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金线莲耐热性综合评价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35℃高温驯化处理3 d和4 d的金线莲资源“梅花山”为试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了高温驯化处理后对金线莲植株性状、生理生化指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以期了解金线莲资源“梅花山”对温度的热敏感性,为金线莲耐热新品系或新品种筛选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高温驯化后金线莲植株出芽率降低、植株变矮、植株变粗、干物质含量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相对电导率下降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升高;还原糖、黄酮和总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多糖和植株总酚含量提高,微量元素含量增加或降低。将出芽率、株高、茎粗、单株、干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质、还原糖、多糖、黄酮、总酚、总游离氨基酸、Cu、Zn、Ca、Mg、Fe、Mn、K等20个指标进行PCA分析,共提取了2个主要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100.00%。综上所述,35℃高温驯化处理4 d金线莲的耐热性表现最优,其次为处理3 d;高温驯化是一种提高金线莲耐热性的有效措施。


福建省猪源葡萄球菌多重耐药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多重耐药基因cfr、optrA和poxtA在福建省猪源葡萄球菌中的分子流行特征,为耐药葡萄球菌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PCR扩增16SrRNA对2020-2022年分离自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三明市、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不同猪场的107株菌(样品为鼻拭子、唾液、粪便和肺脏)进行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cfr、optrA和poxtA多重耐药基因检测;采用MEGA软件对cfr和optrA阳性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琼脂稀释法或微量肉汤稀释法对cfr和optrA基因阳性菌株进行3种抗菌药物(酰胺醇类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和氯霉素,恶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利奈唑胺)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结果]经鉴定107株菌均为葡萄球菌,分属18个种,其中以科氏葡萄球菌占比最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07株葡萄球菌主要来自猪鼻拭子样品(占67.3%),并且在福州市猪场的样品中分离率最高(36.4%).PCR筛查结果显示,在107株葡萄球菌中未检出poxtA基因阳性菌株;检测出14株cfr阳性菌和6株optrA阳性菌,检出率分别为13.1%和5.6%,其中葡萄球菌FJNP2209-1和FJCT2212-1同时携带cfr及optr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14株cfr阳性葡萄球菌处于同一个分支内,其中菌株FJFQ2211与所研究的其他菌株亲缘关系稍远;6株optrA基因阳性葡萄球菌属于2个分支.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携带多重耐药基因cfr或optrA的18株葡萄球菌对氯霉素和氟苯尼考100%耐药,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83.33%.[结论]福建省不同猪场来源的葡萄球菌中多重耐药基因cfr和optrA阳性率较高,但poxtA基因未检出.福建省猪源葡萄球菌对氟苯尼考、氯霉素、利奈唑胺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应加强抗菌药物在养猪场中的规范使用.


山东某规模化鸡场鸡毒支原体的分离鉴定、基因分型、耐药性和致病性分析
《微生物学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cepticum, MG)主要引起家禽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同地区MG菌株的耐药性和致病性差异大,给临床防控增加了难度。【目的】明确山东省烟台市某规模化鸡场MG分离株的基因分型、耐药情况及致病力,为该地区MG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MG阳性鸡群上腭裂拭子分离、纯化获得MG分离株,利用atpG、plsC、mraW、ugpA、DUF3196、lgT和dppC共7个管家基因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测定分离株对金霉素、大观霉素、林可霉素、泰乐菌素、泰万菌素、泰妙菌素、沃尼妙林和多西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并对相关耐药基因23S rRNA基因V结构域、L4及L22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分析。通过点眼攻毒和气管攻毒两种方式感染28日龄SPF鸡,评价感染10、20和30 d后气囊炎的发病率、气管组织MG载量和病理损伤。【结果】分离纯化获得9株MG,并首次发现菌株YTX2、YTX5.6、YTX11、YTX12、YTX13、YTX14和YTX15的管家基因plsC和mraW为新的等位基因,ID号分别为33和31,这7株MG分离株属于ST97型,而菌株YTX9和YTX10属于ST16型。所有MG分离株对沃尼妙林和泰妙菌素敏感(MIC≤0.25μg/mL),对泰万菌素和多西环素次之(MIC≤4μg/mL),对金霉素和林可霉素有一定程度耐药(MIC≥16μg/mL);属于ST97的7个MG分离株对泰乐菌素存在中等程度耐药(MIC:4-8μg/mL);选取菌株YTX5.6、YTX2和YTX10对耐药性相关的23S rRNA基因V结构域、L4和L22蛋白基因测序分析,菌株YTX5.6和YTX2在23S rRNA基因V结构域发生A2069G突变;菌株YTX5.6和YTX2的L4蛋白基因出现G568T突变,在L22蛋白基因上出现T102C、T129C、T252C、C336T和G404A突变;对泰万菌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沃尼妙林和多西环素敏感的YTX10株与对照菌株MG Rlow株序列一致,未发生突变。在感染后10、20和30 d,菌株YTX5.6气管攻毒组气囊炎发病率分别为80%、60%和80%;菌株YTX10气管攻毒组仅在感染后20 d和30 d出现气囊炎,发病率分别为40%和20%,其余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气囊炎。气管攻毒组的鸡在整个感染过程中气管黏膜增厚情况均比点眼攻毒组严重(P<0.05),菌株YTX5.6气管攻毒组在感染后第20天气管黏膜增厚最严重,平均厚度为300.6μm。菌株YTX5.6和YTX10气管攻毒方式在感染10、20和30 d后,气管中的MG载量均比菌株YTX5.6和YTX10点眼攻毒方式高。【结论】本研究从山东省烟台市某规模化鸡群共分离出9株MG菌株,分别属于ST97和ST16基因型,分离株对目前常用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动物感染试验表明不同基因型菌株存在不同致病力。
关键词: 鸡毒支原体 耐药性 多位点序列分型 MIC测定 致病性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福红'李冷藏期间初生代谢物动态变化规律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福红'李冷藏过程中初生代谢物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分析3个冷藏阶段果肉初生代谢谱.将'福红'李置于4 ℃贮藏,分别于0、30 d和60 d采集果肉样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从'福红'李果肉中共检测出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及其衍生物、脂质和核苷酸等573种代谢物.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0dvs0d存在95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30 d存在99种差异代谢物,60 d vs 0 d存在173种差异代谢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福红'李冷藏期间亚油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丙酸代谢、硫代谢、嘌呤代谢、核苷酸代谢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差异显著.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冷藏期间'福红'李果肉初生代谢物变化规律,可为'福红'李果实品质评价与采后贮藏研究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关键词: ’福红’李 冷藏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 初生代谢物


香蕉挥发性风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蕉是生产、贸易以及消费量均位居全球前列的水果。挥发性风味作为评价香蕉果实品质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香蕉加工产品的质量。优化香蕉鲜果和加工产品的挥发性风味品质,不仅可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是推动香蕉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目前,香蕉的挥发性风味品质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且其检测过于依赖感官评价,不利于香蕉挥发性风味品质的精准调控。本文综述了香蕉果实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影响因素,重点介绍了品种、栽培条件、采后贮藏保鲜和催熟技术以及加工利用环节对香蕉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同时围绕香蕉挥发性风味品质优化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可为香蕉鲜果和加工产品的风味调控提供参考。


应用核酸分析仪鉴定茄子杂交种真实性及纯度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核酸分析仪可用于检测茄子品种的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的谱带迁移的多样性遗传标记。为验证核酸分析仪在茄子分子标记分析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从实验室高通量测序获得的生物学数据和大量研究公布的茄子SSR序列信息中,筛选出100对SSR引物序列,利用核酸分析仪对茄子杂交种‘闽茄6号’及其亲本进行检测。从合成的100对引物中,获得10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不同引物的核酸多态性检测图在峰的数量和荧光强度上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核酸分析仪可用于图谱扩增,且扩增出的核酸多态性检测图与基因型一一对应。其中有1对引物ESSR67可在杂交种‘闽茄6号’DNA上同时获得父母本的特征峰,表现为双亲互补型。利用引物ESSR67通过比对茄子杂交种‘闽茄6号’和育种亲本的DNA样本的多态性峰型,可鉴定‘闽茄6号’茄子杂交种种子的真实性及纯度,并通过田间植物生物学性状观察相互验证。核酸分析仪因其超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样品需求量少、安全、操作简单等优点,可用于‘闽茄6号’杂交种纯度的鉴定研究,将是杂交茄子种子真实性和纯度快速鉴定的有效手段。


纤维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生理生化、胃肠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纤维种类和添加水平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鸡粪中氮代谢和粪纤维含量、血清生化指标、胃肠结构和盲肠微生物的影响,为肉鸡日粮中纤维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用体重为(47.07±0.26)g的1日龄圣泽“901”白羽肉鸡公雏360羽,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羽。各组饲粮情况分别为基础饲粮+1.5 kg·t-1纤维样品1(T1组)、基础饲粮+2.5 kg·t-1纤维样品1(T2组)、基础饲粮+150 g·t-1纤维样品2(T3组)、基础饲粮+2 kg·t-1纤维样品3(T4组)、基础饲粮+3 kg·t-1纤维样品3(T5组)和基础饲粮(T6组)。试验分1~21 d和22~42 d两阶段,共42 d。结果表明:与T6组相比,1)T2组22~42 d平均日采食量和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提高了5.04%和3.07%(P<0.05),T3组22~42 d和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提高了4.16%和3.68%(P<0.05),T5组21 d和42 d平均体重、1~21 d和1~42 d平均日增重以及22~42 d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显著提高6.26%和4.93%、6.70%和5.02%以及4.87%(P<0.05);2)T1组21 d氮的摄入量和氮存留量、T4组21 d氮存留率、T5组21 d氮存留率和42 d氮存留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1.24%和16.77%、6.18%、7.65%和9.95%(P<0.05),T5组21 d粪氮含量显著降低了6.87%(P<0.05);3)T1组42 d尿素氮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显著提高333.33%和57.14%(P<0.05),T2组21 d和42 d尿素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375.00%和466.67%,21 d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17.69%(P<0.05),T3组21 d和42 d尿素氮分别显著提高350.00%和233.33%,21 d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15.58%,42 d总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分别显著降低15.34%和20.00%,谷丙转氨酶显著提高了102.70%(P<0.05),T4组42 d葡萄糖含量显著提高35.36%(P<0.05),T5组21 d白蛋白、甘油三酯和丙二醛分别显著降低10.79%、25.45%和33.60%,42 d高密度脂蛋白和谷丙转氨酶分别显著提高25.32%和62.16%(P<0.05);4)T1组42 d回肠长度、T2组空肠重量和回肠长度、T3组空肠和回肠长度以及T5组回肠长度分别显著提高了5.04%、13.71%和19.26%、19.38%和21.84%以及23.18%(P<0.05);5)T3组42 d回肠绒毛高度显著降低29.20%(P<0.05),T5组42 d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分别显著提高116.67%和73.33%,十二指肠绒隐比显著降低48.02%(P<0.05);6)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各组间盲肠微生物种群结构有明显差异,21 d肠道微生物OTU种类和数量增加,其中以Bacteroides和Allstilpes中的Bacteroides fragilis A和Alistipes finegoldii丰富度最高,为优势属种,21 d Bacteroides和Bacteroides fragilis A丰富度最高,42 d Allstilpes和Alistipes finegoldii丰富度最高;KEGG通路功能预测分析其主要在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中发挥功能作用,其次是转运和复制与修复。由此可见,基础饲粮添加纤维可促进肉鸡的肠道发育、改善和稳定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从而提高日增重和采食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3 kg·t-1木之纤产品效果最佳。
关键词: 白羽肉鸡 膳食纤维 生长性能 肠道结构 肠道微生物


福建连江产区海带养殖中后期重金属含量分析及评价
《核农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福建连江产区海带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和生物富集特征,本研究测定、分析了福建连江产区养殖中后期海带及其生长海水中的5种重金属元素(Cd、Cr、Pb、Hg和As)含量,分别利用污染指数法和生物富集系数评价海带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富集能力,并探讨海带/海水中各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的海带及其养殖海水中均检出了Cd、Cr、Pb、Hg和As等5种重金属元素,均含有较高的As含量。海带体内重金属含量随生长时间段的变化而波动,其中成熟期(5月)的Cd、Cr、Pb和As含量高于脆嫩期(3月)。不同时期海带重金属的综合污染程度均较低且处于安全水平,但成熟期海带重金属积累程度相对较高。富集能力评价结果显示,海带对As表现出极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高达10~4数量级。海带中的重金属含量与养殖环境有关,Hg、As等部分元素含量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有助了解海带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残留水平,可为海带产品的食用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金龟子绿僵菌和蜡蚧轮枝菌共培养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金龟子绿僵菌FM-03和蜡蚧轮枝菌LL-01共培养对检疫性害虫石蒜绵粉蚧的生防潜力和应用前景,本研究评估2种菌株间的亲和性,测定它们共培养的产孢量和生物量及其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侵染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M-03和LL-01之间的亲和性强,共培养时能够正常生长且无明显的拮抗作用。2种菌株以2:3接种配比共培养的物质积累和杀虫活性均达到了最佳水平且显著高于单菌株培养,共培养10 d后总产孢量和生物量分别达5.53×1010孢子/mL和0.72 g,其中菌株FM-03和LL-01的产孢量比例分别为49.34%和50.66%;室内侵染石蒜绵粉蚧10 d后的LC50为2.84×10~4孢子/mL,1.00×10~8孢子/mL处理的累计致死率、复合侵染比例和LT50分别为97.73%、67.01%和3.63 d;此外,该配比1.00×10~8孢子/mL处理对石蒜绵粉蚧的室内防治效果和复合侵染比例也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喷施12 d后分别达86.14%和60.17%。可见,菌株FM-03和LL-01以适宜的接菌配比共培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用于复合生防菌剂开发。
关键词: 虫生真菌 共培养 石蒜绵粉蚧 室内侵染活性 室内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