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辣椒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
《江苏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辣椒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及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以卓椒52、骄阳6号和辣研12号3个辣椒品种为供试材料,在贵州省麻江县、云南省砚山县、湖南省长沙市、重庆市石柱县4个辣椒主产区进行栽培试验,并进行辣椒品质指标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明确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辣椒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与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对4个辣椒主产区的气候资源优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种植于4个种植点的3个辣椒品种品质指标存在较大的变异,其中辣椒二氢辣椒素含量、辣椒红素含量、辣椒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而还原糖含量、氨基酸含量、粗脂肪含量、粗纤维含量变异系数均在20%以内。种植于云南省砚山县的卓椒52品质综合评价最优,而供试的3个辣椒品种种植于贵州省麻江县的辣椒品质总体优于其他3个种植区。根据主成分载荷值筛选出的辣椒品质指标为辣椒素含量、二氢辣椒素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影响辣椒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为辣椒定植至采收期的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4个种植点的气象因子主成分得分分属4个象限,而7个气象因子的主成分载荷值分属3个象限,其中,与辣椒品质相关的关键气象因子平均相对湿度和总降水量位于第2象限,与贵州省麻江县的气象因子主成分得分一致。说明贵州省麻江县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提升辣椒的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辣椒优质栽培、品质评价及种植区划提供了依据。


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菌群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福建农业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贵州不同生境半夏内生和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物种组成、物种网络关系和功能菌群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为半夏菌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贵州野生半夏、规模化种植半夏和套种半夏的内生菌群、根际土壤菌群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土壤理化因子和酶活性,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人工种植和野生半夏土壤环境因子差异性明显,且栽培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有显著影响,人工种植样地的有机质含量高且土壤酸性强,野生样地酶活性偏高;半夏内生细菌优势菌属包括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等,半夏内生真菌优势菌属包括弯孢菌属(Campylospor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丝核菌属(Rhizoctonia)、镰刀菌属(Fusarium)、 Dactylonectria、炭角菌目(Xylariales)未分类属等,半夏根际优势菌属种类更丰富,各优势菌属在不同样本以不同丰度聚集且具有规律性,受生长环境和种植方式影响;细菌优势菌群中有10属、真菌优势菌群中有13属,与土壤理化性质或酶活性呈显著相关性,内生菌群对环境因子更为敏感,半夏内生菌群既互利又拮抗,根际土壤菌群网络关系相对稳定;半夏内生菌群优势菌属中除了未明确分类、未知菌属外,有益菌属丰度占比高。【结论】可通过人为调节土壤pH、施入菌肥等方式改良土壤微生态环境;半夏内生菌群包括根瘤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农研丝杆菌、木霉菌和绿僵菌等可开发利用,助力半夏栽培,促进半夏产业发展。


牛粪生物炭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化学试剂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粪生物炭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隙度和极性/非极性表面位点等特性,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有利于吸附/固定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固持堆肥养分并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有利微生物群落生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修复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牛粪生物炭的制备工艺以及改性方法决定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牛粪生物炭再废水处理、土壤修复及改善、有机堆肥中的应用.目前,牛粪生物炭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的修复研究已取得显著效果,牛粪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废水污染治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关键词: 牛粪生物炭 理化性质 改性 水处理 土壤修复 堆肥


青贮玉米品质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初步揭示玉米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等性状的遗传规律,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将183份自交系为材料种植于贵阳,测定玉米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NDF含量、ADF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利用Maize SNP 50芯片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分型,采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分别鉴定出31、61、11、36、20和42个与粗蛋白、淀粉、NDF、ADF、可溶性糖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P<0.001),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5.80%~11.40%、5.78%~11.38%、5.78%~7.85%、5.81%~10.37%、5.78%~7.35%和5.79%~11.33%。同时,发现SYN6712、PHM1190.3、SYN7541和PZE-104072386属于一因多效位点;其中,6号染色体上的SYN6712、PHM1190.3和SYN7541同时与淀粉、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关联,4号染色体上的PZE-104072386同时与ADF、可溶性糖显著关联,经过等位变异鉴定发现T/T基因型是SYN6712和PHM1190.3的优异等位变异,并挖掘到了Zm00001d037272、Zm00001d037386、Zm00001d037532和Zm00001d051166等候选基因。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品质性状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优异等位变异 候选基因


基于120K液相芯片对310份小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贵州小麦农家种与其他地方育成品种间基因组中被选择的区域,对来自中国黄淮麦区和西南麦区的310份小麦材料进行了120K液相芯片检测。结果表明,该群体可以分为中国北方、中国南方和贵州农家种3个相对独立的类群,其中四川的小麦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贵州农家种遗传多样性较低。其原因可能是四川小麦含有一定的阿勃血统和人工合成小麦的血缘,对小麦的增产增收具有突出作用,而贵州农家种在现代育种中使用频率很低。陕西的小麦品种在第一、第三和第五亚群中,可能是陕西当地的材料引进了其他地方的小麦种质资源,通过杂交或者回交产生了新的品种(系),血缘上更加丰富,遗传多样性更高。通过对贵州农家种/其他地方育成品种(系)之间选择性消除分析,利用π、Fst、XP-CLR等方法鉴定到与春化、株高、芒长、抗病、抗逆等相关的37个基因,包括了诸如TaVRN2-5A、TaDIR-A1、Rht12和ALI-1/B1/Tipped1/AWNS1等的重要位点。由此可见,中国部分育成小麦品种存在遗传多样性差异,建议通过开发新的育种策略,聚合优异等位基因,促进对地方农家种合理利用。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遗传多样性 液相芯片 群体结构 选择清除


BdCDF1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周期是植物开花调控中的主要途径之一,CDF1则是光周期调节植物开花的关键基因。为了研究二穗短柄草BdCDF1基因在不同光照下的表达模式和CDF1的亚细胞定位,本研究采用二穗短柄草为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BdCDF1在植物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光照条件下的表达情况;通过GFP融合蛋白表达法观察BdCDF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BdCDF1在不同光照长度下和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下表达情况不同,在长日照处理和短日照处理下,BdCDF1的表达高峰都出现在ZT24这个时间点上,表现出了一定的昼夜节律;在转入连续光照后,BdCDF1的表达高峰又都转移至ZT20这个时间点,且黑暗处理下BdCDF1的表达水平整体上要小于光照处理下的表达水平,这体现了BdCDF1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光周期的影响;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dCDF1蛋白位于细胞核中。本研究结果表明BdCDF1基因表达受到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的共同调控,暗示BdCDF1在二穗短柄草的光周期途径调控开花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BdCDF1基因的功能验证打下基础。


瑶山鸡及其杂交组合母鸡体尺与屠宰性能的因子及通径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分析瑶山鸡YS及其杂交组合GYR、GYYR母鸡的肉用性能。【方法】随机抽选3个群体300日龄母鸡各30只进行体尺及屠宰性能测定,并进行简单相关性分析及因子、通径分析。【结果】YS、GYR和GYYR这3个群体的屠宰率均高于85%、全净膛率均高于64%。GYYR胸宽、胸深、胸围和胫围大于YS,体斜长、龙骨长、胸宽、胸深、胸围、髋骨宽、胫长、全净膛重和胸肌重大于GYR(P<0.05);YS的体斜长、胸围、髋骨宽、全净膛重、腿肌重、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大于GYR,腿肌率高于GYYR(P<0.05)。胸围、体斜长、胸深等体尺性状均与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及胸肌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或P<0.01)。从体尺和屠宰性能指标中提取了5个因子,分别与质量、体长、胸部、胫部和髋骨密切相关,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161%。胸围对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的影响最大,直接效应分别为0.516、0.746、0.755、0.476、0.385。【结论】3个群体母鸡均肉用性能良好,GYYR、YS的体尺及屠宰性能整体优于GYR,胸围可作为评估屠宰性能的最佳指标。
关键词: 瑶山鸡 杂交组合 体尺性状 屠宰性能 因子分析 通径分析


瑶山鸡及其杂交配套组合公鸡肉用性能分析
《中国畜牧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促进瑶山鸡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本试验以瑶山鸡纯系YS、黄羽绿壳蛋鸡GY和麻羽绿壳蛋鸡GH为父本,隐性白羽鸡RW为母本,配套形成GY×(YS×RW)和GH×[YS×(YS×RW)]2 个杂交组合,获得GYR、GYYR杂交后代.随机抽选 180 日龄YS、GYR和GYYR公鸡各 30 只,测定体尺及屠宰性能,进行相关性、因子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GYYR的胸宽、髋骨宽大于YS,体斜长、龙骨长、髋骨宽大于GYR;GYR的胸宽、胸深大于YS,龙骨长低于YS(P<0.05).3 个群体屠宰率均超 84%,全净膛率均超73%.GYYR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优于YS和GYR(P<0.05).体斜长、龙骨长、胸宽、胸深、髋骨宽、胫长、胫围均与屠宰性能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P<0.05 或P<0.01).从体尺和屠宰性能指标中提取出质量因子、体长因子、胸部因子,贡献率分别为 36.759%、29.915%、16.205%.髋骨宽对宰前活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的影响最大,直接效应依次为 0.364、0.365、0.365、0.350,胫长对胸肌重、腿肌重的影响最大,直接效应分别为 0.308、0.392.因此,GYYR的肉用性能优于YS和GYR;髋骨宽和胫长可作为屠宰性能的选择和评估指标.
关键词: 瑶山鸡 杂交组合 体尺性状 屠宰性能 因子分析 通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