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人工模拟条件下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环境条件需求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关键词: 自然繁殖 环境需求 原位生境 模拟产卵 河床质 青海湖裸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伊犁河上游河谷水库浮游动物分布及水环境特征-以恰甫其海为例

干旱区地理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新疆伊犁河谷上游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基于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冗余分析(RDA)等方法,于2019年6月(丰水期)、9月(平水期)和12月(枯水期)对恰甫其海水库浮游动物及水环境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恰甫其海共检出浮游动物37种,其中原生动物17种,轮虫10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6种;优势种主要包括侠盗虫属(Strobilidium sp.)、匣壳虫属(Centropyxis sp.)、王氏似铃壳虫(Tintinnopsis wangi)、疣毛轮属(Synchaeta sp.)、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共5种;浮游动物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丰度分别为580.40 ind·L-1、152.68 ind·L-1、137.01 ind·L-1,生物量分别为0.550 mg·L-1、0.018 mg·L-1、0.007 mg·L-1,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丰水期.(2)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存在典型的时空分布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H′)和Margalef指数(D)在丰水期呈现由库尾向坝前增高的趋势,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以库中最高,H′和D均值分别为1.19和0.82.(3)RDA结果表明,水温(WT)、化学需氧量(CODMn)和营养盐浓度如总氮(TN)、总磷(TP)、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氨态氮(NH+4-N)、正磷酸盐(PO3-4-P)等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结果表明,恰甫其海水质处于贫-中营养状态,水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可以作为鱼类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

关键词: 浮游动物;分布特征;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冗余分析;恰甫其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iRNA干扰对鲤疱疹病毒Ⅱ型ORF57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通过在异育银鲫脊髓细胞系(Spinal cord tissue cell lines of 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CSC)中对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ORF57进行RNA干扰,以探究其对CyHV-2病毒复制的影响.首先,以FAM标记的异育银鲫β-actin的siRNA进行CSC细胞转染条件的优化,再将针对CyHV-2 ORF57基因设计的3条siRNA,转染CSC细胞,并进行病毒感染,评估siRNA对病毒复制和致细胞病变的影响.转染条件优化结果显示,在siRNA浓度为80 nmol/L,转染液维持24h后更换维持液,β-actin基因表达量最低且观察到的荧光点数量最多.而ORF57-siRNAs干扰结果显示,ORF57-siRNA-2组表现出了较强的抑制效果,在接毒48h时,ORF57-siRNA-2处理组的ORF57基因表达量降到相对于Mock组的33.55%(P<0.01),并且各ORF57-siRNA组都表现出了延缓CyHV-2致细胞病变的时间和强度,抑制时间可达120h.TCID50结果显示,不同组的ORF57-siRNAs均能降低病毒滴度,其中ORF57-siRNA-2将病毒原液TCID50108.487/mL下降至106.776/mL.研究结果表明,干扰ORF57的表达可大大降低CyHV-2的致细胞病变力和复制率,ORF57在CyHV-2复制与致细胞病变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CyHV-2基于siRNA技术的抗病毒治疗和弱毒株的改造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鲤疱疹病毒Ⅱ型 RNA干扰 ORF57 小干扰RNA 异育银鲫脊髓细胞系 TCID5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南海北部蓝圆鲹的营养生态位

生态学杂志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南海北部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2019年9-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采集的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蓝圆鲹的营养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以长肋日月贝作为营养级计算的基线,蓝圆鲹营养级范围2.77~4.19,平均值为3.81;δ15N值范围7.29‰~12.10‰,平均值为10.83‰;δ13C值范围-19.32‰~-16.10‰,平均值为-17.94‰;δ15N与δ13C值呈正相关;δ15N和δ13C值随体长增大而升高,在约100 mm体长附近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C/N值随体长增大而降低,至约100 mm体长达到最低值,后略有升高;不同水深样品的C/N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在对大体长样品(≥140 mm)分析发现,雌性蓝圆鲹的δ15N值显著高于雄性(P<0.05),但δ13C值和C/N值无显著差别(P>0.05).

关键词: 蓝圆鲹 稳定同位素分析 营养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的长江下游翘嘴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长江下游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群体遗传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和进化历史,为其育种及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方法]在长江下游水域(淀山湖、高邮湖、太湖、长荡湖及长江江苏段)设点捕获收集翘嘴鲌野生样本,基于线粒体COII基因序列分析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使用DNASPv5计算群体单倍型并进行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运用Arlequin 3.5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群体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及计算遗传距离和基因流(Nm).[结果]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197个个体的COII基因序列有效长度为425 bp,存在31个变异位点,变异率为7.29%;其碱基含量排序为T(29.61%)>C(28.03%)>A(24.19%)>G(18.17%),AT含量为53.8%,CG含量为46.2%.31个变异位点在197个个体中共定义出13种单倍型(hap1~hap13),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273~0.603,以长江群体和长荡湖群体的最高,太湖群体的最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1~0.017,以长荡湖群体的最高,淀山湖群体的最低.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15,即群体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群体间的Nm为2.443~54.325,以太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大(54.325),长荡湖群体与淀山湖群体间的Nm最小(2.443);AM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为10.47%,而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89.53%.在5个翘嘴鲌野生群体中,仅长江群体的Tajima's D和Fu'Fs均为负值且具有显著意义,故推测该群体曾发生过群体扩张现象.[结论]长江下游翘嘴鲌群体表现出低单倍型多样性和高核苷酸多样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差异不显著.因此,后续研究应增加野生翘嘴鲌群体的样品数量和调查水域,全面而系统地评估长江下游各水域翘嘴鲌的种质资源状况,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及人工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翘嘴鲌 COI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长江下游水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雌雄虾不同形态阈值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雄虾有四种不同形态:小雄虾(SM)、橙色螯(OC)、蓝色螯(BC)和老蓝色螯(OBC)雄虾;雌虾分为四种:性腺未发育(IF)、性腺成熟(MOF)、抱卵(BF)和已产幼体(SF)的雌虾.已有研究表明不同形态的雌雄虾的体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探讨是否可以对罗氏沼虾不同形态雌雄虾所占比例开展选择来间接提高产量,首次对上述性状的遗传参数及其与收获体重的遗传相关进行了评估.记录了罗氏沼虾核心育种群体两代共计40935尾个体的形态和体重信息,使用父母本育种分析模型和阈值统计模型估计不同形态二分类(0和1)阈值性状在世代间和世代内的遗传参数,并使用两性状模型估计其与体重性状的遗传相关.方差组分估计结果表明,雄、雌虾不同形态阈值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为0.08~0.12和0.04~0.22.雄虾形态OC、BC阈值性状与收获体重间为低度正相关(0.01~0.43).雌虾形态IF、BF、SF阈值性状和收获体重性状之间为中等程度相关(-0.61~0.53).在我国土塘养殖模式下,罗氏沼虾雌雄个体不同形态阈值性状存在可利用的加性遗传变异,具有较大的改良空间;选择OC形态雄虾并增加其在育种群体中比例,并不会降低其生长速度;选择IF形态雌虾并增加其在育种群体中的比例,可能会降低其生长速度.

关键词: 罗氏沼虾 螯色 不同形态 阈值性状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源对Klebsiella pneumoniae WA-1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变色圈法从孔雀石绿污染的养殖池塘中筛选到1株具有较强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能力的细菌,经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合VITEK 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该菌为Klebsiella pneumoniae,重命名为K.pneumoniae WA-1.采用分光光度法和硼氢化钾还原-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碳源对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发现菌株在盐培养基中表现出很强的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能力,添加葡萄糖、半乳糖、蔗糖等碳源时孔雀石绿(5~40?mg/L)的脱色率有所提高,均接近100%,但是孔雀石绿(5?mg/L)降解率显著降低.明确了孔雀石绿首先在细胞外由孔雀石绿还原酶还原成隐性孔雀石绿,然后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到细胞被进一步降解的脱色和降解过程,并揭示了不同碳源对菌株孔雀石绿脱色和降解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为K.pneumoniae WA-1的孔雀石绿降解机制研究提供重要思路,也为后期孔雀石绿降解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 Klebsiella pneumoniae;隐性孔雀石绿;孔雀石绿;脱色;降解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九州-帕劳海脊中段及两侧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俯冲起始:多道反射地震综合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九州-帕劳海脊及两侧的盆地是研究边缘海形成演化和板块俯冲起始机制的理想区域。利用最新采集的深反射地震数据并结合钻孔数据,研究了九州-帕劳海脊及其东西两侧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及地壳结构,探讨了西菲律宾海的起源及沿古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弧的俯冲起始机制。地震剖面和钻孔岩心揭示西菲律宾海盆发育上、下两套不同来源的沉积物盖层,其中下部地层厚度差别大,多为火山物质,来源于九州-帕劳海脊的岛弧火山作用,表现为向海脊方向的持续增厚,靠近海脊的山脚下发育火山碎屑岩裙;上部地层厚度较为稳定,为一套大洋的深水细粒沉积物。西菲律宾海盆和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地壳厚度约为6~8 km,接近全球平均洋壳厚度;西菲律宾海盆的莫霍面呈宽缓的褶皱状,与沉积物之下的洋壳基底基本同步起伏。西菲律宾海盆在中生代可能位于南半球澳大利亚的北缘,是在陆缘弧(包含部分大陆碎片)的基础上,因古近纪弧间伸展和海底扩张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西菲律宾海盆的地震剖面和钻井均揭示了始新世时期的构造挤压事件,沿古伊豆-博宁-马里亚纳弧的俯冲起始可能是印亚碰撞的远场效应引起的诱导俯冲,俯冲过程伴随着侧向传播和持续的挤压应力场,直到约30 Ma开始岛弧裂离。该研究对揭示东南亚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和板块俯冲起始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构造沉积特征 俯冲起始 反射地震剖面 九州-帕劳海脊 菲律宾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安庆段刀鲚的线虫感染现状及时间特征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长江刀鲚Coilia nasus感染线虫的现状,于2018年4—7月在长江安庆段进行72 d的调查,共采集1658尾样本.结果表明:刀鲚的线虫感染率为96.32%,平均感染强度为(10.69±9.67)条/尾,平均感染丰度为(10.16±9.67)条/尾;感染的刀鲚中,52.53%的个体感染线虫数量为1~9条,感染数量大于30条的个体较少,仅占3.93%;线虫寄生于刀鲚腹腔内壁及各脏器,胃、幽门盲囊和肠道内及表面均有寄生,性腺和肝脏表面有附着或嵌入组织内,各部位线虫寄生数量以肠道和幽门盲囊最多,占比分别为41.26%和31.15%;线虫抽样鉴定结果显示,刀鲚共感染线虫2属6种,其中异尖属线虫2种,宫脂属4种,优势种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s;不同规格刀鲚的感染强度有所差异,感染强度随刀鲚体长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280~300 mm体长组感染率最高,260~279 mm体长组平均感染强度和感染丰度最高;调查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刀鲚的线虫感染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6月上半月感染情况最严重.研究表明,刀鲚感染的线虫均为海水性寄生虫,感染情况较为严重,线虫的寄生对刀鲚肝脏等寄生部位产生了机械损伤,刀鲚感染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和洄游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 刀鲚 线虫 感染现状 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鼋骨骼系统及与中华鳖比较

水生生物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虫蚀法制备了鼋Pelochelys cantorii和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骨骼标本,对骨骼系统进行了观察、描述、绘图及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鼋的骨骼共169枚,由背甲和腹甲组成的外骨骼、中轴骨和附肢骨组成的内骨骼组成.通过比较鼋和中华鳖的骨骼结构,发现二者在头骨的吻突长度及第三颈椎结构方面有较大差别.鼋眼眶前部至吻突最前端的长度与头骨总长度比为0.082,而中华鳖为0.570,显示中华鳖吻突显著长于鼋.鼋与中华鳖的颈椎骨数目均为9枚,但中华鳖的第三至第九颈椎的横突要更明显,第七颈椎的椎体向上显著翘起,且第九颈椎腹面椎体前端为尖状.从整条颈椎上看,鼋脊椎长度与其背甲长度之比为0.66,中华鳖为1.07,表明中华鳖的颈椎更长;研究结果丰富了鳖科动物的骨骼学基础数据,也为鼋物种鉴定、龟鳖动物系统演化及生态适应性提供骨骼学理论依据.

关键词: 骨骼系统 虫蚀法 形态描述 系统演化 生态适应 中华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