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连素与聚β-羟基丁酸酯对大口黑鲈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饲料中添加黄连素(BBR)与聚β-羟基丁酸酯(PH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反季幼苗生长、免疫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为BBR与PHB在大口黑鲈配合饲料中的应用和大口黑鲈反季繁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口黑鲈秋苗(体质量130.34±0.26 mg)为试验材料,以投喂基础饲料为对照(CK),B、P和MIX组分别投喂饲料B(1‰BBR)、饲料P(1‰PHB)和饲料BP(1‰BBR+1‰PHB),BP5、BP7和BP14组分别以每5、7和14 d的频率交替投喂饲料B与饲料P,养殖30 d,测定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肝脏和肠道生化指标,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结果】在生长性能上,与CK相比,除P和MIX组外,其余处理组终末总体质量均显著提高(P<0.05,下同),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BP5、BP7和BP14组增重率、存活率均显著高于CK;BP7组终末总体质量、增重率和存活率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在肝脏中,B、P、BP5、BP7、BP14和MIX组的ACP和AKP活性均显著高于CK,同时GOT和GPT活性均显著低于CK。在肠道中,与CK相比,其他处理组MDA和IL-6含量均显著降低,CAT和LZM含量均显著提高;BP5和BP7组TNF含量均显著低于CK。肠道菌群物种在门分类水平分布上,与CK相比,BP5、BP7和MIX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明显降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BP7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明显增加;在属分类水平分布上,与CK相比,BP5和BP7组无色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降低,乳杆菌属相对丰度明显增加。BP7组微生物功能基因在代谢通路和环境信息处理通路显著富集。【结论】饲料中添加BBR可提高大口黑鲈秋苗的生长性能,BBR和PHB的添加或混合添加均能有效提高鱼体免疫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肝脏损伤和降低肠道炎症反应,以每7 d的频率交替投喂含BBR的饲料与含PHB的饲料效果最好;推测是由于BBR和PHB改变大口黑鲈肠道菌群结构及功能,改善了肝脏及肠道健康。
关键词: 黄连素(BBR) 聚β-羟基丁酸酯(PHB) 大口黑鲈 生长 免疫 肠道菌群


夏季桑沟湾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高温条件下贝藻养殖区沉积物-水界面溶解氧(DO)分布和消耗的微观变化特性,在2022年夏季,采用微剖面法对桑沟湾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内沉积物DO、H2S、pH的剖面分布进行了调查,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粒径等因子的剖面分布,计算了不同养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的DO交换通量和沉积物的耗氧率。研究发现,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沉积物扩散边界层(DBL)厚度分别为(1.5±0.3)、(1.0±0.3)、(2.0±0.8)和(1.3±0.2) mm,区域间差异不显著;氧渗透深度(OPD)分别为(12.49±1.59)、(12.17±0.09)、(15.49±0.79)和(14.87±1.27) mm,其中,贝类区和贝藻区氧渗透深度显著低于藻类区和外海区。贝类区、贝藻区、藻类区和外海区的DO扩散通量分别为(24.10±1.89)、(49.53±10.24)、(26.69±13.13)和(24.79±7.95)mmol/(m2·d),贝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其他区域。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浓度和沉积物耗氧率的显著影响,贝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受上覆水DO、DBL厚度及水-沉积物界面处DO的共同影响,贝藻区、藻类区沉积物-水界面DO扩散通量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物上覆水DO。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养殖活动在养殖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了科技支撑。
关键词: 沉积物–水界面 微电极 溶解氧扩散通量 有机碳矿化


波浪作用下小尺度多船并排锚泊横摇运动试验研究
《海洋工程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双船、三船和四船并排锚泊时各船的运动量,并与单船艏艉锚泊情况进行了对比,重点分析了横浪作用下各船的横摇运动规律,探究了波浪周期和并排锚泊船数对多船并排锚泊时横摇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船并排锚泊时,横摇运动响应随着波浪周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双船并排锚泊时,横摇运动响应同单船相比减少了40%~50%;三船和四船并排锚泊时,横摇运动响应同单船相比减少50%~60%,四船并排锚泊时横摇运动响应减小的幅度与三船并排时相比差别不大。
关键词: 小尺度渔船 多船并排艏艉锚泊 横摇运动响应 并排锚泊船数 波浪周期


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鱼养殖业作为中国海水养殖重要产业,在大食物观背景下正面临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亟需提升绿色发展效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构建起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业开展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并基于面板Tobit模型探究影响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7-2019年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值分别为0.887、0.969、0.734,整体未达到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其中,卵形鲳鲹、军曹鱼在2017-2019年处于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大黄鱼和大菱鲆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处于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其余养殖品种均未达到绿色发展效率有效率状态.海水鱼养殖绿色技术水平、海水鱼绿色养殖结构占比、海水鱼市场价格对绿色发展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策支持对绿色发展效率呈正向影响,但不显著.本文通过对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提升中国海水鱼养殖业绿色发展效率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中国海水鱼养殖业向绿色转型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海水鱼养殖业 绿色发展效率 效率评价 影响因素 非期望产出


褐藻胶寡糖的酶法定向制备及其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藻胶寡糖(alginate oligosaccharides,AOS)是由褐藻胶降解得到的含有2~10个单糖的线性低分子质量聚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在医药、食品、饲料和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AOS的生物活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包括降解方式、聚合度、甘露糖醛酸与古罗糖醛酸比值、非还原端结构、分子修饰等.酶法降解褐藻胶可定向制备具有特定单体组成和聚合度的功能性AOS,且产物分布与酶的来源、性质、反应条件等有关.本文系统综述了酶法制备AOS的方法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褐藻胶寡糖结构-功能的关系,以期为AOS的定向制备和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凡纳滨对虾易位子相关蛋白α亚基(TRAPα)基因解析及其与WSSV抗性的关联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易位子相关蛋白α亚基(translocon-associatedproteinalpha,TRAPα)基因特征及其在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WSSV)中的作用。通过PCR和Sanger测序技术,获得凡纳滨对虾TRAPα的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序列,将该基因命名为Lv-trap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real-time PCR分析Lv-trapα基因在健康凡纳滨对虾和感染WSSV不同时间点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鳃、肌肉、眼柄中的Lv-trapα表达水平。同时,利用重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bisulfite sequencing PCR, BSP)检测健康凡纳滨对虾和感染WSSV后96 h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组织中Lv-trapα基因上游DNA序列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Lv-trapα的ORF全长873 bp,共编码290个氨基酸,预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2466.4,理论等电点为4.45。多序列比对发现TRAPα蛋白的保守性较高。Lv-trapα DNA序列中有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其中1个SNP位点处于外显子区域且属于错义突变,其余7个SNP位点处于内含子区域。real-time PCR结果显示, Lv-trapα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肝胰腺、鳃、肌肉、眼柄中均有表达,且在感染WSSV后显著上调表达(P<0.05)。值得注意的是,在感染WSSV后96 h,体内病毒含量不同的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Lv-trapα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高病毒含量组中Lv-trapα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低病毒含量组(P<0.05),提示Lv-trapα表达水平和WSSV复制水平存在正相关性。BSP结果显示,Lv-trapα基因上游1个CpG位点(存在于NCBI数据库NW_020872863.1第360336-360337 nt位置)的甲基化水平和Lv-trapα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该CpG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和凡纳滨对虾体内WSSV病毒含量也呈负相关。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凡纳滨对虾抗WSSV的分子机制和抗病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TRAP 表达水平 SNP DNA甲基化


长岛毗邻海域底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关键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岛毗邻海域底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多样性,筛选该海域中对生物群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关键种,基于2021年3—12月阿氏网调查数据,研究长岛毗邻海域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的季节性变化及关键种的确定。结果显示,该海域共捕获鱼类38种,以温水性、底层、低值鱼类为主;无脊椎动物50种,以小型甲壳类为主。优势种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为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夏、秋季以矛尾(鱼叚)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口虾蛄等为主,冬季仅有矛尾(鱼叚)虎鱼和日本鼓虾。物种丰富度指数在夏季最高,多样性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在秋季最高。底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食物网结构存在季节性变化,其中,物种13~23个,摄食关系数量32~113个,食物网拓扑结构连结密度范围为2.46~5.65,种间关联度范围为0.18~0.28。矛尾(鱼叚)虎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日本鼓虾、口虾蛄既是优势种也是关键种,关键种具有多样化、小型化的特点。当食物网去除关键种后,连接稳健性和摄食关系数量呈显著降低趋势,表明关键种在维持食物网稳健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春季关键捕食者为口虾蛄,扁玉螺(Glossaulax didyma)为关键饵料种,矛尾(鱼叚)虎鱼和日本鼓虾是关键中间种;夏季关键捕食者增加了白姑鱼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日本鼓虾转变为关键饵料种;在冬季,关键捕食者由口虾蛄、白姑鱼更替为矛尾(鱼叚)虎鱼,日本鼓虾由关键饵料种类更替为关键中间种;关键种生态位更替导致底层食物网拓扑结构简单化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长岛毗邻海域底层生物群落结构的脆弱性。


马袅湾网箱养殖对沉积物营养盐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网箱养殖业飞速发展,但养殖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尤其影响范围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海南省澄迈县马袅湾海域有较大规模的网箱养殖鱼类生产,本文选取马袅湾网箱养殖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019年3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12月(冬季)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并分析了沉积物中总氮(TN)、总磷(TP)和总有机碳(TOC)等指标的含量与时空变化,并建立TN、TP和TOC分别与距网箱养殖区距离的拟合方程,初步估算了网箱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的辐射影响范围。结果显示,马袅湾海域表层沉积物TN、TP平均含量分别在113.48~1 265.10 mg/kg与287.90~760.05 mg/kg之间,TOC含量为0.03%~1.14%,四个季节表层沉积物环境整体优良。TN受季节变化影响较显著,夏季较低,秋、冬季节有增加趋势,TN在春、秋、冬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现象;TP含量随季节上下波动,秋季呈现一定程度的富集;TOC含量也随季节上下变动,但没有出现富集现象。空间分布上,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TP和TOC含量在养殖区(S区)和养殖邻近区(A区)含量高,对照区(B、C)含量低;从地理位置看,整体呈北部湾口含量高,南部湾底含量低,可能受东北和西南向往复水流影响,将养殖残饵或者代谢废物带出了马袅湾。马袅湾表层沉积物TN、TP、TOC含量随养殖区距离变化拟合结果较为类似,在距养殖区(A区)0~1 km的范围内TN、TP、TOC含量增加;而在距离网箱养殖区1~3 km的空间范围内开始降低。由此,马袅湾网箱养殖对表层沉积物TN、TP、TOC影响范围约为1 km。


海蓬子(Salicornia europaea)生态浮床对富营养化海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因陆源污染输入和沿岸养殖业发展,我国近岸和入海口海域富营养化严重。该研究利用海蓬子(Salicornia europaea)高耐盐碱性、潮汐带生长的特点,通过浮床栽培探究了其对富营养海水的净化效果。实验构建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养殖池和浮床净化池的循环水净化系统,模拟持续污染的富营养化海水环境。通过在浮床上移植海蓬子幼苗,测定不同水体中氨氮(NH4+-N)、硝态氮(NO3--N)、亚硝态氮(NO2--N)和磷酸盐(PO43--P)浓度4种营养盐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植物存活、生长状况,研究海蓬子的净化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海蓬子对NH4+-N吸收效果显著(P<0.05),在12 h的水力停留时间下最高去除率为32.97%;对NO2--N的净化效果显著(P<0.05),最高去除率为35.66%;对PO43--P和NO3--N有去除效果,但不显著;浮床上的海蓬子存活率达93%以上,植株有明显生长,25 d总体长度增长12%,鲜重增加102%,干重增加83%。研究结果说明海蓬子可以作为生态浮床的工具植物,对近岸和入海口富营养化海水进行净化,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及胚胎质量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亲蟹的营养强化作用,通过60 d的饲养实验,评估了南极磷虾粉对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及胚胎质量的影响,分别在饲料中添加0%、10%和20%南极磷虾粉作为3个实验组,并以投喂缢蛏作为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析各组雌蟹肝胰腺重量(HW)、性腺重量(GW)、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的变化特征。营养强化结束后开展了亲蟹的繁殖实验研究,每组设3个重复,每缸中放5只雄蟹和10只雌蟹,比较各组中雌蟹的产卵量、生殖力和生殖指数等繁殖性能,分析胚胎卵径、重量、生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营养强化后,各饵料组中雌蟹的肝胰腺重量和肝胰腺指数均显著低于强化前(P<0.05),性腺重量和性腺指数均显著高于强化前(P<0.05),其中以20%组最高。(2)雌蟹的产卵量和生殖力均以20%组中最高,但各组间生殖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3)各实验组胚胎卵径、卵重、水分、粗蛋白、总蛋白和粗脂肪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0%组中磷脂(PL)含量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 10%组中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平均为(1449.73±101.38)μg/g,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0%组和对照组胚胎中胆固醇含量(CHOL)均显著高于10%组和20%组(P<0.05)。(4) 0%组中C20∶2和C20∶4n6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10%组(P<0.05),但SFA、MUFA和PUFA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20%南极磷虾粉能促进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性腺发育,其中20%南极磷虾粉能显著提高繁殖性能和改善胚胎质量。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中华绒螯蟹 性腺指数 产卵量 生化成分 脂肪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