较短,总蒽醌含量无显著下降.

关键词: 大黄丁 产地趁鲜加工工艺 游离蒽醌 总蒽醌 总干燥时长 正交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稻中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蚜酮残留量

农药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并优化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水稻中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蚜酮的分析方法。[方法]糙米样品采用乙腈-乙酸溶液提取,稻壳和秸秆样品采用乙腈-氨水提取,C18和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流动相为甲醇和0.01%甲酸-0.05%氨水水溶液,采用ACQUITY UPLC?BEH C18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正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集,外标法定量。[结果]糙米、稻壳和秸秆中氯虫苯甲酰胺的平均回收率为91%~102%,相对标准偏差为1.0%~9.5%;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为73%~94%,相对标准偏差为1.1%~5.8%。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蚜酮在糙米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在稻壳和秸秆中的定量限均为0.02 mg/kg。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蚜酮在0.001~0.5 mg/L的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6和0.9988。[结论]方法不仅操作简便、快速,而且具备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的特点,完全符合农作物中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建立的分析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水稻中氯虫苯甲酰胺和吡蚜酮的残留分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水稻 氯虫苯甲酰胺 吡蚜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黄素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茶黄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肠球菌、禽肺炎克雷伯、鸭源鸡杆菌、禽肠炎沙门氏菌、野鸟黏质沙雷氏菌、禽巴氏杆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法研究茶黄素的抑菌作用及杀菌作用。结果显示,茶黄素对禽巴氏杆菌、鸭源鸡杆菌等具有抑菌作用,并与其浓度呈正相关,而对大肠埃希氏菌、禽肠炎沙门氏菌、黏质沙雷氏菌等无作用;茶黄素浓度为128μg/mL时,其对鸭源鸡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茶黄素浓度为512μg/mL时,其对禽巴氏杆菌C48-1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当茶黄素浓度为512μg/mL时,其对禽巴氏杆菌和鸭源鸡杆菌具有杀菌作用。茶黄素在MBC浓度时能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茶黄素是一种天然抗菌剂,具有优良的替抗前景,促进绿色健康养殖。

关键词: 茶黄素 禽致病菌 抑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因素对咸鸭蛋"黑黄"产生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影响盐腌鸭蛋中“黑黄”产生的因素,本实验通过色度值和金属离子含量测定以及蛋白质组学分析,对比“黑黄”咸蛋和正常咸蛋不同部位的差异,初步确定与“黑黄”形成有关的因素,再通过单因素试验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对黑黄形成程度和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e、Cu含量越高,蛋黄色度值越小,“黑黄”越黑,推测卵黄高磷蛋白中Fe2+与S2-结合形成的硫化物是使蛋黄变黑的原因,半胱氨酸的降解脱硫是蛋黄产硫的主要原因。微生物浓度、温度、p H值是影响黑黄产生的主要因素,鸭蛋载菌量和腌制温度越高,黑黄率越高;p H 7.0~8.0范围内均可产生H2S,其中p H 7.5时产气速率最快。综上,可以推测“黑黄”是由蛋黄内硫元素与铁元素之间的变色反应造成,腌制过程中的温度、p H值以及鸭蛋本身的载菌量对“黑黄”现象均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鸭蛋 微生物 硫化氢 变色反应 蛋白质组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