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健跳港上游湾区牡蛎潮间带分带格局和资源补充研究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牡蛎在潮间带的生态特性及资源分布情况,调查了浙江三门健跳港上游湾区牡蛎潮间带分带格局,并检验附苗器类型和地点对牡蛎资源补充的影响。结果显示:潮间带定量调查共记录到3种牡蛎,即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近江牡蛎(C.ariakensis)和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首次在浙江海域记录到香港牡蛎的自然分布。熊本牡蛎在调查的5个潮区(1.4 m、2.2 m、3.0 m、3.8m、4.6 m)均有分布,其平均密度沿增加的高程梯度呈现上升趋势,其中4.6 m潮区熊本牡蛎密度显著高于1.4 m和2.2 m潮区(P<0.05)。近江牡蛎和香港牡蛎仅分布于最底层的1.4 m和2.2 m潮区。牡蛎资源补充实验结果表明,该湾区具有很高的熊本牡蛎资源补充量,采苗地点(P<0.05)和附苗器类型(P<0.05)均显著影响牡蛎苗的密度和壳高,总体上水泥片的附苗效果要好于塑胶轮胎,上游S1点附苗效果优于下游S2点,推荐上游S1点作为熊本牡蛎附苗场。
关键词: 近江牡蛎 熊本牡蛎 香港牡蛎 牡蛎礁 补充 密度 贝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圳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生态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与水环境的关系,分别于春夏秋冬(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四个季度对深圳湾进行采样分析,并对调查区域内的浮游植物及其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深圳湾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1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硅藻35属86种,甲藻4属15种,绿藻6属6种,蓝藻3属4种,其中硅藻门是主要的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77.5%,其次是甲藻门,占总种数的13.5%,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种数的5%和4%。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以广温广盐种和暖水种为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是该海域常年优势种。深圳湾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年波动范围为28.64—462.46×104cells·m–3,平均值为156.43×104cells·m–3,其季节变化趋势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11—4.06和0.04—0.90,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偏低,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稳定性差。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关系在不同季节有显著差别,其中无机氮与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评价
《海洋环境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青岛市近岸海域不同功能海区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及污染状况,于2017年11月在胶州湾、崂山近岸海域和青岛市文昌鱼保护区共采集了3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生源要素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及生物硅(BSi)的含量。青岛近岸海域TOC、TN、TP和BSi含量范围分别为0.21%~1.43%、0.02%~0.13%、0.06%~0.15%和0.26%~0.60%。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TN和TP含量较高,崂山近岸海域TOC较高,而文昌鱼保护区BSi含量较高。此外,胶州湾沉积物中BSi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说明海域硅藻生产力的下降。根据沉积物中TOC/TN摩尔比,崂山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为海源和陆源混合输入,而胶州湾和文昌鱼保护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海源输入。生源要素污染评价结果显示,青岛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未受到污染,而TN和TP则处于中等污染水平。
关键词: 沉积物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生物硅 青岛近岸海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鳍金枪鱼5月龄幼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5月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幼鱼为实验对象,测量并探索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径分析发现胸鳍长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0.507),其次为全长,而上颚长主要通过全长、头长和胸鳍长间接影响体质量;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全长、头长、上颚长和胸鳍长对体质量的共同决定系数之和为0.954,进一步表明体质量主要受这4个性状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黄鳍金枪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并筛选出最优拟合曲线模型.在实际生产中,针对5月龄黄鳍金枪鱼以体质量为目标亲本选育时应以胸鳍长作为主要性状,全长、头长、上颚长等为辅助性状作为参照.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形态性状 体质量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声学映像的南海灯光罩网渔业中鲣的时空分布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灯光罩网和EY60科学探鱼仪采集鲣(Katsuwonus pelamis)的生物学数据与声学映像,通过分析后向体积散射强度SV (dB)、平均目标强度TS (dB)及单位采样体积的平均鱼类数目(NV)等信息,研究鲣的时空分布与现场目标强度变化。S13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2.20±35.73) mm, S14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57.66±36.61) mm, A12站位的鲣平均叉长(366.70±36.43)mm。10~50m深度范围内,3个站位不同时段的平均SV变化模式相似。渔船开灯前(18:00~19:00),鲣主要分布于40~50m水深;灯光打开后,鲣逐渐被诱集上浮(SV分布曲线峰值对应的深度变浅);随着灯诱时间的增长(20:00~21:00),鲣稳定分布于10~30m深度范围内。10~50m深度范围内,3个站位不同时段的鲣单体信号数目与平均深度变化模式相似。渔船开灯前(18:00~19:00),鲣单体信号主要分布于35m以深;且被检测到的信号数目较少。灯光打开后,鲣逐渐被诱集上浮,表现为鲣单体信号平均深度变浅,信号数目明显增多。本研究3个站位均不存在NV极限值,所有单元均可用于鲣TS的现场计算。S13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51.84±3.84) dB; S14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49.87±3.72) dB; A12站位的鲣现场平均TS为(–49.68±2.96) dB。3个站位的鲣现场TS均呈非正态分布(P<0.05)。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灯光诱集条件下的鲣行为及其声学特性,还可为鲣声学评估奠定技术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动物学杂志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游的鱼类资源现状,于2018年5和6月以及9和10月在宜昌、石首、洪湖、武汉和湖口5个江段进行了渔获物调查工作.通过统计各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计算年捕捞量.用体长股分析方法,对铜鱼(Coreius heterodon)、鳊(Parabramispekinensis)和瓦氏黄颡鱼(Tachysurus vachelli)的资源量进行估算,并以此推算各江段的鱼类总资源量.结果显示,宜昌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1 077.36t,其中,铜鱼为623.25 t;石首江段的年总资源量为2 190.74t,铜鱼为698.19t;洪湖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为58.57 t,其中,瓦氏黄颡鱼为0.41t;武汉江段的鱼类年总资源量1010.54t,其中,鳊为148.65 t;湖口江段的年鱼类总资源量14.55 t,瓦氏黄颡鱼为0.032 t.估算结果可以为长江中游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0000 m3大型养殖工船船体结构屈服强度分析
《船舶工程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型养殖工船具有多个液舱,是一种新的船型,船体结构目前没有专门规范可依据来设计,只能参照油船规范进行基本结构设计。为保证船体结构的强度满足安全和作业要求,需要依据船舶的实际工况和作业海域环境等对船舶结构强度进行校核。应用直接计算方法,选取4种典型工况进行加载计算,依据中国船级社相关规范进行应力衡准。计算结果显示,除局部开孔位置应力大超出应力衡准,其他结构均满足衡准要求,局部开孔位置通过网格细化或局部加强后亦能满足衡准要求。结果表明,养殖工船船体结构参照油船规范设计可以满足强度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波束渔用声呐波束成形算法设计与FPGA实现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波束渔用声呐是海洋渔业的重要设备,可利用声波对水下生物进行探测,其波束成形的算法是研制过程的核心技术.本研究从圆柱阵多波束渔用声呐的扫海方案出发,在传统移边带算法(SSB)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将并行处理转为串行处理,同时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提高信号处理速度的改进算法.首先将传统算法,与本改进算法进行对比.其次在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平台对改进算法进行了软件的实现,完成了两种算法实现的性能评估和资源消耗分析.最后在消声水池对改进算法的FPGA实现进行了指向性的测试,并通过MATLAB将仿真的波束图与实测后的波束图进行了比对.结果显示:两种算法在性能上保持一致,改进算法消耗的资源比SSB算法消耗的少近70%,同时改进算法的实测结果与理论仿真大致一致,偏差在合理范围内.
关键词: 渔用声呐;波束成形;移边带波束成形;时间补偿;相位补偿;FPGA实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捕捞策略对海水青鳉不同发育阶段生长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洋模式物种—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为研究对象,设置了90%大个体捕捞(H-B)、90%随机捕捞(H-R)、75%大个体捕捞(M-B)、75%随机捕捞(M-R)、50%大个体捕捞(L-B)、50%随机捕捞(L-R)、75%小个体捕捞(M-S)7种捕捞策略处理组,用以研究海水青鳉的生长特征在不同捕捞策略、不同世代(F1、F2和F3)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同代际不同捕捞策略条件下,海水青鳉卵径和仔鱼全长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代际间,高强度捕捞处理组(90%捕捞策略)卵径增大,低强度捕捞处理组(50%捕捞策略)卵径变小,但不同世代对下一代鱼卵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影响较小。不同代际间,低强度捕捞处理组在幼鱼时期增长率高于其余处理组;同代际间仔鱼发育阶段,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生长迅速,前期增长率明显高于后期,其在仔幼鱼阶段其增长率低。随着外界捕捞压力的增加,同代际间高强度捕捞处理组瞬时增长率最低;低强度大个体捕捞策略组瞬时增长率在代际间较稳定。与现阶段捕捞策略相同,高强度大个体捕捞会导致鱼类生物学性状在3代中产生极大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模拟不同捕捞策略探讨鱼类发生的生物学性状变化,旨在为预测鱼类进化趋势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微观力学特性研究进展
《力学学报 》 202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作为一种资源储量大、分布范围广、能量密度高的清洁能源,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竞相研究安全高效、持续可控的开采方法.充分掌握含天然气水合物土的力学特性并厘清其在开采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规律,是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开发的重要前提.含天然气水合物土的力学响应行为本质上是其内部结构演化的宏观反映,相关的微观力学特性研究对于深化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力学特性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天然气水合物晶体、天然气水合物与土颗粒界面、含天然气水合物土3个尺度对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微观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系统归纳了天然气水合物的晶体结构类型及天然气水合物的孔隙微观赋存模式;重点介绍了计算机断层扫描、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微观测试技术原理与特点;简述了与计算机断层扫描联用的三轴剪切实验、颗粒流程序模拟及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天然气水合物微观力学特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综合现有研究结果对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内颗粒界面剪切机理及微观力学理论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最后探讨了含天然气水合物土微观力学研究目前仍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含天然气水合物土的力学特性研究发展.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晶体 微观力学 数值模拟 分子动力学 本构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