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蘑菇:四季皆宜的真菌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类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包括向全球80多亿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日益频繁的像新冠感染(COVID-19)这样的的病毒大流行,以及全球变暖和污染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地球环境恶化.而应用蘑菇生物学可部分解决这些挑战.蘑菇生物学是真菌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蘑菇真菌,由三个分支组成:蘑菇科学,描述与蘑菇栽培相关的活动;蘑菇生物技术,侧重于使用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增进健康和福祉,预防和治疗疾病;蘑菇生物修复,涉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特性.蘑菇既可以在大型工业规模的生产设施中培养,也可以在资本密集型操作不合适的情况下培养.在后一种情况下,作为"家庭手工业"的蘑菇生产可以丰富当地人口的饮食,特别是在蛋白质缺乏的地区,解决可耕地短缺的问题,特别是为妇女提供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可作为经济作物为农民创造额外收入.蘑菇栽培过程中的持续技术改进和创新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并在商业规模上扩大人工/半人工栽培的物种数量.蘑菇和蘑菇衍生产品(蘑菇营养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包括抗肿瘤、抗癌、抗氧化、保肝、抗糖尿病、抗微生物、降低胆固醇、保护基因,以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最广泛的蘑菇药理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特别是β-葡聚糖)、多糖-蛋白复合物、三萜、凝集素和真菌免疫调节蛋白.蘑菇在农业也可用于天然生物控制剂、食品产业中的调味化合物和化妆品中的特性成分(药妆).蘑菇转化栽培基质中木质素成分的生化系统也可用于降解污染我们环境的各种顽固的合成化合物(如合成染料、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杀虫剂和弹药).在自然和人为管理的生态系统中,菌根菌对恢复和增强森林健康和多样性起着核心作用.菌根的共生通常在最极端的条件下达到最大,如在贫瘠的土壤、干旱或金属污染环境中.据报道,树木根部菌根真菌可保护树根免受几种根部病原真菌带来的有害影响.除了生态重要性外,黑块菌(黑松露)和松茸等菌根物种因其烹饪特性而备受重视.

关键词: 蘑菇科学 蘑菇生物技术 蘑菇生物修复 菌根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棘突蛋白氨基端嵌入标签(记)蛋白的重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拯救和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严重影响养猪业健康发展的动物传染病,其致病原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PEDV结构蛋白之一——棘突蛋白(spike protein,S protein)负责病毒的侵染、入胞等过程,该蛋白结构和功能研究是PED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S蛋白分为两个功能域,N端的S1亚单位和C端的S2亚单位,以往研究表明PEDV DR13att毒株S1N (19-233 aa)结构域缺失,不影响DR13att毒株的存活和增殖。【目的】基于靶向RNA重组技术,在PEDV (DR13att) S1N结构域分别引入HA标签基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EX2)基因,构建重组PEDV,考察S1N结构域能否被标签(记)蛋白或多肽替换。【方法】利用靶向RNA重组技术的PEDV反向遗传学操作平台,将转移载体p-PEDV-DR13att的S1N结构域(1-234 aa)分别替换成HA基因、APEX2基因,进行重组转移载体的构建,再分别将线性化的载体体外转录的RNA转染至m PEDV感染的LR7细胞,然后在Vero细胞上拯救重组PEDV。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RT-PCR检测、测序、间接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Western blotting检测对重组病毒进行验证,最后测定重组病毒滴度并绘制重组病毒生长曲线,探究重组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特性。【结果】构建的重组病毒经过拯救和传代,发现引入HA标签蛋白的重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 PEDV-DR13-S1N-HA (r PEDV-DSH)在P1代出现细胞病变,引入APEX2蛋白的重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r PEDV-DR13-S1N-APEX2 (r PEDV-DSA)盲传至P4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对P4代的r PEDV-DSH、r PEDV-DSA进行RT-PCR检测、测序、间接免疫荧光分析、蛋白质印迹法验证,证实引入HA标签的重组病毒r PEDV-DSH拯救成功,而携带APEX2的重组病毒未能拯救成功。重组病毒r PEDV-DSH生长曲线表明rPEDV-DSH与亲本毒株DR13att有相似的生长趋势,但病毒增殖水平显著低于亲本毒株。【结论】HA标签替换S1N (1-234 aa)结构域的重组PEDV rPEDV-DSH成功拯救,为进一步研究S蛋白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建立了基础。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HA标签 靶向RNA重组技术 S1N结构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含糖量不同的两个材料果实转录组初步分析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含糖量(8%)和普通含糖量(4.5%)番茄为研究材料,选取绿熟期、转色期、粉红期和红熟期的果实样品,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两种材料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表明,普通番茄与高糖番茄4个时期共有的差异基因有288个,其中下调的有174个,上调的有114个,转色期特有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GO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转色期,且富集的GO功能类也最多。KEGG分析表明,转色期富集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最多,主要集中在糖、酸代谢等通路。对糖、酸代谢过程关键酶的相关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30个关键差异表达基因。

关键词: 番茄 含糖量 成熟期 转录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申K6’性状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秸秆配方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申K6'农艺性状和商品性状的影响,配制培养料A(54%麦秸秆、41.5%鸡粪、4.5%石膏)和B(52%麦秸秆、22%鸡粪、20%稻秸秆、6%石膏),分别测定一次、二次和三次发酵料的pH、含水量、氮含量、灰分含量、碳氮比、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以及子实体的单菇重、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直径、菌柄长度、产量、表面亮度、褐变指数、总颜色变化和硬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同一发酵阶段,培养料B的含水量和灰分含量均低于A,且B的一次发酵料和三次发酵料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同一发酵阶段,培养料B的纤维素含量高于A,其中B的三次发酵料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培养料B的一次发酵料半纤维素含量与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子实体菌盖直径、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值和表面亮度均高于A,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菌柄长度和总颜色变化均低于A,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培养料B栽培的子实体总产量为33.62 kg·m-2,高于A的28.10 kg·m-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利用稻、麦秸秆栽培的双孢蘑菇子实体形态、色泽和抗褐变能力均优于仅用麦秸秆栽培的子实体.

关键词: 双孢蘑菇 三次发酵料 稻秸秆 麦秸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多种新型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其中,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凭借其简单、快捷、检出限低、特异性强等特点,被应用于检测转基因作物蛋白、抗生素、违规添加剂、生物毒素等多个领域。本文对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发光体系、构建模式及其近几年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 食品安全 检测 纳米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新品种‘申K6’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孢蘑菇‘申K6’品种是通过对美国A15品种进行系统选育获得的国内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适于培养料三次发酵双孢蘑菇栽培的新品种。菌落形态为贴生型,子实体单生,直径3.5~5.0 cm,高度2.5~2.7 cm,组织致密,不易开伞,菌盖厚实,呈椭圆形,洁白、光滑。菌丝在10~35℃下均能生长,最适24~28℃;出菇温度12~22℃,最适16~18℃,抗逆性强(抗高温)。从进料到采收18~20 d。平均产量28~31 kg·m~(-2)(未加添加剂),适合鲜销。适用于双孢蘑菇培养料三次发酵和工厂化栽培模式。

关键词: 双孢蘑菇 品种 系统选育 三次发酵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节水抗旱稻杂交组合旱优73全程制种机械化技术

杂交水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节水抗旱稻是指既具有水稻高产优质特性,又具有旱稻节水抗旱特性的一种新的栽培稻类型。旱优73是节水抗旱稻的代表性品种,具有节水抗旱、轻简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根据该杂交组合近年来的大规模制种生产实践,总结了其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

关键词: 节水抗旱稻 旱优73 全程机械化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海高原栽培羊肚菌营养和氨基酸特征分析及综合评价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高原地区栽培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营养品质,以海拔3 570 m栽培的3个六妹羊肚菌(M. sextelata)品种(M6、HB-8和HB-5)子实体(高原栽培羊肚菌)为主,对比同地域野生样品及湖北栽培的相同品种样品(平原栽培羊肚菌),分析粗蛋白、粗脂肪、粗多糖、灰分、粗纤维、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当品种相同时,与平原栽培羊肚菌相比,高原栽培羊肚菌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灰分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含量显著降低(除M6外);K和Fe含量均显著降低;维生素B6、维生素B2、维生素B9、维生素D、维生素E含量显著降低,维生素B1含量显著升高;总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及总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上升。高原栽培羊肚菌的必需氨基酸指数(IAAI)明显高于平原栽培羊肚菌,更接近于FAO/WHO标准蛋白,且其生物价(BV)更高。关联性分析表明,羊肚菌中维生素B6、维生素B9(叶酸)、维生素D和维生素E含量与总必需氨基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维生素B6与粗多糖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热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栽培羊肚菌蛋白营养价值突出,而平原栽培羊肚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原栽培羊肚菌样品评分结果明显均优于相同品种的平原栽培样品。

关键词: 羊肚菌 高原 营养评价 氨基酸评价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种食用菌提取物对不同类型肝细胞损伤保护作用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瓦尼桑黄(Sanghuangporous vaninii)、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赤芝(Ganoderma lucidum)、香菇(Lentinula edodes)、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brown cultivar)]、白玉菇[H.marmoreus(white cultivar)]的子实体和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菌丝体水提物及醇提物对乙醇、H2O2和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醇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 μg·mL-1的灰树花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 μg·mL-1的蟹味菇、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白玉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H2O2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H2O2组,质量浓度为25、50、100 μg·mL-1的瓦尼桑黄和樟芝醇提物和质量浓度为25、100、400 μg·mL-1的刺芹侧耳、灰树花、香菇水提物均可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相较于乙酰氨基酚组,仅质量浓度为50、100 μg·mL-1的瓦尼桑黄醇提物极显著提高肝细胞存活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黄酮含量与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多糖含量与H2O2诱导的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八种食药用菌提取物在三种肝损伤中均表现出一定的保肝功效,其保肝活性的发挥与其多酚、黄酮含量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具有保肝功效的食用菌资源及保肝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 肝损伤 酒精 氧化应激 对乙酰氨基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硒大麦苗培育方法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富硒大麦苗的最佳培育条件,以大麦‘H30’和青稞‘XL22’两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将大麦苗置于最适生长环境中(恒温22℃、连续光照12 h∕d)培养,以麦苗地上部总硒含量、株高及鲜重等生理指标为依据,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其最佳的施肥方式、硒肥配施量、硒肥种类以及大麦品种。结果表明:对大麦‘H30’幼苗叶面喷施10.0 mg∕kg纳米级单质硒,每7 d施肥一次,21 d后株高为51.2 cm,鲜重3.4 g,总硒含量可达8.598 mg∕kg。与对照组相比,该组合总硒含量、地上部株高、鲜重均有提升,且大麦幼苗植株体内硒含量超过富硒食品国标要求(0.15 mg∕kg),是最佳施肥组合。研究可为进一步生产新型富硒大麦若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麦苗 纳米 单质硒 配施方式 富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