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巴西橡胶树钙调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橡胶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根据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分离了1个巴西橡胶树钙调蛋白基因,命名为HbCAM1。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775bp,含有完整的阅读框架,编码区为450bp,编码149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26bp,3’非编码区299bp。通过序列比对以及结构预测分析,HbCAM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蓖麻、毛葡萄、烟草、麻风树中相应基因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达到100%、100%、99%、99%。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HbCAM1基因可能通过对相关代谢基因表达调节,参与乙烯利刺激橡胶树增产的分子调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对热研二号柱花草青贮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热研二号柱花草为青贮原料,分别添加不同量的绿汁发酵液、纤维素酶、甲酸和玉米粉进行青贮调制。结果表明:添加0.7%甲酸处理的青贮料质量最好,有较强的芳香气味,且pH、粗蛋白(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等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达到优等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细胞壁降解酶对木亡果果实致病作用
《果树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产细胞壁降解酶在侵染杧果果实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了可可球二孢在离体培养和接种条件下分泌的5种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特点,以及可可球二孢(B.theobromae)、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杧果拟茎点霉(Phomopsismangiferae Ahmad)和小穴壳菌(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et Cif.)4种杧果采后主要蒂腐病菌分泌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结果表明,可可球二孢在离体培养条件下或接种杧果果实后均可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以及纤维素酶(Cx).其中PG、PMG和Cx活性较高,PGTE和PMTE活性极低.在大量分泌的3种细胞壁降解酶中,PG和Cx活性高峰出现较早,PMG活性高峰出现较迟.可可球二孢的致病力显著高于胶孢炭疽菌、杧果拟茎点霉和小穴壳菌.其可可球二孢分泌果胶酶的能力也显著高于其他3种病菌.
关键词: 杧果 可可球二孢 细胞壁降解酶 致病力 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 Pathogenicity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选蕉组培快繁技术
《南方农业学报 》 2011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灭菌剂对外植体的灭菌效果及不同激素浓度和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和增殖的影响,建立龙选蕉的高频再生体系。【方法】以龙选蕉吸芽为外植体,以升汞和0.2%次氯酸钠对外植体灭菌;采用0~6.0mg/L6-BA、0.1~0.2mg/LNAA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进行诱导或增殖培养。【结果】相对于升汞,次氯酸钠对龙选蕉外植体灭菌的效果更理想,灭菌率达到90.47%,且外植体生长良好,无中毒现象。在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中,随着6-BA浓度的升高,不定芽萌发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以添加6-BA3.0mg/L的诱导效果最理想,萌发率为66.67%;随着6-BA和NAA浓度的提高,不定芽的增殖系数也随之增加,其中以4.0mg/L6-BA+0.2mg/LNAA为最佳组合,不定芽增殖效果最理想,增殖系数为4.05,芽苗粗壮,叶片颜色正常。【结论】次氯酸钠对龙选蕉吸芽的消毒效果优于升汞,操作简便,易于获得无菌外植体并利于不定芽生长;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3.0mg/L6-BA;不定芽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4.0mg/L6-BA+0.2mg/LN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筋果脂溶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 2011
摘要: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牛筋果[Harrisonia perforata(Blanco)Merrill)]果实的石油醚萃取部分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石油醚萃取部分共鉴定了29种脂溶性成分,占总峰面积的69.67%,并确定其相对含量;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依次是顺-9,12-十八碳二烯醇(12.35%)、棕榈酸(9.67%)、Z-9,17-十八碳烯醛(8.97%)、亚油酸(7.97%)、油酸乙酯(5.81%)、β-谷甾醇(4.88%)、亚油酸乙酯(4.10%)。在此基础上,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测定了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及石油醚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均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40、22和288μg/mL,由于石油醚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远远大于其它萃取物,因此笔者等先行对其进行了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