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哲罗鲑(♂)与细鳞鲑(♀)属间杂交不相容现象的SSR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哲罗鲑(Hucho taimen,♂)与细鳞鲑(Brachymystaxc lenok,♀)进行属间杂交,出现了仔鱼上浮率低和畸形率高等杂交不相容现象,为探究哲罗鲑与细鳞鲑属间杂交不相容现象产生的原因,本研究采用30对微卫星引物对杂交亲本及F1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30对微卫星引物中,2对在细鳞鲑中未出现扩增带,3对在哲罗鲑中未出现扩增带,其余25对在双亲中均扩增出差异条带;(2)在双亲中具有差异的25个微卫星位点中,除Omi84TUF位点在1个F1出现非亲条带外,其余位点所有条带均来自于双亲,其中21个位点完全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哲罗鲑与细鳞鲑属间杂交属两性融合生殖,大部分遗传物质来源于父母本双方;(3)4个位点Omi105TUF、Omi156TUF、Omi165TUF及Omy16DIAS在部分子代中出现2条母本条带或父本条带缺失现象,可能是部分亲本染色体在配对或分离过程中产生了异常,出现染色体丢失或异源加倍现象,非整倍体的较早出现可能是导致杂交不相容的直接原因;4)F1与哲罗鲑和细鳞鲑的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673 5和0.729 8,遗传距离分别为0.395 3和0.315 0,表明F1与细鳞鲑亲缘关系更近,UPGMA聚类分析也支持这一观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为遗传标记,对黄海南部和东海银鲳(Pampus argenteus)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6个采样点11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40种单倍型。6个群体均呈现出高单倍性多样性(0.647—0.895)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08—0.0026)的特点。单倍型邻接关系树的拓扑结构简单,未呈现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Fst显示银鲳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显著遗传分化。Exact检验表明单倍型在两两群体间分布频率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具有高度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群体。较强的扩散能力,黄海、东海的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黄海南部、东海银鲳群体间遗传同质性较高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藻酸钠裂解物提高凡纳滨对虾保水性机理的研究
《水产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分子量大于6 ku的褐藻胶裂解物HDX-A,研究其提高凡纳滨对虾保水性的机理。结果表明,经1%的HDX-A溶液浸泡1 h凡纳滨对虾虾仁增重率为14.6%,且经冻藏20 d后解冻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均低于水浸泡和3%复合磷酸盐处理。冻藏后,HDX-A处理组ATPase活性降低了40%,显著低于未处理和水处理样品变化量(P<0.01),与3%复合磷酸盐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流变性特征与新鲜样品比较除破断力降低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HDX-A能影响冻藏过程中冰晶的生成和生长,单位面积横切面内孔洞的数目较多且较小,其中面积小于100μm2的孔洞比例约为74.5%,面积为100~2 500μm2孔洞的比例约为25.5%,没有出现超大孔洞。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褐藻酸钠裂解物 保水性 组织结构 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养罗非鱼对虾池浮游微藻群落的影响及浮游微藻优势种组成与罗非鱼生长的关系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是我国南方水体常见的杂食性鱼类,为了解其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以及不同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与罗非鱼生长之间的关系,于2010年8~10月,在茂名市电白对虾养殖池进行了罗非鱼—对虾混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406池在试验期间一直以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407池和408池相继出现了不定微囊藻等蓝藻占优势的时期,表明罗非鱼的放养没有控制微囊藻等蓝藻的生长繁殖。(2)罗非鱼肠含物的检测中发现含有大量的铜绿微囊藻、较多的栅藻和多种硅藻,没有发现不定微囊藻、微小色球藻和细小平裂藻等在池塘水体中含量较多的小型藻类,表明罗非鱼的摄食对这些小型藻类的生长繁殖影响较小。(3)3口池塘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为407池>408池>406池,并且407池与406池和408池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不同的浮游微藻优势种组成对罗非鱼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光照强度对拟穴青蟹幼体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拟穴青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 000 lx、3 000 lx、5 000 lx、7 000 lx、9 000 lx五组光照强度对其溞状幼体蜕皮、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1)1 000 lx试验组幼体从第4期溞状幼体(Z4)阶段起即期变态成活率明显下降,全部实验幼体最终均不能变态为大眼幼体(M);5 000 lx试验组最终变态成活率比光照强度3 000 lx、7 000 lx、9 000 lx各试验组分别提高10.00%、7.78%、15.56%,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P<0.05)。(2)各试验组幼体从Z1~M所需的平均天数为:3 000 lx试验组,19.5 d;5 000 lx试验组,15.2 d;7 000 lx试验组,15.7 d;9 000 lx试验组,17.2 d。5 000 lx和7 000 lx试验组发育速度明显快于其它试验组(P<0.05)。(3)光照强度(3 000 lx、5 000 lx和7 000 lx)对青蟹幼体的摄食能(I)、生长能(G)的能量值存在显著影响,5 000lx组的I和G显著高于其它两组。G/I、R/I、E/I、Ev/I(R、E和Ev分别为呼吸能、蜕壳能和排粪排泄能)4个指标在3种光照强度下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光照强度能够影响各组分能量值(绝对值)的高低,但并不影响能量在各组分之间的分配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斑红点鲑人工繁殖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07年至2009年,对白斑红点鲑进行了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和苗种驯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白斑红点鲑在水温低于18℃水泥池中培育,3龄性腺发育成熟,亲鱼每年产卵均在水温降低至10℃时,且产卵时间比较一致,繁殖期雌雄性亲鱼形态区别明显,经统计4龄亲鱼怀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优于3龄亲鱼;白斑红点鲑受精卵为橙黄色沉性卵,具有卵膜较厚卵黄含量多,胚盘较小等特点,受精卵在水温4.56~8.17℃条件下,积温达到429.29℃.d开始孵化出膜,积温达到729.38℃.d开始摄食,此时卵黄囊吸收到1/2,苗种经过5个驯化阶段历时49 d,完成人工驯化,白斑红点鲑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为人工养殖打下坚实技术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引进群体和2个养殖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海洋渔业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8个微卫星标记对引进的SPF凡纳滨对虾G0和两个养殖群体(G1,G2)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8个座位共获得64个等位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在5~l3之间。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405 2~0.869 3之间,其中有6个位点为高度多态位点,适合于多态性分析。8个座位丢失的和新产生的等位基因共30个,占总数的47%。3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93 8、0.196 1、0.232 5,说明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对近交系数Fis分析显示3个群体中存在近交,通过对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显示所有座位均显著偏离平衡,存在杂合子缺失。通过配对Fst和Ne i遗传距离分析,显示3个群体之间有明显的遗传分化,说明种群结构发生了明显的遗传变异,变异可能来自于突变、随机漂变和选择的共同作用。实验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经过若干群体选育后,子代群体发生种质退化的现状,由此建议综合采用遗传育种的方法从引进的亲虾中筛选出性状优良稳定的仔虾作为虾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