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橘渣为原料间歇振荡法生产细菌纤维素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筛选于腐败柑橘表面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高产菌——中间葡糖酸醋杆菌CIs26为发酵菌株,以间歇振荡法为培养方式,研究橘渣预处理工艺、碳源、氮源和增效因子等营养条件对BC产量的影响。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橘渣与水混合比例1∶6,添加0.3 g·L~(-1)果胶酶和0.1 g·L~(-1)纤维素酶,45℃酶解2 h。以滤液代替去离子水复配培养基,以蔗糖(70 g·L~(-1))为碳源、硫酸铵(3 g·L~(-1))为氮源、酵母粉(7 g·L~(-1))为生长因子、乳酸(1 g·L~(-1))与磷酸氢二钠(2 g·L~(-1))为增效因子,在此条件下,BC产量达10.26 g·L~(-1)。说明橘渣经适当预处理与复配后,能够作为CIs26菌株间歇振荡法生产BC的优良培养基。


丹参酮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中国的一种传统中草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显著。由于丹参药用原材料需求量大,其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丹参酮为丹参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如何利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以提高丹参药材的品质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论文围绕丹参酮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转录调控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诱导子促进丹参酮代谢合成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丹参酮生物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后续研究应首先围绕丹参酮代谢合成关键调控因子可变剪接的挖掘与分子机制解析;其次是非编码核糖核酸(RNA)在丹参酮代谢合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最后是丹参酮合成生物学的探索性研究。


转基因水稻中转人乳铁蛋白的抗氧化及免疫作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人乳铁蛋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抗氧化和免疫活性。采用DPPH法、ABTS法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方法来研究转人乳铁蛋白(rh LF)的抗氧化功能,通过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的细胞增殖和吞噬活性的检测来测定转人乳铁蛋白的免疫活性。结果表明,转人乳铁蛋白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并能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活性。转人乳铁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是开发相关保健食品的重要资源。


不同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类型生物炭对氮的吸附性能,寻求最佳的氮素吸附材料,本文选择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作为吸附剂,开展不同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条件下的吸附实验,研究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氮的最佳吸附条件,并对结果进行等温吸附拟合与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种生物炭对硝酸铵溶液中的氮均有一定的吸附效果,且pH环境、反应时间、初始浓度及生物炭添加量均影响生物炭对氮的吸附量。生物炭添加量为0.05 g时,在pH环境为9、吸附时间为3 h、初始浓度为100 mg·L-1的条件下,平衡吸附量达到最大,稻壳炭、山核桃壳炭和竹炭在此条件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23.79、13.00 mg·g~(-1)和17.60 mg·g~(-1),表明稻壳炭对氮的吸附效果最佳;Langmuir方程能更好地拟合3种生物炭对氮的等温吸附过程,表明生物炭对氮的吸附主要是单分子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3种生物炭吸附氮的动力学过程,表明生物炭对氮的吸附为化学吸附。综上说明,稻壳炭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可吸附较多氮素,有望作为一种良好的吸附剂应用于土壤和水体氮素污染治理。


浙江省甜樱桃品种选育现状与发展策略
《果树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甜樱桃色艳味美、营养安全、成熟早、效益好、市场广阔,是浙江省水果的新兴产业.笔者通过分析近年来浙江省甜樱桃育种成效,提出适合浙江省甜樱桃育种的目标、方法、发展阶段,并推荐现阶段适宜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后续甜樱桃育种开阔思路.浙江省甜樱桃产业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经济产量,因此其首选目标为获得有经济产量的品种.育种目标拟分为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三个阶段.育种方法以引种筛选和杂交选育并重.现引种筛选出多个品种,且通过杂交选育了品种‘江南红’.笔者综合各地筛选结果,以至少在3个地点有经济产量为选择条件,建议发展‘江南红’‘红蜜’‘萨米脱’‘布鲁克斯’‘雷尼’‘先锋’和‘拉宾斯’等品种.为与我省气候相似的南方诸多省份提供借鉴.


加工条件对细菌纤维素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自产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凝胶的性能稳定性,以自选中间葡糖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 intermedius CIs26菌株发酵柑橘果渣培养基所产的凝胶膜为原料,考查pH、NaCl浓度、加热、冷冻等加工条件对自产柑橘BC凝胶持水力、硬度、色泽等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C凝胶的色泽较稳定;p H变化对凝胶的含水量影响不大;碱性条件下所得凝胶的持水力最高,酸性条件下所得凝胶的硬度最高;随着Na Cl浓度的升高,所得凝胶的含水量、持水力和黄酮含量均降低,硬度略上升然后下降;-18℃冷冻24 h后,所得凝胶的持水力和硬度增加。总体而言,自产BC凝胶在不同加工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理化性能,具有产业化应用的可能性与前景。


卵泡中胆固醇脱除技术研究
《浙江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淘汰蛋鸡副产物的利用率及品质,采用β-环状糊精(β-CD)包合法脱除其中的胆固醇.结果表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的脱除工艺可以有效降低卵泡中的胆固醇含量,即将卵泡醇提物与15%的β-CD以1∶1的料液比混合,30℃搅拌40 min,卵泡中的胆固醇脱除率达到76. 81%,保留的磷脂成分占干基质量的22. 4%.


丁酸梭菌抑制脂多糖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损伤的效果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对健康大鼠生长性能及脂多糖(LPS)致急性应激大鼠肠道结构、肠道二糖酶活性及肠道炎症的影响。选取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重分为对照组、LPS组和LPS+丁酸梭菌组,每4只大鼠1笼,每组3笼。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LPS+丁酸梭菌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0.05%丁酸梭菌。试验第40天,LPS组、LPS+丁酸梭菌组大鼠称重后按照4 mg/kg BW的剂量腹腔注射LPS(LPS浓度为1.5 mg/m L,注射量在1.0 m L左右),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1 m L生理盐水,3 h后处死采样。结果表明:1)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显著增加了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绒隐比、空肠黏膜厚度以及空肠、回肠上皮淋巴细胞数(P<0.05)。与LPS组相比,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能显著降低十二指肠隐窝深度(P<0.05),显著提高空肠黏膜厚度及上皮淋巴细胞数(P<0.05)。3)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显著降低了十二指肠蔗糖酶和空肠麦芽糖酶活性(P<0.05)。与LPS组相比,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能抑制LPS对十二指肠蔗糖酶活性的降低,LPS+丁酸梭菌组十二指肠蔗糖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4)与对照组相比,注射LPS显著增加了空肠及回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与LPS组相比,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显著降低了空肠与回肠MPO活性及空肠IL-6、TNF-α含量(P<0.05),LPS+丁酸梭菌组回肠IL-6、TNF-α含量虽无显著降低(P>0.05),但较对照组也未见显著增加(P>0.05)。由此得出,丁酸梭菌对健康大鼠生长的无负面影响,给大鼠预防性饲喂丁酸梭菌可抑制LPS急性应激下LPS对肠道蔗糖酶活性的降低,缓解对肠道黏膜结构的破坏,提高肠道免疫功能,降低肠道炎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