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应对细菌耐药策略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菌耐药性与畜牧产业发展、人类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细菌产生耐药的机制复杂,除由人-动物-环境三者之间复杂作用引起外,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新发展的药物理论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对细菌耐药机制的认识、新型抗菌药物的发现及药物的合理使用,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当前,细菌耐药性已然是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引起了多方关注。细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及新药研发的困难性,决定了必须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和多种角度开展研究,从而控制其进一步发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归纳总结了多种应对细菌耐药的策略及方法,重点从新型抗菌药的研发、联合用药、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同步模型及多组学技术等方面阐述其在应对细菌耐药性方面的作用,以期为减缓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多重耐药 防控策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木瓜炭疽病病原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广东省番木瓜果实疑似炭疽病病害的致病菌,并筛选防控该病害的适宜化学药剂,为番木瓜炭疽病的诊断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番木瓜果园采集番木瓜果实水渍状炭疽病疑似病果,对番木瓜病果进行组织分离及致病性测定,利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 8 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病果样品中分离出 5 个形态特征相似的菌株(C1~C5),随机选取C1 作为代表性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鉴定.致病性分析发现,番木瓜果实接种 C1 病原菌 2 d即可表现出明显的水渍状病斑,从表现症状的部位可以重新分离到该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发现,C1 初生菌丝为白色辐射状,随后变灰白色,菌丝体上覆盖着一些橘红色分生孢子盘;孢子梗透明,有分隔;分生孢子透明,单细胞,细胞壁光滑,两端圆,形状规则呈圆柱形,壁薄,内含物呈颗粒状;分生孢子大小为 13.2 μm×5.1 μm.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短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一致.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供试菌株 C1 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β微管蛋白(β-tubulin,TUB2)和肌动蛋白(actin,ACT)基因序列与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模式菌株BCC 38876 对应基因的序列一致性分别为 100%,93%,98%和 100%.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 C1 与短孢炭疽菌单独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致病性及发病特征明确了导致广东省番木瓜炭疽病的病原菌为短孢炭疽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在 8 种杀菌剂中,45%咪鲜胺水乳剂对C1 菌株的抑制效果最明显,抑制中浓度(EC50)为 0.082 0 mg/L,其次为250 g/L丙环唑乳油和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EC50 分别为 0.263 5 和 9.714 3 mg/L.[结论]在中国大陆首次鉴定了番木瓜果实炭疽病的致病菌短孢炭疽菌.45%咪鲜胺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 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番木瓜短孢炭疽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番木瓜炭疽病 短孢炭疽菌 病原菌鉴定 室内毒力测定 防治药剂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特早熟与早熟荔枝种质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及香气特征分析

果树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特早熟与早熟荔枝果实挥发性成分特征及差异,为荔枝栽培、育种、加工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EM)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系统地分析了6个特早熟与早熟荔枝种质成熟果实的挥发性化合物,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比较了这两类种质挥发性组分的差异.[结果]共鉴定出103种挥发性组分,10种为共有的化合物、34种为各种质的特有化合物,以单萜类、醇类、醛酮类、酯类及倍半萜为主要成分,其中特早熟种质的挥发性物质种类以醇类、醛酮类及酯类为主,早熟种质挥发性物质则以萜类(单萜及倍半萜)及醇类为主.运用OPLS-DA方法获得上述特早熟-早熟组间的差异代谢物39个,其中下调的化合物包括异戊醇、正辛醇、异戊醛、反-2-辛烯醛、乙酸乙酯、3-甲基-3-丁烯醇乙酸酯、乙酸苄酯、戊酸苄酯、苯甲酸异戊酯、α-筚澄茄油烯、α-古巴烯、异戊酸、十四烷,上调的化合物包括α-蒎烯、月桂烯、α-松油烯、邻伞花烃、(+)-柠檬烯、罗勒烯、(E)-Β-罗勒烯、γ-萜品烯、萜品油烯、别罗勒烯、对-薄荷-1,5,8-三烯、芳樟醇、β-香茅醇甲醚、对伞花烃-8-醇、蒎烯-10-醇、α-松油醇、橙花醇甲醚、香茅醇、异香叶醇、β-柠檬醛、香叶醇、乙酸香叶酯、(E)-β-金合欢烯、1,3-环己二烯、α-姜黄烯、α-姜烯,这些差异代谢产物结合各种质特有的化合物可作为区分上述特早熟-早熟种质的特征性挥发性化合物.结合香气活度值(OAV)筛选出对6个特早熟和早熟荔枝种质香气具有贡献的化合物35种,以香叶醇的OAV值最高;发现1-辛烯-3-醇、乙醛、正己醛、壬醛、左旋玫瑰醚、香叶醇、青叶醛为6个特早熟、早熟荔枝种质所共有的香气化合物,其中左旋玫瑰醚、异戊醇、乙酸乙酯、壬醛及1-辛烯-3-醇是特早熟种质三月红、香蜜早和大新荔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而月桂烯、香叶醇、壬醛、邻伞花烃及1-辛烯-3-醇是早熟种质水东、妃子笑、白糖罂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通过香气特征分析发现特早熟种质香型以果香为主,花香、青植香为辅,早熟种质香型以花香为主,果香、青植香为辅.[结论]综上所述,特早熟及早熟荔枝种质挥发性代谢物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不同熟性及不同种质荔枝果实间的挥发性成分及香气成分存在显著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可作为鉴定不同荔枝种质的指标之一.

关键词: 荔枝 特早熟 早熟 挥发性物质 香气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荔枝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去结合酚前后结构和功能性质的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该研究以荔枝果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为原料,探讨碱水解法去除其中的结合酚后SDF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荔枝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中结合酚含量为4.53 mg GAE/g.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去除结合酚后的SDF结构变得较为松散;傅里叶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SDF的主要成分为果胶和半纤维素,去除结合酚后的SDF未发生官能团上的转化.单糖组成和流变特性分析结果表明SDF和去除结合酚后的SDF单糖组成相同,且都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但相同剪切速率下,去除结合酚后的SDF表观黏度大为降低,这与其更加松散的结构有关.相同浓度下,去除结合酚后SDF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15.06%~29.02%,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了42.06%~78.98%.此外,去除结合酚后SDF对3种益生菌的体外增殖作用也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证实,结合酚与荔枝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生物活性息息相关,为荔枝果渣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荔枝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 结合酚 结构 功能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揭阳市揭东区炒茶调研报告

广东茶业 2023

摘要:揭阳市揭东区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为了更好地发展揭东区茶产业,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和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联合揭阳市揭东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揭东区茶产业调研:揭东地区历史悠久,"绿茶红汤"特色明显,近五年来更是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揭东炒茶"还存在没有本土优良的无性系品种、茶园栽培管理和茶叶加工粗犷、无龙头企业、对农药使用不规范等问题.为了进一步转型升级,打造"揭东炒茶"品牌,提出选育本地优良品种无性系、加强栽培管理、精细和精准化加工、打造当地炒茶"龙头"企业等相关发展建议.

关键词: 揭东 茶产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线莲应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学特征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高温胁迫下金线莲转录组表达特征,分析其热激响应机制.以正常培养和高温胁迫(45℃)的金线莲(NYJ2)为材料,利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进行测序,通过Trinity软件进行De novo组装.结果共获得75688个unigene,有28323个unigene在Nr、KOG、KEGG和Swisspro数据库中得到功能注释,注释率为37.42%.其中,17532个unigene在KOG数据库中可归类到25个功能家族;10108个unigene被KEGG数据库注释到128个代谢途径中;17485个unigene被GO数据库的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成三大功能注释到47个条目中.777个unigene在高温胁迫前后差异表达显著,其中胁迫后上调表达为362个,下调表达为415个,获得响应热胁迫的基因24个,包括热激蛋白的基因1个,PS Ⅰ和PSⅡ相关的基因15个、叶绿体rbcL基因3个、PLD基因2个,CAT编码基因、GAPDH基因、CYP编码基因各1个.本研究从转录组水平分析了金线莲对热胁迫的响应,这些数据将为功能基因的鉴定奠定基础,为培育耐高温金线莲品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金线莲 高温胁迫 转录组测序 基因注释 差异表达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1(EtMIC1)基因的原核表达与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原核表达柔嫩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1(Eimeria tenella microneme 1,EtMIC1)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试验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广东株孢子化卵囊为材料,首先采用PCR技术扩增去除信号肽的EtMIC1基因,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然后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EtMIC1转化至大肠杆菌T7pLysY感受态细胞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最后对重组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和West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PCR扩增出大小为2 055 bp的去信号肽EtMIC1基因片段,与预期结果一致;构建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EtMIC1可在大肠杆菌T7pLysY感受态细胞中表达,重组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约为93 ku,主要表达在上清液中,可被自然感染抗柔嫩艾美耳球虫鸡血清和EtMIC1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说明试验成功表达了EtMIC1重组蛋白,原核表达的EtMIC1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EtMIC1 原核表达 免疫原性 SDS-PAGE分析 Western-blot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原料玉米的猪营养价值评定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杂志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是猪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在饲料配比中可达70%.玉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因品种、地域等不同差异很大,深入研究和评价玉米化学成分及营养价值,可更合理地利用饲用玉米、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本文综述了玉米的营养成分、猪有效能以及氨基酸标准回肠末端消化率等研究进展,以期为玉米在猪饲料中高效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 营养成分 有效能 氨基酸消化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型猪链球菌脑膜炎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其转录组学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 S. suis 2)可感染宿主引起严重的脑膜炎,对养猪业和人类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目的】构建S. suis 2感染小鼠脑膜炎模型,并对其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为揭示S.suis2感染宿主后引起脑膜炎的分子机制和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 suis 2感染小鼠,并对其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确认构建脑膜炎小鼠后,对其脑组织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对比S.suis2感染和未感染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ontology,GO)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通路富集和韦恩分析。【结果】脑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S. suis 2感染的小鼠脑膜中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并且血管周围出现“袖套”现象,并能从感染小鼠的组织器官中再分离出攻毒的S. suis 2菌株,结果证明构建了S. suis 2感染脑膜炎小鼠模型。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感染S.suis2与未感染的小鼠相比,存在397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09个基因表达水平下调,288个基因表达水平上调。GO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成分功能中的细胞质和细胞质膜,生物过程功能中的信号传导、转录调控、凋亡过程、系统免疫和对细菌的应答,以及分子功能中的蛋白结合。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多个重要的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免疫应答相关通路、凋亡通路、细胞吞噬和代谢等。韦恩分析显示,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基因交会于脑膜炎关联基因集、耳聋关联基因集和S. suis 2感染差异表达基因集,且表达显著下调;c4b、fas、icam1、cxcl1、csf3、lrg1和nde1基因交会于脑膜炎关联基因集和S. suis 2感染差异表达基因集,且表达均显著上调。【结论】本研究构建了S. suis 2感染的小鼠脑膜炎模型,并对脑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学分析,揭示了S.suis2感染后小鼠脑中多个重要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分子信号通路,并绘制了分子信号通路网络,为S.suis2感染引起脑膜炎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关键词: 2型猪链球菌 感染 脑膜炎 转录组学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菠萝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

中国果树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广东省是我国菠萝最大主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近一半。调研分析了广东省菠萝种植面积与产量、主要产区和品种分布、经营主体、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产业发展核心要素,并梳理了品种结构、生产标准化和加工综合利用等问题,提出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标准示范、促进三产融合、树立质量大局观和壮大经营主体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广东 菠萝 产业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