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渤海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动
《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3个季节的渤海游泳动物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动.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96种游泳动物,其中鱼类55种、甲壳类37种、头足类4种.各季节优势种物种数为2~5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春季优势种为口虾蛄和脊腹褐虾,夏季优势种为鳀、口虾蛄、矛尾虾虎鱼、枪乌贼和葛氏长臂虾,冬季优势种为脊腹褐虾、矛尾虾虎鱼、葛氏长臂虾、日本鼓虾和斑尾刺虾虎鱼.游泳动物相对丰度在春季最小,为244尾/h,夏季最大,为11391尾/h;相对生物量在春季最小,为1.56 kg/h,夏季最大,为38.57 kg/h.从春季到冬季,渔获物相对丰度和相对生物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为3.61~4.99,春季最高,冬季最低;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为1.83~2.40,冬季最低,春季最高;物种均匀度指数为0.49~0.59,冬季最低,春季最高.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分析表明,渤海各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并无明显季节变动.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渤海春、夏、冬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主要由鳀、枪乌贼和口虾蛄资源量季节变动所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地区不同模式养殖池塘夏季浮游微藻群落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宁夏地区夏季不同模式养殖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特征,采集了当地棚塘接力养殖(PT)、稻渔种养(DY)、土池养殖(TC)3种模式的池塘水体样品,分析了其浮游微藻群落组成及其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微藻5门27属,总数量为1.52×104~2.39×108 ind./L,生物量为0.16~97.78 mg/L,数量多样性为0.03~3.31,生物量多样性为0.29~3.58。不同模式池塘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PT模式池塘的微藻群落无明显共性特征,蓝藻(Cyanophyta)、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占优势情况均有出现,如拟鱼腥藻(Anabaenopsis sp.)、鱼腥藻(Anabaena sp.)、颤藻(Oscillatoria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卵囊藻(Oocystis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等;TC模式池塘的微藻优势属单一,分别以盘星藻、小球藻(Chlorell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占优势;DY模式池塘的微藻多样性丰富,以小球藻、栅藻(Scenedesmus sp.)、盘星藻、卵囊藻、刚毛藻(Cladophora sp.)等绿藻和小环藻、菱形藻(Nitzschia sp.)等硅藻为优势藻。蓝藻生物量与水体中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宁夏地区夏季温度高、光照时间长,池塘水体中C、N营养高,易形成以微囊藻、拟鱼腥藻等有害蓝藻优势种群;调控池塘水质时应将其作为关键控制点之一,防控有害藻华暴发而导致减产降效的不良状况发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沙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特征与演变
《水生生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保护和管理东岛珊瑚礁鱼类资源,2021和2022年通过水下摄影和水下潜水捕捞对东岛珊瑚礁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并结合历史研究探讨了东岛珊瑚礁鱼类种类组成及历史演变特征,结果如下:东岛共发现珊瑚礁鱼类235种,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222种)和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13种),由16目、55科组成,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为181种,科层面,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和鹦嘴鱼科(Scaridae)最多,均22种.东岛珊瑚礁鱼类物种数与其对应的最大全长成指数相关,随其增加而显著减少.东岛以小型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38.72%;其次是中型鱼类,为34.47%;大型鱼类为26.81%.从食性类型来看,东岛肉食性鱼类最多,占物种数的56.60%.各时间段之间鱼类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证实了鱼类发生了显著的演替变化.研究较历史共有103种鱼类未发现,其中,肉食性鱼类占未发现鱼类的74.76%,同时未发现大型鱼类几乎全部分布在肉食性鱼类中;14种位列于IUCN红色名录的鱼类,除一种外,其他均在此研究中未发现并均为大型鱼类,以上表明东岛鱼类出现了过度捕捞.未发现的小型鱼类中有70.97%物种为念礁性鱼类,并发现长棘海星,表明东岛珊瑚礁海域正遭受生境退化影响.研究结果为珊瑚礁鱼类的演替趋势提供了基础参考,为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姜、蒜、香菜水提液对罗非鱼片腥味的影响及脱腥配方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发一种天然来源的脱腥剂,研究姜、蒜、香菜提取液对罗非鱼片腥味的影响.以罗非鱼片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2、4、6、8、10 g/L)姜、蒜、香菜提取液对罗非鱼片腥味值、脂肪氧化及菌落总数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三种提取液的浓度.结果表明,姜、蒜、香菜提取液在浓度为 6~8 g/L时能有效减轻新鲜罗非鱼片的腥味值,并抑制冷藏过程中腥味物质的产生;三种提取液对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最佳抑制浓度皆为 8 g/L,蒜提取液处理组的抑制效果较好;姜、蒜、香菜提取液最适的抑菌浓度为 8、8、10 g/L,蒜提取液处理组的抑菌效果较好.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的三种提取液复合脱腥的配方为:姜提取液 8.9 g/L、蒜提取液7.5 g/L、香菜提取液 5.8 g/L,在此条件下新鲜罗非鱼片腥味值为 0.42.姜、蒜、香菜提取液复配对去除罗非鱼片的腥味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罗非鱼片 脱腥 响应面优化 腥味值 脂肪氧化 菌落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背甲几何形态的产地差异
《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长江中下游中华绒螯蟹形态特征的产地差异性,应用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长江水系湖南大通湖,安徽黄陂湖、沱湖、女山湖、无为长江江段,江苏溱湖、石臼湖7个产地的中华绒螯蟹背甲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选取原则提取背甲的35个特征地标点数据系统,并将其标准化获得此7个产地蟹的平均型,再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形态变异矢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对上述标准化数据开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省间和省内各不同产地间蟹的背甲形态均存在差异;与平均形比较,除无为野生蟹无明显变化外,安徽省3个产地蟹背甲额齿和侧齿更尖长,M型花纹变小,背甲后缘缩小;其余3个产地背甲额齿和侧齿变短,M型花纹变大,背甲后缘变宽大.雌、雄蟹个体产地间的判别准确率均可达100%.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背甲几何形态测量学法可为精细尺度产区中华绒螯蟹原产地溯源及保护提供更为便捷的技术途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梭鲈ho1基因的克隆及其低氧胁迫下表达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梭鲈(Sander lucioperca)对低氧极敏感,在集约化养殖和苗种运输过程中易发生低氧应激和死亡现象。为探究血红素加氧酶1 (Heme oxygenase 1, HO1)在梭鲈响应低氧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RACE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了梭鲈ho1基因,其cDNA全长为1 256 bp,包含840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162 bp的5’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 5’-UTR)和254 bp的3’-UTR,编码279个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显示,梭鲈HO1与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1.84%、88.69%和88.11%。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ho1基因在所有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组织中高表达,其次是肾、肝、鳃等组织。低氧刺激前3 h,梭鲈ho1主要在皮肤、鳃中响应;低氧胁迫3 h后,ho1主要在心、肝、肾中发挥转录调控作用。复氧12 h,除肝脏外,梭鲈其他组织ho1的相对表达量均可恢复正常,低氧刺激对肝组织ho1的表达产生了较大影响。研究表明,ho1基因参与梭鲈响应低氧的分子调节机制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为深入了解梭鲈低氧胁迫遗传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菲律宾蛤仔GS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急性盐度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基因(RpGST)家族特征及其在应对急性盐度变化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pGST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水平的鉴定、染色体定位、结构特征分析、进化分析和表达特征分析,共鉴定出7个RpGS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 RpGSTA1、RpGSTA2、RpGSTA3、RpGSTA4、RpGST_C_3a、RpGST_N_M1、RpGST_N_M2.RpGSTs不均匀地定位在5条染色体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亲水性.RpGST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中,该基因家族成员都具有谷胱甘肽转移酶结构域(PF00043、PF02798),表明RpGSTs蛋白参与抗氧化和解毒过程;系统发育分析显示,RpGSTs分为3个亚家族且在进化上保守.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急性盐度胁迫菲律宾蛤仔0h、12 h和24 h后,急性高盐(40)胁迫下肝胰腺中RpGSTA和RpGSTNM亚家族的基因整体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步升高,RpGST_C_3亚家族的基因表达水平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急性低盐(15)胁迫下肝胰腺中RpGSTA、RpGST_C_3a和RpGST_N_M亚家族的基因整体表达水平随时间逐步升高;急性低盐胁迫下谷胱甘肽转移酶表达量显著高于急性高盐胁迫,说明急性低盐胁迫对菲律宾蛤仔的影响大于急性高盐胁迫.以上研究结果明确了 RpGST基因家族的序列结构特征、系统进化以及对急性高盐和急性低盐胁迫的响应机制,证明RpGST基因家族在菲律宾蛤仔抗氧化和解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菲律宾蛤仔抗逆分子选择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RpGST基因家族 急性盐度胁迫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不同家系凡纳滨对虾个体能量收支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摄食代谢及能量收支是反映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速生经济性状的重要选育指标。本文研究了温度(20、25、30和35℃)对凡纳滨对虾3个家系(N310004、N310010和N310011)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实验周期为40 d,每隔10 d测定一次摄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粪率等生理指标,并分析了不同时期[S1 (0~10 d)、S2 (11~20 d)、S3(21~30 d)和S4 (31~40 d)]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个体能量收支情况。结果显示,30℃时,家系N310004生长最快,总特定生长率为(9.79±0.22)%/d,S1和S4时期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家系(P<0.05)。温度和规格对家系的摄食和代谢有显著的影响。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各家系的摄食率和代谢率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同一温度下,除S1时期外,家系N310004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家系。在S1和S2时期,N310011家系的耗氧率较大,在S3和S4时期,N310010家系的耗氧率显著高于N310011和N310004家系。在S1、S2和S3时期,N310004家系的排氨率显著低于其他家系;在S1、S2、S3和S4四个时期,N310010家系的排粪率显著高于其他家系。凡纳滨对虾摄入能量主要用于呼吸代谢,代谢能占比在(64.89±0.52)%~(77.81±0.78)%之间。3个家系的生长能均与温度呈倒钟形,峰值出现在30℃。N310004家系在20~35℃条件下的生长能及生长能占比均显著高于其他2个家系,主要是源于其较高的能量摄入,呼吸能和代谢能较低的缘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空泵吸鱼过程气液两相流数值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真空泵吸鱼过程气液流动机理以及抽气压力对吸鱼速度影响,以某深远海养殖平台真空吸鱼泵为研究对象,基于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两相流模型,对真空吸鱼泵集鱼装置内部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一定抽气压力条件下,水进入集鱼筒后,产生了水与大量气团组成的泡沫状气液两相混合体,气泡不断聚集并向抽气口方向运动,直至流出抽气口,集鱼筒注满水时间短;管道入口启动速度随着抽气压力的减小不断增大,之后速度波动减小,在-40 kPa~-20 kPa抽气压力条件下,当抽吸时间7 s,管道入口的速度逐渐平稳,当抽气压力≥-15 kPa时,吸水管出现了倒流现象,水沿管道来回晃荡,抽气压力在-40 kPa~-20 kPa范围可确保鱼水混合物顺利抽到集鱼筒内.本研究数值模拟结果可为真空吸鱼泵的抽气压力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