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人工鱼礁构建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2008年的研究和统计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系统分析了杨梅坑人工鱼礁建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深圳附近海域相比,杨梅坑人工鱼礁构建后旅游娱乐服务价值所占比例由87%降至42%,食品供给服务价值所占比例由7%升至27%,原材料供给、气候调节、空气质量调节、水质净化调节、有害生物和疾病的生物调节与控制、知识扩展服务价值所占比例少许提高;2008年,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1714.7万元.km-2,远高于深圳市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平均值和全球近海生态系统的平均值.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影响并改变了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提高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有着重要意义.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方法对人工鱼礁构建区进行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人工鱼礁构建效益,能有效促进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发展、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关键词: 海洋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人工鱼礁 食品供给 文化服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采用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表明,ESIN33位点的AC基因型、ESC29位点的DD基因型、ESC65位点的BB基因型的平均体重、体宽和体高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且差异显著,是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体中铜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检测中华鲟在不同铜离子浓度的水体中暴露60d后血液生化指标,研究Cu2+对幼鱼血浆生化成分和离子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致毒效应。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血浆中血糖(Glu)、碱性磷酸酶(ALP)、尿素(Urea)、胆固醇(TC)、肌酐(CREA)含量随Cu2+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低浓度组(0.40μg.L-1)ALP含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Glu、Urea、TC、CRE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中浓度组(0.89μg.L-1)和高浓度组(2.00μg.L-1)含量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甘油三酯(TG)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低浓度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中、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总蛋白(TP)、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L)不受Cu2+的影响。Na+、Cl-、P含量和pH值随Cu2+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Ca2+、Mg2+显著上升,其变化与Cu2+浓度存在相关性,K+含量不受Cu2+的影响。实验表明,Cu2+对中华鲟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和最高无观察效应浓度分别为0.89和0.4μg.L-1。血浆中ALP受Cu2+影响最明显,其含量除受Cu2+浓度影响外,随着时间的延长也显著升高,是Cu2+污染的敏感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池养梭鱼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广东池养梭鱼肌肉中一般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氨基酸、脂肪酸、营养元素进行测定,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其肌肉鲜样中水分含量为76.9%,粗蛋白含量为20.2%,粗脂肪含量为1.2%,灰分含量为1.13%。肌肉中18种氨基酸的总量为湿重的19.43%。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占湿重的8.77%,占氨基酸总量的45.14%,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为97.23%,符合FAO/WHO的标准。梭鱼的第一、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缬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56。梭鱼肌肉中含有22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约为3∶1;EPA+DHA的含量占干重的5.92%,高于其他一些经济鱼类;梭鱼微量元素的比例合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分散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水产品中的8种青霉素残留
《分析测试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同时测定水产品中8种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萘夫西林、双氯西林)残留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以青霉素G-D7为内标,样品经80%乙腈水溶液提取,C18吸附剂分散固相萃取净化,超滤管过滤后进行分析。采用HyPURITY C18色谱柱,以乙腈(含0.1%甲酸)-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分离后,目标分析物在选择反应监测(SRM)模式下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氨苄西林、青霉素G、萘夫西林在1.0~5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0.6μg/kg;青霉素V、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在2.5~10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1.5μg/kg;阿莫西林在5.0~20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检出限为3.0μg/kg。8种青霉素的加标回收率为74%~9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该方法准确、灵敏、高效、环保,适用于水产品中多种青霉素抗生素的同时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透明鲫—一个适合活体研究的鱼类模型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了解鲫成体透明的原因,探讨该性状的应用特性,为透明鲫作为水生实验动物材料系统开发提供基础。方法对透明鲫进行繁殖,并观察其后代性状,了解透明性状的遗传规律;体视镜观察透明鲫色素细胞的种类与分布,并与鲫比较;组织切片和压片确认微孢子虫对透明鲫的感染,并观察感染症状的变化。结果鲫的透明性状可以遗传,大部分后代表现为通体透明,心、肝、肾、肠、鳔、鳃、脊椎等组织器官肉眼清晰可见。与正常鲫比较,透明鲫的主要色素细胞为黄色素细胞,并未发现虹彩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的数量也大为减少。微孢子虫对鱼体的感染过程可直观观察,病原的扩散和空间分布能实时获得,具普通鱼类无法比拟的应用优势。结论虹彩色素细胞的缺失是鲫透明突变的结构基础。由于透明鲫内部器官可直接观测,无需依靠解剖或复杂仪器系统,在同一动物身上可能获得一系列的动态试验数据,或可作为模型材料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不同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照组和雌核发育牙鲆血清中睾酮与雌二醇水平的比较
《海洋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放射性免疫方法测定和比较了人工诱导的雌核发育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与对照组牙鲆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水平。研究发现,雌核发育牙鲆个体中的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牙鲆个体(P<0.05),而其E2含量则略低于对照组个体;在雌核发育牙鲆中,卵巢发育不正常的个体比发育正常的个体中的T含量稍高,而E2含量则显著低于正常雌核发育牙鲆个体和对照组牙鲆个体(P<0.05)。可以推测,雌核发育牙鲆和对照组牙鲆体内T和E2水平存在差异,且雌核发育牙鲆中卵巢发育正常与不正常的个体之间T和E2也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了雌核发育牙鲆部分个体卵巢发育异常。本研究将为正常二倍体及雌核发育牙鲆性腺发育和内分泌学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雌核发育 卵巢 T E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鱼TCRα基因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eBank上鳜鱼TCRα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以鳜鱼β-actin基因为内参,采用RT-PCR方法从鳜鱼的胸腺总RNA中扩增得到鳜鱼TCRα和β-actin基因,将目的片段纯化后克隆到PMD18-T载体上,测序鉴定。以阳性质粒为标准品,采用SYBR GreenⅡ染料法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构建标准曲线并进行溶解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鳜鱼TCRα基因的Ct值与标准品稀释度在102~108拷贝/μL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达0.99以上,溶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鲤基因组中1个新Tc1类转座子的发现与鉴定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鲤(Cyprinus carpio)基因组中鉴别出一个新的具有潜在转座活性的Tc1类转座子,并命名为CCTN转座子(Cyprinus carpio Transposon,CCTN)。CCTN转座子全长1 611 bp,由两端约214 bp的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IR)和中间不间断的996 bp的转座酶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CCTN转座子推测的转座酶序列中存在完整的DD(34)E结构域,此结构域是Tc1类转座酶作用的必需位点之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CCTN转座子在鲤基因组中的拷贝数约为2.28×103,占全基因组的0.21%。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CCTN转座子是一个新的鱼类Tc1类转座子,其与斑马鱼(Danio rerio)Tzf-28、大西洋鲑(Salmo salar)SALT1和鲽(Pleuronectes platessa)PPTN2等Tc1类转座子亲缘关系较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养殖的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指标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学原始数据,测定了哲罗鱼、白点鲑和美洲红点鲑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在5.75/S,9.6/S、11.5/S、23.0/S、46.0/S、115.0/S、230.0/S7个切变率(γ)全血粘度和230/S切变率血浆粘度;将3种鱼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拟合成逆函数回归曲线,其全血质量分数都呈典型幂函数变化,其曲线回归方程分别为:哲罗鱼y=12.328x-0.1353,R2=0.9917;白点鲑y=7.8942x-0.1046,R2=0.9979;y=7.5059x-0.1062,R2=0.9931。统计分析表明:3种鱼Fb值呈显著性差异P<0.05;Tp差异不显著(P>0.05),但存在大小关系:白点鲑>美洲红点鲑>哲罗鱼;红细胞聚集性指数(A1、A2)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白点鲑与美洲红点鲑之间红细胞刚性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均与哲罗鱼呈显著性差异(P<0.05)。
关键词: 哲罗鱼 白点鲑 美洲红点鲑 生理生化常值 血液流变学常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