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番鸭就巢性状差异miRNAs筛选及功能预测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番鸭(Cairna moschata)是优良的瘦肉型肉鸭,耐旱、耐粗饲,在养禽业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特殊地位;但是就巢性强、繁殖力低,严重制约其产业发展.本研究分别采集就巢期和产蛋期各3只黑番鸭的卵巢组织,以TRIzol法提取卵巢组织总RNA,构建文库并分析2组miRNA的差异表达;随后对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并对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最后通过qPCR验证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显示,测序产出的原始数据(raw reads)均超过11099443条,过滤后序列所占比例均高于96.15%,可用于后续分析;经比对鉴定获得344个miRNAs,包括275个已知miRNAs和69个新发现的miRNAs;与产蛋期比较,就巢期黑番鸭卵巢组织中筛选到16个差异miRNA,其中5个上调、11个下调,并预测到440个靶基因,其中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卵泡抑素(follistatin,FST)等靶基因与繁殖及卵巢发育相关,推测其对应的gga-miR-16c-5p、gga-miR-146a-3p、novel_247、novel_325等miRNAs可能与黑番鸭就巢性状相关;GO富集分析表明,与繁殖发育相关的过程有染色体组织(chromosome organization)、核染色体(nuclear chromosome)、纺锤体微管(spindle microtubule)、核酸结合(DNA binding)和核苷酸激酶活性(nucleotide kinase activity)等;KEGG通路注释结果显示,234个靶基因注释到101个信号通路上,包括Wnt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等可能与生殖细胞增殖分化及发育相关的通路.qPCR验证结果显示,上调和下调miRNAs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均与高通量测序结果一致.本研究筛选了黑番鸭就巢性状关键miRNAs,为从转录或转录后调控层面分析黑番鸭就巢机制、加快高产新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黑番鸭;就巢;卵巢;miRNA;靶基因


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的生物学特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FJAT-32652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测定白地霉在不同温度、pH值、光照、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的菌落直径,以及孢子的致死温度和时长,并用显微镜观察孢子在不同培养时间的萌发情况。【结果】该病原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0℃,pH值为6,碳源为麦芽糖、乳糖和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长为65℃水浴10 min。病原菌孢子培养3 h开始萌发,9 h形成菌丝,繁殖方式为裂殖。【结论】明确了太子参酸腐病病原菌白地霉FJAT-32 652的生物学特性,为太子参酸腐病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整合转录组数据鉴定大型真菌原基形成的潜在通路
《微生物学通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大型真菌子实体发育特别是从菌丝体到原基转变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有限的真菌种类或环境因素上,但对在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提供的信息有限.[目的]研究大型真菌原基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对11个物种及4个环境因子相关的转录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上调基因数量从白灵菇(Pleurotus tuoliensis)的325个到梅里克氏菌(Rickenella mellea)的2854个,下调基因数量从白灵菇的379个到圆环蜜环菌(Armillaria ostoyae)的3189个.根据gene ontology (GO)注释,前3个生物过程类别为氧化-还原过程、代谢过程和碳水化合物代谢过程.此外,细胞成分类别中膜整体成分、核、膜等显著富集.同样地,分子功能类别包括水解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和催化活性.[结论]大型真菌在原基形成中存在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共同通路.
关键词: 大型真菌;转录组测序;原基形成;环境因子


两种提取法的枇杷果肉萜类化合物组分含量差异分析
《东南园艺 》 2022
摘要: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提取'Marc'枇杷果肉中的萜类化合物,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鉴定提取物中的萜类化合物组分及峰面积.结果表明,方法一(无水乙醇+超声提取、浓缩+甲醇溶解+70%甲醇+涡旋)的提取物中鉴定到萜类化合物39种,方法二(70%甲醇+涡旋)的提取物中鉴定到萜类化合物15种;两者共有化合物相对含量也存在差异,方法一比方法二提取枇杷果肉萜类化合物的效果更好,且提取出的相对含量高出11.8~943.3倍.
关键词: 枇杷 果肉 萜类 提取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脂肪酸及表面活性剂对广叶绣球菌液体培养的作用研究
《食药用菌 》 2022
摘要:广叶绣球菌是近年来实现工厂化栽培的一种珍稀食药用菌,液体培养可缩短其制种时间。试验通过测定菌球密度、菌丝生物量等指标,研究脂肪酸、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等外源添加物对绣球菌液体培养的作用,结果表明:加入2g/L的油酸和体积分数为0.2%的甲醇对菌球直径、菌球密度和菌丝体生物量均有一定促进作用;0.5 g/L橄榄油和0.4 g/L花生油能显著提高菌球直径和菌丝体生物量;添加4 g/L Tween 80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菌丝生长,在培养初期(3天)添加能获得较好的促进效果。


不同干燥温度对玫瑰花茶外观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食品工业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不同干燥温度对玫瑰花茶外观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通过不同干燥温度对四季玫瑰和大马士革玫瑰花进行处理,观察玫瑰花的表观变化,进一步测定玫瑰花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在45℃处理下玫瑰花茶品相最好;在不同干燥处理下玫瑰花茶总黄酮含量为45℃烘干>30℃烘干>60℃烘干>75℃烘干.其中,45℃处理下四季玫瑰花茶总黄酮含量达到81.66 mg/g,大马士革玫瑰花茶总黄酮含量达到56.75 mg/g.因此玫瑰花茶干燥温度宜选择45℃烘干方法.


茶园生物多样性控害的研究进展
《应用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今茶叶安全生产面临害虫为害猖獗和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害虫生态调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核心是保护自然天敌资源,使其长期有效地调控害虫。为在茶园有效实施害虫生态管理策略,各茶区积极开展了茶树病虫害及其天敌资源的调查,在摸清茶园中天敌资源种类及其种群动态和自然控害能力的基础上,如何合理规划茶园生境布局和环境条件,以更好保护天敌资源和强化其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功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茶园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近年来在茶园利用生物多样性生态调控害虫方面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以期为提升其保益控害的生态服务功能,更好地在茶园应用生态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超甜玉米闽双色6号籽粒甜度遗传基础解析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本研究深入探究甜玉米甜度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可能涉及到的杂种优势分子机制。【方法】以超甜玉米品种闽双色6号及其双亲为研究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重测序,转录组等技术对蔗糖合酶基因家族进化、甜度相关基因分型及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中存在18个蔗糖合酶基因;其中,Zm0001d029087与Sh1、Sus1和Sus2/3同属一个亚家族,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表明Zm0001d029087可能在籽粒糖代谢中发挥功能;在双亲与B73的变异分析中发现,Sh1、Sus1和Sus2/3均存在突变,共同构成闽双色6号的超甜特性的遗传物质基础;表达分析发现,18个基因中仅Zm0001d029087与Sh1、Sus1和Sus2/3在籽粒中有表达。进一步对4个基因在闽双色6号及其双亲中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Sh1基因外,其他3个基因在闽双色6号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双亲或之一,表明闽双色6号在糖代谢途径上存在超亲遗传的分子机制。【结论】解析了闽双色6号籽粒超甜特性的遗传特性,发现1个潜在的功能基因Zm0001d029087,并初步探究杂种优势在闽双色6号超甜特性形成中的遗传机制。


鸭腺病毒B血清1型和血清2型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番鸭白肝病是2014年以来我国番鸭流行的一种新疫病,其病原为一种与鸭腺病毒B型法国GR株同源性较高的新型腺病毒,暂命名为鸭腺病毒B血清2型(DAdV-B2),将法国GR株命名为鸭腺病毒B血清1型(DAdV-B1).为建立同时检测DAdV-B1和DAdV-B2的方法,本研 究根据GenBank中DAdV-B1 fiber基因和DAdV-B2fiber1基因序列特征,分别设计了 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以同时检测这两种病毒的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PCR方法最佳退火温度为60.1℃,最适引物浓度为0.16 μmol/L;利用该方法对DAdV-B1、DAdV-B2、鸭腺病毒A型(DAdV-A)、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V-4)、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新型呼肠孤病毒(NDRV)、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DGPV)、番鸭细小病毒(MDPV)和禽坦布苏病毒(ATUMV)等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仅对DAdV-B1和DAdV-B2有特异性扩增,对其他鸭临床常见病原均无扩增,特异性较强.将DAdV-B1 fiber和DAdV-B2 fiber1质粒标准品等体积混合并作10倍倍比稀释后作为模板,利用该双重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DAdV-B1fiber和DAdV-B2fiber1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75拷贝/μL和163拷贝/μ.L,对DAdV-B2的最低检出滴度为1×101TCID50,敏感性较高.批内和批间的重复性试验检测结果均一致,重复性好.利用该双重PCR与单一PCR方法同时对64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二者的符合率为100%,其中DAdV-B2的阳性率为79.7%(51/64),DAdV-B1的阳性率为4.7%(3/64).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方法特异性较强、敏感性较高和稳定性较好,为DAdV-B1和DAdV-B2的临床鉴别检测及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技术手段.
关键词: 鸭腺病毒B血清1型 鸭腺病毒B血清2型 fiber基因 fiber1基因 双重PCR


酿酒酵母菌剂等温干燥曲线及其存活率干燥动力学
《福建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高活力酿酒酵母直投式发酵剂的研发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酿酒酵母JH301为研究对象,采用沸腾炉热风干燥技术制备菌剂,研究不同温度下酿酒酵母沸腾炉热风干燥过程水分含量、菌存活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建立酿酒酵母菌剂等温干燥曲线及其存活率干燥动力学模型,并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考察酵母菌沸腾炉热风干燥过程水分迁移分布规律。【结果】(1)酿酒酵母菌剂沸腾炉热风干燥过程等温干燥曲线符合Henderson指数函数模型M=a×EXP(b×T),a、b均为与干燥温度W相关的常数。(2)随着干燥过程菌剂水分含量的下降,菌存活率呈先平缓下降后快速下降趋势,存在菌存活率拐点水分阈值。在拐点水分阈值前后,菌存活率干燥动力学模型分别符合模型y前=a前x+b前、y后=a后x+b后,a、b均为与温度(W)相关的常数。y前与y后的交叉点即为菌存活率拐点水分阈值,菌存活率拐点水分阈值与干燥温度呈正相关,菌存活率与细胞结合水的逃逸速率呈负相关。(3)菌存活率拐点水分阈值的最低干燥温度理论值为41.2℃。通过对模型参数预测与验证,适宜的干燥温度为42℃,时间为20 min,菌剂水分含量为(5.24±0.12)%,菌存活率可达(48.24±0.15)%。【结论】通过调控热风干燥过程酿酒酵母结合水的逃逸速率,可提高菌存活率。
关键词: 酿酒酵母菌剂 菌存活率 水分阈值 沸腾炉热风干燥 水分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