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新疆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717条记录
新疆长绒棉新品系综合评价

作物杂志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综合评价并筛选优良长绒棉新品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在新疆经过初筛选的10份长绒棉新品系的16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综合效益值变幅为-1.38~1.38,前4名优势品系为CRM-8(F=1.38)、CRM-3(F=1.30)、CRM-6(F=1.22)和CRM-1(F=0.93);基于加权法的关联度变幅为0.80~0.45,前4名优势品系为CRM-6(γ=0.80)、CRM-8(γ=0.69)、CRM-1(γ=0.65)和CRM-3(γ=0.61)。基于两种评价方法的10份长绒棉新品系排名差异不显著,其相关系数达到0.915,说明评价长绒棉新品系的品质时,本研究所选的16项性状指标对棉花综合品质的评价重要性相当。杂交选育出的长绒棉新品系CRM-8、CRM-6、CRM-3和CRM-1排名靠前,有广阔的推广前景;CRM-2、CRM-7、CRM-9表现中等;CRM-10、CRM-4和CRM-5表现最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长绒棉 综合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秆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生长及毒素作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棉花黄萎病难以防治的根源在于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形成的微菌核能抵抗不良环境,并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将棉秆加工成生物炭施入棉田,可克服棉秆直接还田的缺点,从源头上防止黄萎病菌进入土壤。为探索棉秆生物炭还田对棉花黄萎病原菌的影响机理,采用液态摇床培养及平皿固态培养法研究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萌发的影响;通过平皿内棉花和甜瓜种子发芽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减毒作用。结果表明:液态培养条件下,棉秆生物炭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不明显,在固态培养下对菌丝体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生物炭能减慢微菌核的萌发速率,但对最终萌发率无影响;液态培养中加入棉秆生物碳对大丽轮枝菌毒素有较强的减毒作用。在摇床培养中期,加入2.0 g·L-1生物炭处理与对照棉种在培养12天时的发芽率分别为53.3%与33.3%(P<0.05);前期、中期及后期加入0.5 g·L-1生物炭处理的棉花幼苗总长度分别为对照的4.9、2.1倍及3.2倍;加入棉秆生物碳处理甜瓜种子发芽率、胚根长度、胚轴长度及总苗长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表明棉杆生物炭对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微菌核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大丽轮枝菌毒素危害有较强的减毒作用。

关键词: 生物碳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光敏色素B基因(GhPHYB)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依据已公布的雷蒙德氏棉基因组测序结果,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以陆地棉TM-1幼苗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陆地棉光敏色素B基因(Gh PHYB)的c DNA序列。结果显示:该基因ORF全长3 582 bp,编码1 194个氨基酸;通过与已知的拟南芥光敏色素B氨基酸序列比对及蛋白结构预测,发现该基因包含植物光敏色素完整的结构,与烟草、拟南芥、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7.2%、77.9%、74.5%、74.5%和54.6%。同时,本研究还构建了Gh PHYB基因的RNAi干涉载体用于转化棉花,并通过构建棉花PHYB RNAi突变体了解陆地棉PHYB基因对棉花株型、开花期、产量、棉纤维品质、抗逆性等方面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今后应用于棉花生产奠定基础。

关键词: 陆地棉 光敏色素B 克隆 RNAi干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产朊假丝酵母10L罐发酵工艺优化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优化产朊假丝酵母10 L罐发酵条件,提高产朊假丝酵母发酵产率。【方法】在10 L发酵罐中研究溶氧量和p H控制方式对产朊假丝酵母分批发酵的影响。【结果】当装液量为7 L且通气量控制在8 L/min、搅拌转速达到300 r/min即可满足产朊假丝酵母生长对溶氧的需求。通过流加碱的方式控制发酵p H环境,结果显示,流加氨水控制p H在5.5时最佳。【结论】通过优化发酵溶氧量和p H,产朊假丝酵母干重产量提高了54%,优化成效明显。

关键词: 产朊假丝酵母 高密度发酵 发酵工艺 益生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早熟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早熟陆地棉种质遗传多样性,为北疆早熟陆地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43个早熟陆地棉品种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利用Power Marker V3.25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长江流域环境下,新疆棉区与我国其他棉区育成的品种,在早熟性相关表型性状上差异不显著;西北内陆环境下,二者之间则差异显著。另外,174对具有稳定多态性的SSR引物用于分析43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486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为2~7个。等位基因变异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044~0.750 0。分子检测表明:新疆棉区育成的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利用Power Marker V3.25软件计算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43个参试品种以遗传背景、育成单位、地理来源等聚为8类。【结论】与其他棉区品种相比,新疆早熟棉区育成的品种,其早熟性相关性状遗传基础狭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较大。聚类图反映了不同系统品种之间的交叉以及早期和近代早熟陆地棉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现象。

关键词: 棉花 早熟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中(新疆)塔农业科技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新疆)与塔吉克斯坦双方农业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阐明双方继续深化合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方法】考察访问、项目合作交流获得资料信息,以及收集、汇总国内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塔农业科技合作发展迅猛、前景广阔,这种合作在展现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策略。【结论】中塔农业科技合作只有充分发挥现有优势,积极应对所面临的挑战,才能有所发展。

关键词: 中塔 农业科技 合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疆夏播大豆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大田条件下,以引进的12份夏播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夏播大豆品种在喀什地区的适应性及丰产性。【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夏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指标进行鉴定,筛选出适宜在新疆喀什地区推广的夏播大豆品种。【结果】引进的12份夏播大豆品种生育期均比对照品种早熟,其中新大豆10号和中黄30号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分别增产12.69%和29.18%。【结论】新大豆10号和中黄30号可作为喀什地区夏播大豆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关键词: 新疆 复种 大豆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内及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种内、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方法】在室内设置多异瓢虫与不同密度菱斑巧瓢虫和棉蚜情况下,观测多异瓢虫的捕食量,用Ha SSell方程模拟评价种内、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龄期随着多异瓢虫和棉蚜密度的增加,多异瓢虫的相互干扰作用明显增大,捕食效应下降。在棉蚜密度不变条件下,随着多异瓢虫密度增加,总捕食量增加,平均单头捕食量下降。多异瓢虫种内竞争强度与种间竞争强度差异不大。【结论】种内、种间干扰对多异瓢虫对棉蚜的捕食效应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棉田 多异瓢虫 菱斑巧瓢虫 棉蚜 种内和种间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肥及施肥方式对扁桃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扁桃有机肥适宜用量及施肥方式,为扁桃安全健康生产及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2012年连续2 a在结果期扁桃园内,分别设置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处理,设置3种施肥方式,即CK(每株施尿素0.5 kg,磷酸二氢钾0.6 kg,钾0.4 kg)、羊粪等有机肥y1~y5和生物黑炭S1~S4,2013年对扁桃叶片质量、矿质元素、光合特性及产量进行测定。【结果】与CK相比,有机肥对扁桃生长的促进与产量的提高效果显著。其中生物黑炭80 kg/株(S3)处理下扁桃叶片的叶面积最大;羊粪等有机肥60 kg/株(Y3)施肥量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生物黑炭40 kg/株(S1)、生物黑炭100 kg/株(S4)、羊粪等有机肥100 kg/株(Y5)处理下叶片N、P、K含量最佳;生物黑炭80 kg/株(S3)处理下叶片净光合速率最大;单株产量提高15.52%~57.73%,生物黑炭60 kg/株(S2)处理下单株产量最高。【结论】施入有机肥能显著提高扁桃叶片的质量、矿质营养元素、光合性能及产量,其效果大小依次为生物黑炭>羊粪等有机肥>CK。

关键词: 扁桃 有机肥 施肥方式 生长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植物保护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稻水象甲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探索稻水象甲暴发的原因,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稻水象甲的防控提供依据,调查其越冬场所、寄主植物、不同生境中的种群消长动态、年生活史、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等。稻水象甲越冬成虫于4月上旬末开始活动,4月中旬在杂草、小麦等旱地作物上取食,5月中、下旬随水稻移栽迁入稻田,之后进入产卵期;一代成虫羽化始期为7月中旬,自8月上旬起,一代成虫又开始向其越冬场所附近的杂草丛转移,逐渐入土越冬。稻水象甲在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一年发生一代,以滞育成虫在土表和浅土层中越冬,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稻田附近的林带和田埂。

关键词: 新疆 荒漠绿洲生态区 稻水象甲 生物学特性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