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种子人工老化与自然老化的分析比较
《分子植物育种 》 2013 CSCD
摘要: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是目前研究水稻种子耐储藏性常用的两种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人工老化和自然老化对4个不同水稻品种"(航1号"",航2号",福恢653和云恢290)的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进行人工老化后4个水稻品种种子的发芽率都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不同品种降低的幅度不一样,其中"航1号"和"航2号"降幅最大,人工老化30 d后发芽率降至约8.7%;而福恢653和云恢290降幅相对较小,人工老化30 d后发芽率分别约为24.0%和25.3%。进行自然老化后,"航1号"和"航2号"的发芽率随着自然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是福恢653和云恢290自然老化12个月后的发芽率与自然老化6个月后的发芽率相比反而提高。另外,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人工老化相同时间后不同品种间发芽率差异都显著,但是自然老化6个月后不同品种间的发芽率差异并不显著。因此,人工老化与自然老化的效果并不完全一致,在这两种老化过程中,水稻种子各发生怎样的生理变化且有何差异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植物乳杆菌R23 MLE酶学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苹果酸-乳酸酶(MLE)酶制剂的生产和酶的固定化应用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植物乳杆菌R23为材料,研究其MLE的适宜反应温度、pH值以及影响因子对酶活力的影响,建立MLE的酶促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及结论:植物乳杆菌R23 MLE的适宜酶促反应温度24~27℃,pH 6.0。L-乳酸和SO2对MLE酶促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NAD+和Mn2+对MLE的酶促反应有促进作用,NAD+和Mn2+适宜的添加量分别为1.0 mmol/L和100.0μmol/L。植物乳杆菌R23 MLE酶促反应的米氏方程:1/v=0.0087×1/[s]+0.0023(R2=0.9936),米氏常数Km=3.78×10-3mol/L。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R23 苹果酸乳酸酶 酶学特性 酶反应动力学


茶树新品系新选801和新选807的白茶适制性鉴定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选用茶树杂交种新选801和新选807制得白茶茶样27个,从萎凋变化规律、审评得分和生化指标3个方面对其进行白茶适制性鉴定。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茶一样,会随萎凋时间延长,水浸出物、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呈下降趋势变化,而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上升趋势变化。对品种间在审评得分及氨基酸、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方面的差异作可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个新品系与对照种福鼎大毫茶在感官审评得分、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方面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新选801、新选807适合付制白茶。


红果肉与白果肉杨梅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的差异蛋白研究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果肉杨梅‘大叶梅’和白果肉杨梅‘水晶’为研究材料,运用2-DE和MALDI-TOF-TOF质谱技术,比较分析两个品种成熟期果肉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相关蛋白的差异表达,共获得41个2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33个差异蛋白得到质谱鉴定。与白果肉的‘水晶’相比,有3个蛋白质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特异表达,29个蛋白质上调表达,1个下调表达。将这些差异蛋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大部分涉及花青苷代谢(12%)、糖和能量代谢(30%)、蛋白质代谢(18%)、防御应答(15%)等生理过程。发现花青素合酶(ANS)、苯基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酶11(CHS11)、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类黄酮3–O–葡糖基转移酶(UFGT)是花青苷合成密切相关的关键酶,这些酶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明显上调表达;同时,还发现9个糖代谢相关蛋白在红果肉的‘大叶梅’中也显著上调表达。花青苷和糖代谢途径关键蛋白对杨梅果肉花青苷合成和颜色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鸭盲肠杯叶吸虫新种的遗传学初步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比较鸭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遗传学差异。通过提取吸虫的基因组DNA,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多态性和遗传距离。RAPD结果显示:盲肠杯叶吸虫新种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4411、0.4274、0.5700,遗传差异明显。从遗传学角度表明盲肠杯叶吸虫新种是一种不同于东方杯叶吸虫、普鲁士杯叶吸虫和角杯尾吸虫的一种新的寄生虫。


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饲料营养水平对棘胸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孵化后10日龄的蝌蚪采用4种含不同蛋白质成份的饲料喂养,测定蝌蚪生长过程中体长、体重及变态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动物源蛋白含量高的B配方最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70日龄时体长和体重分别为70.65 mm和3.10 g,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P<0.05);在变态发育方面,使用B配方85日龄时蝌蚪变态率达95.50%;动物源蛋白与植物源蛋白含量相当的A配方次之,90日龄时变态率达90.00%;饲喂以植物源蛋白为主的C和D配方,蝌蚪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日龄100天时仍未出现变态。棘胸蛙蝌蚪期饲喂动物源蛋白含量较高的饲料有利于其生长与变态发育。


抗感稻曲病水稻品种的生殖期性状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稻曲病的发生与水稻品种生殖期性状的关系,选用6个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农香21’、‘福丰优2号’、‘泸优313’、‘福两优366’、‘花2号3301’和‘浦江6号’为试验材料,在温室内分别测定了供试水稻品种生殖期的一些性状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感性与水稻叶耳间距、孕穗期、抽穗期和防御酶(POD和SOD)活性无必然的联系,但与每穗谷粒数和穗型有一定关系。其中,抗病品种‘泸优313’的每穗谷粒数最少,为113.00粒,感病品种‘花2号3301’的每穗谷粒数最多,为242.67粒,此外,抗病品种的穗型较为松散,而感病品种的穗型较为密集。由此推测,水稻每穗谷粒数及其穗型有可能作为筛选抗病品种的指标之一。


多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品中4种氯丙醇含量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多同位素内标法,结合七氟丁酰基咪唑(HFBI)衍生化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食品中4种氯丙醇含量的检测方法。对比了不同来源HFBI衍生试剂的作用性能,对定量内标物和校正标准的选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仅用2种同位素内标(3-氯-1,2-丙二醇-d5(或2-氯-1,3-丙二醇-d5)和1,3-二氯-2-丙醇-d5)校正,同样可达到准确测定食品中4种氯丙醇含量的要求;若采用3-氯-1,2-丙二醇(3-MCPD)为标准物定量测定2-氯-1,3-丙二醇(2-MCPD)时,所得2-MCPD结果偏低,仅为以2-MCPD为标准物定量结果(真实值)的52.1%~77.8%。在最佳条件下进行了方法学指标的系统验证。4种氯丙醇的最低检出限为2.5~10μg/kg;在100~2000ng范围内,氯丙醇与内标物峰面积的比值和质量呈线性关系(R2>0.9990)。以酱油和方便面调料粉为基质,进行100、200、400μg/kg三个水平的加标回收实验,4种氯丙醇的回收率均值为90.1%~10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37%~10.4%(n=6),均满足痕量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食品 氯丙醇 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 同位素稀释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