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苏北地区覆膜栽培方式对露地辣椒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苏北地区露地辣椒栽培更好的地膜覆盖方式,以苏椒5号为研究对象,设置畦面地膜覆盖(T2)、畦面起垄连沟全地膜覆盖(T3)2种地膜覆盖方式,以不覆膜(T1)为对照(CK),研究地膜覆盖不同栽培方式对露地辣椒植株生长、产量、土壤氮素、盐分和pH的影响.结果表明,T3处理的辣椒初花期、结果期和采收期可至少提前5d,鲜椒单果质量和产量分别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18.95%和11.99%;在苗期、开花坐果期、成熟期3个时期,T3处理的辣椒株高分别显著高于T1处理34.28%、30.30%和16.66%,茎粗分别显著高于T1处理42.75%、26.79%和26.64%;在成熟期,T3处理的辣椒植株展开度可达78.9 cm×81.2 cm,地上部干物质量分别显著高于T1和T2处理24.35%和12.01%.在开花坐果期,T2和T3处理的土壤TN(全氮)含量分别显著低于T1处理5.77%、24.04%,土壤速效氮含量分别显著低于T1处理12.99%和12.27%;在苗期和成熟期,T3 处理的0~20 cm土层土壤水溶性盐含量分别显著低于T1 处理85.26%和17.35%.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水稻冠层SPAD值预测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CSCD
摘要:比较筛选水稻冠层SPAD值估测模型,为无人机多光谱遥感反演水稻SPAD值提供依据.利用无人机获取水稻拔节期、抽穗期、乳熟期的冠层多光谱影像,选取7种常用的植被指数,利用3种回归方法建立基于植被指数的水稻叶片SPAD值反演模型.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与水稻叶片SPAD值相关系数最高的植被指数不相同,拔节期最高的是GNDVI,抽穗期最高的是CIGreen,乳熟期最高的是CIRededge.抽穗期是水稻叶片SPAD值反演的最佳时期,模型具有较好的建模精度和估测效果,其中多元线性回归的建模精度较高,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估测效果最好.试验结果可为水稻长势的实时无损监测提供参考.


不同包装方式对冷鲜鸡肉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冷鲜鸡肉贮藏期间菌群组成的影响,本文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包装方式下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在4℃冷藏期间,MAP,VP和N2包装能显著降低微生物数量和挥发性盐基氮含量。高通量测序表明冷鲜鸡肉贮藏初期菌种丰富度高,贮藏后期优势菌属逐渐演变为假单胞菌属、环丝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希瓦氏菌属,说明它们能耐受较低的温度。与PP组相比,MAP组假单胞菌属和不动杆菌属的丰度分别降低14.8%和9.2%,而N2组不动杆菌属和希瓦氏菌属的丰度分别降低9.6%和7.4%。VP组不动杆菌属、环丝菌属丰度下降8%和5.6%。不同包装方式对冷鲜鸡肉中的菌群影响较大,三种包装均能抑制不动杆菌属的生长,气调包装对假单胞菌属抑制效果较好,而充氮包装和真空包装对希瓦氏菌属和环丝菌属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本研究也为未来冷鲜鸡肉所采用的包装方式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冷鲜鸡 气调包装 充氮包装 真空包装 微生物多样性


低需冷量桃新品种南桂桃1号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桂桃1号是以97-42-40为母本、Flordaglo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低需冷量桃新品种,需冷量约200 h。该品种果实扁圆形,果顶稍凹陷,平均单果质量233 g,最大单果质量454 g。果面茸毛中等,底色黄白色,3/4以上着红色。果肉白色,半离核,肉质为硬溶质,风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2.4%,可滴定酸含量为0.24%。在江苏省南京市(经度118°87′、纬度32°03′)7月上中旬果实成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经度109°45′、纬度24°18′)6月中旬成熟、靖西市(经度106°42′、纬度23°13′)5月底至6月初成熟。该品种生长势偏旺,花为蔷薇型,有花粉,自花结实,早果丰产;流胶病抗性中等,春季温度偏低年份有少量缩叶病发生。适宜江苏、广西以及类似气候条件区域种植。


稻田伴生浮萍碳、氮汇及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浮萍是一种常见于静水环境中的水体漂浮微观植物。以大气CO2浓度增高为主导致的温度上升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威胁着粮食安全。或因气候变暖及灌溉水体富营养化等,近年来我国稻田浮萍伴生有逐年加重趋势。本文综述了浮萍对稻田的影响,发现了一些重要信息:浮萍伴生降低稻田水体温度0.8—2.76℃及pH 0.10—0.45,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稻田NH3挥发18.2%—59.0%,提高氮利用率17.2%—78.0%,结果增加了稻田氮汇及稻谷产量(9.0%—34.6%);伴生浮萍生长繁殖快,其年产生物量可达8×10~3—13×10~3 kg·hm-2,碳汇几乎与当季水稻相当;水稻浮萍的互利共生总体大于竞争,二者伴生呈现了稻田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现象。但未来本领域仍需深入研究,包括浮萍伴生,特别是与环境因子互作(高温及高CO2浓度等)条件下,对稻田生态环境变化、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及机制和可能带给稻田的风险等,为未来基于水稻-浮萍等生物协作开发适应气候及环境变化、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稻作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制备生物腐植酸的条件优化及其结构特性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利用农业废弃物制备生物腐植酸的工艺条件,本研究筛选具有木质纤维素腐殖化功能菌株并复配高效微生物菌剂,研究发酵条件对生物腐植酸产量的影响,探究制备获得的生物腐植酸产物的结构特性。本研究以小麦秸秆为主要底物共筛选获得14株腐殖化功能菌株,其中哈茨木霉DLT21、绒毛木霉DLS32、裂褶菌JLD3和拟康氏木霉DLS12腐植酸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菌株,4株菌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并且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互补。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发酵获得的最佳生物腐植酸制备条件为:麸皮为碳源、豆粕为氮源、麸皮与豆粕质量比为1∶0.8、初始含水率为70%、接种量为10~7个·g-1(以干质量计),在此条件下发酵20 d,腐植酸产量达338 mg·g-1。与商品腐植酸相比,本研究制备获得的生物腐植酸具有更高的N、H元素含量以及更多的羟基、亚甲基和酰胺基官能团。


繁殖世代对脱毒大蒜鳞茎综合品质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了扩大大蒜脱毒苗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大蒜品种徐蒜917为试材,开展了繁殖世代数对脱毒大蒜鳞茎性状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脱毒能显著提高脱毒第2代(D2)至第7代(D7)单头蒜重和鳞茎横径,单头蒜重和鳞茎横径的指标值均是脱毒第2代(D2)最高,分别为77.87 g和64.87 mm;脱毒大蒜鳞茎的大蒜素、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D2代含量最高,其次是D3代,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CK;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是D2代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和CK.因此,脱毒有利于改善大蒜鳞茎的综合品质,以脱毒第2代最好,其次是脱毒第3代.


H2O2协同超声辅助提取绿豆可溶性膳食纤维及其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粮食与油脂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绿豆为原料,采用H2O2协同超声辅助提取绿豆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以SDF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绿豆SDF的提取条件,并研究绿豆SDF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200 W、超声时间40 min、H2O2体积分数2%、pH 11,在此条件下绿豆SDF得率为38.2%±0.1%,绿豆SDF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为4.653 mg/mL.
关键词: 绿豆 可溶性膳食纤维 超声辅助提取 α-葡萄糖苷酶


覆盖物对大棚芋头生长发育特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为明确大棚芋头生长发育特点,比较了如皋香堂芋在不同覆盖物下,大棚种植和露地种植芋头生长发育动态特征,分析了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以及土壤养分.结果表明,早期(6月前)大棚覆膜处理生长势要高于覆毯处理,但露地覆毯处理在 7 月之后生长势增加较快,明显高于覆膜处理.大棚芋头种植早期可通过覆地膜增温,促进芋苗早发,8 叶期(6 月后)通过覆毯可避免随着气温增高导致气温波动太大,尤其是升温太高,不利于植株生长.生产上需注意铁和钙元素的补充,尤其是要多补充氮肥,同时减少磷和钾肥的用量.研究结果对于大棚芋头种植技术提供技术支撑,也为芋头传统覆膜方式提供了覆盖物替代选择.


丛枝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复合接种对水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复合接种对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本研究以金粳 818 为试验材料,以接种灭活复合菌剂为对照,分析 2 种丛枝菌根真菌[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和摩西管柄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 3 种解磷细菌[芽孢杆菌属细菌(Bacillus sp.,R1-3)、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BM)、耐盐节杆菌(Arthrobacter pascens,AP)]单接种和两两组合接种对水稻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相比,加入解磷细菌后大部分处理的水稻菌根侵染率降低,其中FM+BM处理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下降至 7.54%,显著低于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处理.相较于对照和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或解磷细菌处理,复合接种处理在水稻生殖生长期末整体上提高了氮肥、钾肥利用率,其中FM+BM处理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 19.55 个百分点、20.47 个百分点.丛枝菌根真菌和解磷细菌复合接种有利于提高水稻生殖生长期末氮肥利用率和钾肥利用率,其中FM+BM为最优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