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非洲猪瘟病毒p72蛋白N末端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非洲猪瘟病毒Pig/HLJ/2018株p72-N末端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合成p72-N末端648 bp基因序列,连入pET-28a(+)载体进行诱导表达,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鉴定后,用重组蛋白p72-N末端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猪血清中非洲猪瘟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非洲猪瘟病毒p72-N末端648 bp基因片段成功克隆到pET-28a(+)载体中,经诱导表达获得约27 ku的重组蛋白,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与非洲猪瘟抗体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建立的ELISA方法结果显示,重组蛋白p72-N末端的最佳包被浓度为2.5μg/mL,待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该方法特异性好,仅与非洲猪瘟抗体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敏感度可达1:1 600;批内重复性和批间重复性变异系数均小于10%,与西班牙INGENASA公司非洲猪瘟抗体阻断ELISA检测试剂盒符合率可达93.75%。结果表明,获得的重组蛋白p72-N末端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建立的非洲猪瘟抗体间接ELISA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p72蛋白N末端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


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与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分布、利用特点和产业发展现状,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开发利用广东地区草菇种质资源,实现本地草菇栽培产业菌种质量提升提供参考.采用文献查阅、野外采集与种植场或市场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并分析广东地区小包脚菇属(Volvariella Speg.)资源的组成和分布特点,草菇栽培种质资源的生产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产业发展趋势.广东极其适合小包脚菇类群的发生,已报道的小包脚菇类群多达20余种,占全国已报道小包脚菇种类的70%以上,目前利用的主要有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银丝草菇(V.bombycina)等,其余野生资源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本地区也是国内最主要的草菇栽培和消费区域,栽培历史悠久,然而栽培菌种资源混乱、菌种生产标准缺乏、没有专业的菌种生产企业等,珠三角及周边区域的草菇生产企业、种植户分散,缺少规模化的草菇生产导致该地区草菇产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加快本地区野生小包脚菇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草菇优良菌种的菌株提纯复壮、良种选育和高效培育技术研究,形成地区特色种质资源库,制定草菇优质菌种生产标准、培育专业的草菇菌种生产企业是当前广东地区草菇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华南优质稻主栽品种粤农丝苗的选育与应用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农丝苗是一个丰抗优综合性状优良的常规优质稻品种,该品种丰产稳产性好,稻米品质优,高抗稻瘟病和中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自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以来,粤农丝苗已先后通过海南、广西、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和河南等省(区)审定和引种备案,并作为早晚兼用型优质稻、一季中稻、再生稻、直播稻及虾稻等广泛推广应用.对粤农丝苗的特征特性研究表明,粤农丝苗收获指数较高、抗倒力强、后期结实熟色好,具有广谱抗稻瘟病抗性,是新一代的高收获指数品种.同时,粤农丝苗(即恢复系R1212)也是一个很好的育种亲本,以其为亲本育成并通过国家、省级审定或授权的水稻新品种已有37个,其中常规稻10个、杂交稻27个,这些品种均表现为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好,体现了粤农丝苗作为优良亲本的"芯"片作用,并作为试验材料广泛应用于栽培、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粤农丝苗自2012年起成为广州市优质稻主导品种,2013—2021年连续9年被遴选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在华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产价值.
关键词: 水稻;主栽品种;粤农丝苗;选育


荔枝新品种'离娘香'的选育
《中国果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离娘香’是从广东省荔枝实生变异单株中选出的优质晚熟荔枝新品种。平均单果重26.9 g,最大果重30.06 g。果形指数0.97,果实心形,果皮鲜红色,果皮龟裂片尖突。果肉黄蜡色,肉质细嫩、清甜,具有浓郁玫瑰花香味,品质上,可食率77.8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8.34%,蔗糖含量6.79%,还原糖含量9.21%,总糖含量16.0%,总酸含量0.35%,可滴定酸含量0.19%,糖酸比45.71,维生素C含量230 mg/kg。在广州地区,‘离娘香’果实6月中下旬成熟,属中晚熟品种。‘离娘香’适宜在广州及珠三角区域种植。


广东不同砧木沃柑的比较与引种表现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广东不同砧木沃柑的比较和沃柑的引种表现,以期获得适宜沃柑的砧木及在广东的适栽区域,从而为沃柑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红橘、香橙和枳作为沃柑的嫁接砧木,对沃柑不同砧穗组合的亲和力、树体生长情况、早结丰产性和果实品质等进行研究,以及在粤东、粤西、粤北等地进行沃柑的引种表现观察,系统了解沃柑在广东的适应性表现。【结果】3种砧木的沃柑均表现出砧穗亲和力强、形成树冠快的优势,其中香橙砧植株生长旺、红橘砧植株生长适中,而枳砧植株生势缓和、矮化性明显。红橘砧、枳砧的沃柑初果期产量较高,分别达8.8、8.5 kg/株,早结、丰产稳产性好,而香橙砧初期产量偏低,仅6.5 kg/株,但结果第2年后砧木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单果重以红橘砧最高、平均达150.07 g,香橙砧次之、平均达141.83 g,枳砧最低、仅132.13 g,其中红橘砧与枳砧之间单果重差异显著;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总酸含量均以枳砧最高,香橙砧最低,其中结果第1~2年枳砧、香橙砧间差异显著,但第3年后砧木差异不明显。沃柑物候期受种植地区影响,在粤东、粤西地区,梢期、花期比粤北地区约早30 d,果实成熟期比粤北地区约早20 d,但果实转色期约晚10 d。广东不同地区种植沃柑均具有早结性丰产性好、果实品质优良的特性,但粤北地区沃柑果实和秋梢易受冻害影响。【结论】红橘砧、香橙砧是值得推广的优良沃柑砧木,而枳砧沃柑丰产后易出现黄化、早衰现象,不建议用作沃柑的嫁接砧木。沃柑在粤北地区因容易受冻害影响而不宜大面积发展种植。


广东10个屠宰场猪肉中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等3种食源性致病菌在生猪屠宰场的污染情况。采集广东惠州和清远两地共10家生猪屠宰场498头猪肉样品,分别经改良EC新生霉素增菌肉汤、SC(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液)和Bolton肉汤增菌,用大肠埃希氏菌O157:H7、沙门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检测,阳性菌液再分别涂抹于山梨醇麦康凯平板、DHL(胆硫乳琼脂)和Skirrow血琼脂,挑取疑似菌落再次PCR验证,计算检出率。结果显示,检出大肠埃希氏菌O157:H7阳性样本2份,检出率0.4%,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本70份,检出率14.06%,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果表明,惠州和清远两地屠宰场均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其中沙门氏菌污染较为严重,惠州地区检出率高于清远地区。提示屠宰场应加强屠宰过程中环境和加工用具的消毒,以保证屠宰环节的食品安全。
关键词: 屠宰场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沙门氏菌 空肠弯曲菌 污染


苯甲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苯甲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72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基础饲粮)和苯甲酸组(基础饲粮+5 000 mg/kg苯甲酸),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试验期42 d,分为3个阶段:第1~14天、第15~28天、第29~42天。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 000 mg/kg的苯甲酸,1)显著提高仔猪第15天的体重(P<0.05),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第1~14天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第29~42天、第1~42天的料重比(P<0.05);2)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第1~14天、第15~28天、第29~42天以及第1~42天的腹泻率和粪便评分(P<0.05);3)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第14天回肠、盲肠、结肠芽孢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第42天盲肠芽孢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仔猪断奶后第14天结肠、第42天盲肠和结肠总细菌的数量(P<0.05);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第42天回肠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有增加仔猪断奶后第14天回肠乳酸杆菌数量的趋势(P=0.083),有降低仔猪断奶后第42天结肠大肠杆菌数量的趋势(P=0.065)。结果提示,在本试验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苯甲酸可显著降低仔猪的腹泻率和粪便评分,抑制肠道细菌生长,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


仁化县贡柑主要病害的调查与检测
《广东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贡柑生产是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支柱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其种植面积逐渐扩大;2019年仁化县柑橘产业园入选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但关于该地区贡柑上主要病害的调查和研究还未见详细报道.[方法]通过QPCR(probe)和RT-PCR的方法分别对采集的150个样品进行贡柑黄龙病和病毒病(衰退病、碎叶病、裂皮病、黄脉病)的检测;除此之外,在田间调查时有些果园的真菌病害发病较重,因此采用常规的真菌分离方法并利用真菌的通用引物转录间隔区ITS对采集自该地区的病样进行主要病原菌的分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2019年4月抽检样品的黄龙病平均阳性率为13.2%;10月除黄坑镇黄坑村的失管园外,抽检阳性率均在17%以下.值得注意的是,来自黄坑镇黄坑村的失管果园,柑橘黄龙病的阳性检出率从2019年4月的18.2%上升到10月的87.5%;丹霞街葛布村果园的阳性检出率则从6.7%上升到14.3%.同时,衰退病毒病的平均抽检阳性率4月为41.2%,10月为100%,其他病毒病均未检测到;柑橘溃疡病、柑橘炭疽病和柑橘褐斑病也有发生,个别果园发生较严重.[结论]仁化县贡柑黄龙病有一定程度的发生,可通过加强以田间管理为重点的优质高产可持续发展的分类防控等综合防治措施进行防控,尽量减轻黄龙病对柑橘产业的危害,延长柑橘园的丰产年限和生产寿命.但柑橘衰退病毒病的发病率较高,建议在种苗生产或种植前加强对贡柑衰退病毒病的检测;同时加强对该地区柑橘炭疽病和柑橘褐斑病等病害的科学防治,合理用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关键词: 贡柑 柑橘黄龙病 柑橘病毒病 柑橘炭疽病 柑橘褐斑病


非洲猪瘟病毒锁核酸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P72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锁核酸(locked nucleic acid,LNA)-TaqMan探针,建立了基于P72基因的LNA-TaqMan探针的ASFV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所建立的LNA-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为3.9拷贝/μL,且与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及猪圆环病毒2型等多种病原不存在交叉反应;该方法的重复性良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56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与O1E推荐的qPCR方法检测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建立的ASFV LNA-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良好,为ASFV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选择.
关键词: 非洲猪瘟病毒 P72基因 LNA-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