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的病理学观察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根据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2个航次(2012年5月和8月)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调查海域无机营养盐5项指标的分布特征及其分布原因。结果表明,春季磷酸盐和硅酸盐的质量浓度均小于夏季,而总溶解性无机氮(DIN)却大于夏季;春、夏季表层磷酸盐质量浓度均小于底层;而硅酸盐和DIN却没有这一规律;春季(5月)、夏季(8月)调查海区水体中无机营养盐(除氨氮以外)的质量浓度总体呈现从近海向外海递减趋势;硝酸盐是调查海水中无机氮主要存在形式,占DIN的90%左右;分析各无机营养盐与盐度的相关性,得知硅酸盐与盐度的相关性最大,DIN次之,磷酸盐最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沿海贝类产品重金属含量及其膳食暴露评估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4
摘要:采集华南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和文蛤(Meretrix meretrix)样品,分析讨论了重金属元素镉(Cd)、铜(Cu)、铅(Pb)、锌(Zn)、铬(Cr)、镍(Ni)、汞(Hg)和砷(As)的含量特征,并采用点估计方法对贝类产品中Cd、Cr、Pb、Ni、Hg和As的膳食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不同贝类重金属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重金属含量存在季节差异。对照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此次调查贝类产品中Cd、Cr、Pb和Hg的合格率均为100%。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华南沿海主要贝类养殖区4种贝类重金属的膳食暴露量均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推荐值,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风险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家系自交与杂交对繁殖和子代早期生长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培育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新品系,选择差异较大的两代自交家系进行家系内自繁和家系间杂交的试验,建立了三疣梭子蟹近交系和杂交系,并比较了其繁殖性能和子一代早期生长与存活的情况。三疣梭子蟹A家系为自交F6,B家系为自交F3,均为基因纯化程度不同的两个家系,试验设计自交组F66(A♀×A♂)、F33(B♀×B♂)和杂交组F63(A♀×B♂)、F36(B♀×A♂)4个试验组。繁殖试验结果表明,两个自交组亲蟹的抱卵量、排幼量和单位体质量抱卵量均比两个杂交组大,且均显著高于F63组(P<0.05),而自交组的单位体质量排幼量和孵化率也均比杂交组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繁殖性能上,杂交组并未表现出杂种优势。幼蟹的早期生长和存活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使Ⅱ期幼蟹至Ⅴ期幼蟹的生长和存活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杂交组(F63和F36)在早期生长阶段相对于自交组(F66和F33),体质量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14.38%~25.05%,全甲宽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5.57%~10.27%,体质量和全甲宽的增长速度各组均为F63>F66>F36>F33,其中F36组相对于F33组各表型性状的杂种优势均明显大于F63组相对于F66组的杂种优势;杂交组存活的总体杂种优势率为22.49%~36.67%,其中F63组相对于F66组存活的杂种优势明显大于F36相对于F33组的杂种优势。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杂交组在繁殖性能方面虽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在早期生长和存活方面表现出了显著的杂种优势,这可为进一步开展三疣梭子蟹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鲟子一代配子质量及其子二代生长特征分析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卵的直径、卵粒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系列指标以及精子的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系列指标对人工驯养子一代中华鲟配子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该批受精卵孵出的子二代系列生长指标进行其发育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子一代所产卵子形态饱满,卵径平均3.71 mm,小于自然繁殖群体。与历年在本基地养殖的自然繁殖群体统计资料相比,其受精率(60.1%)和孵化率(36.8%)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2年和2013年的精子活力监测结果发现,子一代精子有效运动时间(漩涡运动+快速运动)均较野生群体高。表明子一代卵子质量较野生群体有所降低,而精子活力则较野生群体高。与历年该基地集约化养殖系统培育出的子一代中华鲟相比,子二代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其中仔鱼阶段生长较慢,稚鱼和幼鱼阶段生长优势则较明显。研究表明,促进人工驯养条件下的子一代后备亲鱼性腺发育完善,以获得较高质量的配子和子二代,对防止中华鲟种质退化至关重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邮罗氏沼虾养殖池塘蓝藻暴发的原因分析
《水产养殖 》 2014
摘要:江苏省高邮市自1993年开始养殖罗氏沼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养殖的面积占全国1/4,占江苏省的五分之三,是名副其实的罗氏沼虾养殖大市。目前,高邮市养殖经营户有6 800户,罗氏沼虾育苗企业13家,饲料生产企业17家,鱼、虾药品生产企业6家,罗氏沼虾专用肥生产企业6家,罗氏沼虾饲料、药物等虾需物资销售商168家,整个罗氏沼虾产业链的产值超过20亿元。罗氏沼虾养殖成了高邮的高效农业、农民真正的致富产业、高邮市农业的支柱产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整胚原位杂交技术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水产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过程中基因功能和基因表达图式,本研究建立了尼罗罗非鱼的整胚原位杂交流程。尼罗罗非鱼的胚胎具有卵黄大、不透明、色素出现早等特点,因此现有鱼类整胚原位杂交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尼罗罗非鱼的胚胎,故本研究做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通过提高H2O2的浓度和添加KOH,改良了尼罗罗非鱼胚胎的色素去除方法;使用冷丙酮代替蛋白酶K在提高胚胎通透性的同时保持胚胎完整;减少了探针回收和抗体回收后的洗涤次数,完善了结果的图像采集和胚胎保存方案。使用尼罗罗非鱼的重组激活基因Rag1作为探针基因,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Rag1基因表达的位置与已报道的斑马鱼和日本青鳉的Rag1基因在胚胎中的表达位置高度保守,胚胎完整,基因表达位置清晰可见,表明此套尼罗罗非鱼的整胚原位杂交技术流程成功有效。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整胚原位杂交 胚胎发育 重组激活基因(Rag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阳江市闸坡网箱养殖区弧菌耐药性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分离自广东省阳江市闸坡网箱养殖区的88株弧菌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实验。菌株通过16S序列比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88株弧菌分别属于不同的13个种,其中12种弧菌有引起水产动物疾病的报道;药物敏感性试验通过纸片扩散法(K-B method)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的弧菌对10种药物中8种的耐药率高于50%,只有对氯霉素耐药率较低(5%),并且菌株都具有多重耐药的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山市太平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与河流水质相关性分析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太平湖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水文、空间分析功能将太平湖流域划分为5个子流域,并提取不同坡度下各子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2010年至2013年入湖河流水质监测,选取CODMn,TP,TN,NH3-N 4个水质指标,分析不同水期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整个流域而言,浦溪河、麻川河污染最严重,水质污染指标与耕地、建设用地、园地呈正相关,与林草地呈负相关,其中TN、NH3-N两种污染物指标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最为显著;(2)不同水期内,丰水期时的土地利用结构与水质指标相关性比枯水期时明显,尤其是CODMn、TP、NH3-N三项水质指标;(3)不同坡度下,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指标相关性差异较明显.坡度在15°~25°区间时建设用地与污染物呈显著正相关性,坡度>25°时,林草地与污染物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