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加3.0%左右;(2)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地表径流水量为4.3×103m3·hm-2;(3)麦秸还田减肥和麦秸还田处理比其处理明显降低农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N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常规处理、肥料运筹和旋耕,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P和K的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肥料运筹、常规处理和旋耕;(4)麦秸还田能够降低稻田地表径流NPK的流失率,但麦秸还田减肥处理由于流失量减小幅度远低于肥料施用量的减小幅度,其NPK流失率均表现为最高;(5)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使稻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和流失率均明显降低。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NPK流失量 NPK流失率


苘麻对甘蓝田烟粉虱诱集效果及药剂防治评价
《华东昆虫学报 》 2011
摘要:本文针对烟粉虱在不同寄主苘麻和甘蓝上的嗜好性,就室内趋性、田间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并设计苘麻不同种植方式和配套施药评价苘麻对烟粉虱的诱集防治效果.室内趋性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对烟粉虱具极显著的诱集作用,接虫60h后苘麻上的成虫数是甘蓝上的5.5倍,若虫数为4.7倍.在大田甘蓝生育期内,苘麻对烟粉虱成、若虫的诱集效果分别可达76.8%和60.1%.苘麻不同种植方式诱集烟粉虱的效果结果表明,点状分布种植格局上的烟粉虱成、若虫数量与条状和片状分布种植上烟粉虱数量相比差异显著.配套施药试验结果表明,苘麻喷施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高渗四氟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0.3%印楝素乳油,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5种药剂7天后对烟粉虱成、若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38%- 94.86%和68.91%~93.29%,以阿克泰和阿维菌素防治效果最好.


溶剂法结合超声波提取紫甘薯花青素的工艺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乙醇为介质结合超声波技术对紫甘薯花青素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提法、乙醇提取法、循环超声波水提法和循环超声波乙醇提取法的最适提取条件分别为60℃4 h、40℃8 h、60℃1 h、60℃2 h,提取率分别为438.0、624.1、113.0、682.6 mg/kg,以循环超声波乙醇提取法提取效果最好。对循环超声波乙醇提取法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方法最适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2次、料液比1 g∶5 mL,此时提取率为723.1 mg/kg。


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农田养分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健康,以粳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计农田施用水葫芦(将晒干水葫芦按4 500 kg hm-2农田施用)和不施用水葫芦处理(对照),施N量为120 kg hm-2(LN)、240 kg hm-2(NN),研究其对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移栽~分蘖中期、分蘖中期~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期~穗后20 d和穗后20 d~成熟期平均分别比对照8.6%、9.8%、12.2%、15.9%和3.1%,使得成熟期生物产量显著增加(+9.0%);2)与干物质生产量相似,水稻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同化率(NAR)对水葫芦处理的响应呈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但NAR在穗后20 d~成熟期有所下降;3)农田施用水葫芦对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叶片、茎鞘和稻穗占地上部干重的比例影响不大;4)增加施N量能够明显增加水稻的干物质生产量;水葫芦×N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干物质生产与分配无明显影响.5)农田施用水葫芦使水稻生育前、中期干物质生产量增幅较大,对生育后期影响相对较小.图5表3参15
关键词: 农田施用水葫芦 水稻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 叶面积系数 净同化率


NaOH处理对互花米草深度气化利用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考察了NaOH固相处理用于互花米草中温干式发酵以及一次发酵后沼渣二次发酵的预处理方式的可行性,从产气特性、物质转化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NaOH处理对互花米草中温干式发酵产气未表现出促进作用,干物质(TS)产气量为358.94 mL/g,仅为CK的92.42%,但甲烷平均含量提高了1.84%;互花米草一次发酵后的沼渣经5%的NaOH溶液固相处理48 h后用于进行中温湿式二次发酵实验,TS产气量为209.73 mL/g,甲烷平均含量为70.78%,厌氧生物转化率仅为23.29%;二次发酵的类型为丙酸型发酵,实验过程中未出现酸化现象;经二次发酵后,纤维素含量大幅降低,木质素被相对浓缩,半纤维素含量稍有增加,FTIR和XRD的结果与常规分析的结果一致.综合以上结果认为,互花米草一次发酵后的沼渣仍具有很大的产气潜力,NaOH可作为其深度气化利用的预处理方式.


温度对甜玉米果泥β-胡萝卜素和色泽变化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热处理条件下甜玉米果泥色泽的变化,考察了不同温度对甜玉米果泥β-胡萝卜素含量、色差的影响,并对甜玉米果泥β-胡萝卜素热损失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玉米果泥β-胡萝卜素热损失较大,其色品指数a*(Hunter a*)值随加热时间和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而色品指数b*(Hunter b*)值呈上升趋势,色品指数L*(Hunter L*)变化不明显;甜玉米果泥β-胡萝卜素损失符合动力学一级反应,其反应活化能Ea为50.103kJ/mol,反应常数k0为1.444×105,获得的甜玉米果泥β-胡萝卜素热损失预测模型方程与实际观测值拟合较好。


与抗TYLCV基因连锁的AFLP标记筛选及CAPS标记的转化
《江苏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快番茄黄化曲叶病抗病品种培育进程,阻止该病蔓延,以抗病亲本CLN2777A和感病亲本TMXA48-4-0及其F2分离群体为材料,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进行抗TYLC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基因连锁标记的筛选。通过对亲本及F2分离群体进行TYLCV接种,发现F2代抗感病分离比率接近3∶1,抗性受单个显性基因控制。用512对MseⅠ/PstⅠ引物组合对亲本及F2代抗感基因池进行AFLP分析,最终引物组合P15M28在亲本及抗感组间表现多态性,回收并克隆测序,片段大小为106 bp,重新设计引物,将其成功转化为CAPS(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标记,命名为P15M28,遗传距离为6.7 cM。P15M28标记可以应用于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黄花菜辐照杀菌技术规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江苏省地方标准《黄花菜辐照杀菌技术规范》基本技术参数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黄花菜辐照杀菌工艺参数确定的依据进行了详细论述。该标准规定:辐照前黄花菜水分含量应小于15%,黄花菜菌落总数应小于10 000 CFU/g,大肠菌群应小于1 000 MPN/kg,霉菌应小于1 000 CFU/g,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不得检出;辐照后菌落总数应小于500 CFU/g,大肠菌群应小于300 MPN/kg,霉菌应小于25 CFU/g,致病菌不得检出。黄花菜辐照杀菌防霉最低有效剂量为2.0 kGy,最高耐受剂量为6.0 kGy;保质期为12个月;辐照产品箱中最小吸收剂量应不小于最低有效剂量,最大吸收剂量应不大于产品的最高耐受剂量。


发酵莴苣茎叶功能活性研究
《核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测定ACE抑制活性、抗氧化活性及、总黄酮、总多酚的含量研究乳酸发酵对莴苣茎叶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发酵与否,莴苣叶各项指标均高于莴苣茎。发酵后莴苣叶的ACE抑制活性从61.5%显著升高至92.9%,莴苣茎从48.5%显著升高至68.3%(P<0.05)。但发酵使莴苣茎和叶的抗氧化活性显著下降,莴苣叶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从0.22mg/ml增加至2.13mg/ml,莴苣茎从16.5mg/ml增加至33.4mg/ml,且发酵后莴苣叶的抗氧化物质含量显著下降,而莴苣茎则变化不显著,说明总黄酮和总多酚不是莴苣中产生ACE抑制活性的主要物质。经本发酵工艺生产的莴苣茎叶发酵产品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关键词: 莴苣 发酵 ACE抑制活性 抗氧化活性 抗氧化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