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行为观察

水产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2±1)℃及高密度养殖环境条件下,观察中国明对虾、凡纳滨对虾仔虾的摄食、自残、运动、间隔及攻击和防御行为,并探讨充气对两种仔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仔虾都偏好卤虫幼体。中国明对虾仔虾自残行为高发,运动活跃,间隔行为明显,攻击频率高;凡纳滨对虾仔虾自残现象少,好静,可忍受身体的相互接触,攻击频率低。充气对两种仔虾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凡纳滨对虾 行为 充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巨大芽孢杆菌对池塘微碱性水体中磷的形态和含量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连续提取-比色法对江苏苏北池塘微碱性水体中磷的形态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微碱性水体中总磷的含量介于0.088~0.102mg·L-1之间,总体含量不低;水中可溶性正磷酸盐的含量在0.004~0.007mg·L-1之间,仅占总磷的4.2%~7.7%,其余的磷则以吸附态的无机磷(水溶性吸附态磷、铁结合磷和钙结合磷)和有机磷(酸提取有机磷和碱提取有机磷)的形式存在于水体的悬浮物中。最具生物可利用性的正磷酸盐含量的偏低是此类水体中浮游植物不易生长的主要原因。应用巨大芽孢杆菌的培养物于池塘微碱性水体后,可降低水体悬浮颗粒中除水溶性吸附态磷外的无机及有机磷含量的10.83%~24.92%,水体中可溶性正磷酸盐的含量可提高140%~260%。巨大芽孢杆菌的适宜用量为1mL·m-3,适宜作用时间为3d。研究表明,巨大芽孢杆菌具有一定的解磷功能,可促进水体的磷素循环。

关键词: 巨大芽孢杆菌 池塘 碱性 水体 形态 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宜昌江段几种鱼类体中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水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长江宜昌江段采集的几种鱼样组织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在鱼体肌肉、脂肪和肝脏这三种组织中,HCHs、DDTs主要蓄积在鱼体肝脏,其次是脂肪组织,肌肉组织中残留量较低。鱼体肌肉组织中HCHs残留量低于0.5 ng/g,肝脏中的HCHs是其脂肪组织的2倍,最高为27.6 ng/g,主要为γ-HCH所贡献,-βHCH和-δHCH未检出。DDTs在鱼体肌肉、脂肪和肝脏组织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4~14.8、12.5~147、33.4~286 ng/g。鱼体组织中DDTs主要以p,p-′DDE的形式存在,p,p-′DDE残留量占∑DDTs的70%左右。与国内外不同水域的鱼体中HCHs、DDTs残留量相比较,长江宜昌江段鱼体肌肉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较低。

关键词: 长江宜昌江段 肌肉组织 脂肪组织 肝脏 HCHs、DDTs 残留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鱼温和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6年7月从上海奉贤某一养殖基地的发病金鱼中分离出一株细菌,对它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极生单鞭毛,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接触酶阳性,VP阳性,生长无需NaCl,在TCBS平板上生长缓慢,对O/129弧菌抑制剂不敏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该菌与温和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将该菌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用20种药物对该菌进行了药物纸片扩散法抑菌试验,其中,庆大霉素、氟派酸、氯霉素、妥布霉素、卡拉霉素、壮观霉素、菌必治的抑菌效果最佳。

关键词: 温和气单胞菌 金鱼 16S rRNA基因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盐对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质构的影响

海洋水产研究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初始体重为2.70±0.16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2%和4%的食盐,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在低盐养殖水体中饲养40d,探讨饲料中添加盐对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升高,凡纳滨对虾虾体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虾体水分、脂肪有降低的趋势。其中,盐添加量为4%组的蛋白质含量增加极显著(P<0.01),而水分降低亦显著(P<0.05)。在肌肉质构方面,随着饲料中盐添加量的增加,除粘性下降外,其他质构参数都逐渐升高。而且添加4%盐组对虾的硬度、弹性、胶粘性、耐咀性和回复性显著优于其他组(P<0.05),但各组的内聚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盐可以改善低盐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的质构,且当添加量为4%时效果最佳。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食盐 低盐养殖 营养成分 质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菱鲆虹彩病毒(TRBIV)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是中国工厂化养殖大菱鲆的主要病毒性病原之一。本研究提取了该病毒DNA,依据其主要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了PCR引物,优化了PCR反应参数,建立了TRBIV的PCR检测方法,测试了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应用该方法开展了TRBIV的流行情况调查及研究了大菱鲆的外观症状(红体)与TRBIV感染的关系。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TRBIVPCR检测方法可以从相当于100ng病鱼组织中或103数量级的病毒粒子中检出TRBIV,也可以在不杀死被测鱼的情况下,仅从鱼体中抽取少量血液即可在1天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样品的TRBIV检测,但不能从健康大菱鲆脾组织和患淋巴囊肿牙鲆的囊肿组织中扩增出任何产物,说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在所调查的山东半岛5家大菱鲆养殖场的19尾大菱鲆中,7尾为TRBIV阳性或弱阳性;具有"红体"症状的大菱鲆应当划分为"病毒性红体病"、"细菌性红体病"和"非病原性红体症"3种不同的类型。本研究为TRBIV的流行情况和传播途径调查、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调查结果显示TRBIV已遍布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大菱鲆主产区,在地域上相距较远的多个大菱鲆养殖场流行,今后需要密切关注该病毒的传播和流行。

关键词: 大菱鲆 虹彩病毒 主要衣壳蛋白基因 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分别为:春季64.61ind/m3,夏季191.84ind/m3,秋季59.11ind/m3,冬季1.4ind/m3。四季共出现软体动物24种,其中春季8种,夏季21种,秋季10种,冬季2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适温较低,是春季主要优势种;明螺(Atlanta peroni)作为暖水种,是夏季主要的优势种;秋季主要优势种为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适应于较高的水温;强卷螺(Agadina stimpsoniji)适温较低,是冬季的主要优势种。春季浮游软体动物大多聚集在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处或偏沿岸流一侧,夏季在河口咸淡水水团内,秋季的高丰度则主要出现在台湾暖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偏暖水的一侧,冬季出现种类较少,低温是其最主要的因素。浮游软体动物作为一种偏大洋性的种类,在外海的数量和种类分布要远高于近海。

关键词: 浮游动物 软体动物 优势种 生态类型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浮游动物分布特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珠江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于2006年至2007年间,对珠江河口区丰水期(8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2月份)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共采集浮游动物94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鉴定出49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14种;其次轮虫类有28种;原生动物6种;被囊动物和糠虾类各2种;多毛类、螺类、水母类和异足类各1种;还有3种未知种类。还发现浮游幼虫10类。珠江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falcat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以及枝角类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这些优势种多为耐污种类,表明珠江口的水质已受到污染。依据珠江口不同水文期采样调查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2007年2月枯水期最低,2006年11月平水期最高。

关键词: 珠江口 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体革鯻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

水产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观察、描述和拍照对高体革鯻(SCORTURN BARCOO)仔、稚鱼的生长和发育进行了研究,以了解高体革鯻仔、稚鱼的发育规律,为规模化苗种培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在水温26.6~29.7℃的培养条件下,高体革鯻初孵仔鱼全长为(2.65±0.19)MM(N=20),其卵黄囊体积为(0.74±0.15)MM3(N=20),油球体积为(0.07±0.17)MM3(N=20).1日龄仔鱼,眼睛有色素沉积,鳃弓显现;2日龄仔鱼,嘴可张开,肠道会蠕动,鳔可见;3曰龄仔鱼,开口摄食,个体发育进入仔鱼后期;20日龄,运动器官发育完全并生出鳞片,个体发育进入稚鱼期;23日龄,稚鱼侧线鳞可见;28日龄,全身披鳞,个体发育进入幼鱼期.对仔稚幼鱼全长和日龄进行回归,其生长模型为TL=-0.0003 D3+0.0339 D2+0.1992 D+3.4288(R2=0.9913).体重与体长的相关式为W=0.0001L2.5059(R2=0.9976).体高与体长的相关式为L=0.0005H3-0.0353H2+1.0125H-4.620(R2=0.993).

关键词: 高体革鯻 仔鱼 稚鱼 生长 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磷水平对花生长及生化组成的影响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以磷酸二氢钾作磷源配制6种磷水平(0.32%、0.58%、0.83%、1.09%、1.35%和1.59%)的等氮等能的精制饲料,饱食投喂花(初重为7.97±0.07 g)8周,探讨饲料磷水平对花生长及全鱼、肌肉、肝脏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饲料磷水平对花的增重率、饲料效率、肝体比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当饲料磷水平从0.32%上升到0.83%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磷沉积系数随之提高,但超过此水平后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中磷含量对全鱼体组成、肌肉、肝脏成分有显著影响,随磷水平的升高,鱼体脂肪逐渐降低,灰分、钙和磷含量逐渐升高,鱼体水分、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肌肉和肝脏的脂肪与体脂变化趋势一致。试验表明饲料磷含量不足会导致鱼体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建议花饲料总磷含量宜在0.83%。

关键词: 花 生长 生化组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