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814条记录
叶面喷施6-BA对高温胁迫下甜椒幼苗生长和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P13201’甜椒品种为材料,在光照培养箱内采用营养液栽培法,研究了叶面预喷施不同浓度6-BA(5、10、20、50μmol/L)溶液对高温胁迫(40℃/30℃昼/夜)下甜椒幼苗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缓解甜椒高温胁迫的最佳6-BA浓度。结果显示:(1)高温胁迫致使甜椒幼苗的各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且10μmol/L 6-BA处理下的株高、茎粗、地上干重、根干重与常温对照(28℃/18℃昼/夜)差异不显著,其幼苗的地上鲜重、根鲜重、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含量在各处理中降幅也最小。(2)高温胁迫下甜椒幼苗叶片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下降,非光化学猝灭(NPQ)显著升高;相比其他处理组,10μmol/L 6-BA溶液处理下的各荧光参数变化幅度最小,特别是NPQ与对照差异不显著。(3)甜椒叶片中O-·2产生速率、抗氧化酶(SOD、APX、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受高温胁迫后显著增大,但10μmol/L 6-BA溶液处理下O-·2产率、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显著小于T0处理(蒸馏水+高温)下的各值,而其SOD、APX、POD活性则表现相反,相比T0处理,显著升高了50.5%、79.4%、50.3%。研究表明,高温显著抑制了甜椒幼苗正常生长,致使叶片中各抗逆生理生化指标变幅大增,而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6-BA有利于高温胁迫下抗氧化酶活性的升高及光能的捕获与转换,有效缓解高温胁迫伤害,维持甜椒幼苗的正常生长,并以10μmol/L 6-BA溶液处理效果最好。

关键词: 甜椒 6-BA 高温胁迫 生长 抗氧化酶活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干扰素-α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高效表达

中国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干扰素(IFN)-α因其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而备受关注。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鸡IFN-α核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出鸡IFN-α基因,并将其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及pET-30a-DsbA上,得到重组质粒pET-32a-IFN-α及pET-30a-DsbA-IFN-α。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ransetta(DE3)感受态细胞,经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表明pET-30a-DsbA-IFN-α表达量较高,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约40.4ku,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且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His标签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关键词: 干扰素-α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睾丸注射方法对转基因效率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pEGFP-C1质粒与脂质体混合后注入小鼠睾丸内,30d后观察睾丸形态和组织变化;检测精子和配种后仔鼠转基因阳性率,探讨小鼠睾丸网、曲精细管和睾丸间质3种注射方法对转基因小鼠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小鼠睾丸造成损伤由大到小依次为睾丸网注射、曲精细管注射和睾丸间质注射。荧光检测小鼠精子,睾丸网和曲精细管注射法阳性率分别为(35.13±1.72)%和(15.13±1.45)%,睾丸间质注射法没有观察到阳性精子。PCR检测仔鼠,三者的转基因效率分别为33.3%、12.5%和0。

关键词: 小鼠 转基因 睾丸注射 睾丸网注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耐高温香菇菌株

微生物学通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运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选育香菇耐高温新菌株。【方法】以香菇菌株18为出发菌株,紫外诱变处理其原生质体,通过47°C热激3 h后菌丝恢复生长的情况来筛选获得耐高温诱变株,测定18及其所有诱变株在木屑培养基中的恒温长速、高温长速以及恢复长速,并进行高温出菇试验。【结果】筛选得到57株耐高温诱变株,其中诱变株N6、N44和N24的综合性状较好。恒温长速、高温长速以及恢复长速与出菇性状具有相关性,恢复长速与出菇产量、单菇性状、耐高温能力呈正相关,可初步作为预测耐高温菌株综合性状的指标。【结论】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技术,可初步选育出耐高温香菇新菌株。

关键词: 香菇 紫外诱变 原生质体 耐高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LT蛋白诱导小鼠脾脏IFN-γ变化规律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肠杆菌热敏性肠毒素(Escherichia coli heat-labile enterotoxin,LT)蛋白佐剂(野生型、突变型)对免疫小鼠体内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建立了检测干扰素(IFN-γ)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并检测了经LT滴鼻免疫小鼠脾脏中IFN-γ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型LT蛋白免疫小鼠脾脏中IFN-γ的mRNA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而PBS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野生型LT蛋白免疫后48 h,小鼠脾脏IFN-γmmRNA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并达到峰值,在60 h后开始下降;突变型LTRG蛋白免疫后60 h左右,IFN-γmRNA水平达到最高峰值,72 h后开始下降。本研究表明:野生型及突变型LT蛋白免疫小鼠均能增强小鼠脾脏中IFN-γ的转录表达,产生针对抗原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关键词: LT蛋白 IFN-γ 小鼠 实时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猪植酸酶转基因胚胎的研究

中国畜牧兽医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获得具有植酸酶腮腺特异性表达的猪转基因克隆胚胎,本研究使用植酸酶腮腺特异性表达的DNA质粒(包含腮腺分泌蛋白(parotid secretary protein,PSP)启动子与终止子序列、Neo筛选基因、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和高比活的植酸酶appA基因),采用脂质体转染和基因素418(G418)药物抗性筛选的方法获取稳转细胞系,并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植酸酶转基因胚胎。结果表明,本研究构建的DNA质粒可用于细胞筛选,且质粒越小,细胞的转染效率越高,14.89kb的YM6552仅获得了7.1%的转染率,EGFP质粒则获得了43.4%的转染效率。在单克隆形成上,较小的pYN3600也获得了更高的单克隆形成数(25个),其中表达EGFP的单克隆有14个,植酸酶PCR阳性集落有11个,高于YM6552的单克隆数(19、8和6)。转基因细胞构建重构胚胎后,所有的胚胎均能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虽其体外发育能力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采用的植酸酶质粒、细胞筛选方法和核移植技术可生产植酸酶重构胚。

关键词: 植酸酶 腮腺分泌蛋白 转基因核移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区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和外观品质分析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粳稻秋光(程氏指数22)和籼稻七山占(程氏指数7)正反交,分别在华南籼稻区广东(N23°08',E113°14')、西南籼稻区四川(N31°07',E104°22')、长江中下游籼粳交错区上海(N31°14',E121°29')和东北粳稻区辽宁(N41°48',E123°25')同时构建重组自交系(RIL),测定不同生态区RIL程氏指数、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分析籼粳稻杂交后代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差异及其与生态条件、籼粳属性及稻谷粒形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RIL大部分株系为中间类型(偏籼型或偏粳型),四川、广东、辽宁、上海中间类型比例依次为86.84%、81.45%、82.82%和72.45%。不同生态区间绝大多数品质性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籼粳类型间仅部分地区糙米率和白度值差异达显著水平。千粒重与稻谷粒长、粒宽大多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除上海外糙米率与稻谷粒长极显著负相关,四川和广东地区糙米率与稻谷长宽比显著负相关;整精米率与稻谷粒长负相关(广东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与稻谷长宽比相关不显著(除上海外)。垩白粒率与稻谷粒宽显著正相关,与稻谷粒长和长宽比有负相关趋势,但是相关程度低于粒宽。总体上籼粳稻杂交后代品质性状有辽宁和上海优于四川和广东,生态区间差异大于籼粳类型间差异的趋势。整精米率主要受稻谷粒长影响,垩白粒率更偏向由稻谷粒宽决定,长宽比对二者的作用有所降低,粒形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较育成品种变得更为复杂,生产上粳稻品质性状优于籼稻的遗传、生态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 水稻 籼粳稻杂交 重组自交系 生态环境 粒形 碾磨品质 外观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ORF3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浙江地区分离的2株代表性样品与全国范围内流行的参考毒株进行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分为4个组,代表性样品与大部分国内的毒株落入G4-2组,与国内早期CH-S毒株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8.4%~98.5%(99.1%~99.6%);以华南地区为主的2011-2012年分离的毒株自成一组,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毒株的同源性为95.0%~97.2%,与其余3组比较有9个核苷酸的变异。遗传进化分析表明所分离毒株与大部分中国的流行毒株属于一个基因型;以2011-2012年中国华南地区为主的毒株成为PEDV的一个新的基因型;提示2011-2012年中国流行着2种PEDV的基因型。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 ORF3基因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综述了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并就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 玉米育种 单倍体 双单倍体 孤雌生殖诱导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镉抗性的研究进展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各种人类活动,如采矿、制革、冶炼、污水灌溉等引起土壤和水体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着植物生长和人类健康。重金属镉污染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该文描述了受重金属镉胁迫时植物的生理机制及各种抑制表现,如线粒体的裂解,细胞的生长分裂、水分的吸收、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同时也从微生物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分析了植物对重金属胁迫的应对策略,它依赖于植物本身和周围生存微环境的通力合作,主要包括降低对重金属的利用、控制重金属的吸收、螯合重金属、促进重金属的排出、区室化重金属和对重金属诱导的活性氧基团进行解毒等几条途径。另外,植物体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镉的吸收、转运和解毒是一个精密的调控过程,参与重金属吸收和排出的转运蛋白在整个调控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了吸收、螯合、区室化和代谢利用等关键步骤。非必需重金属转运蛋白分重金属吸收蛋白和重金属排出蛋白2大类,吸收蛋白主要有AtNRAMP、ZNT和OsIRT等,能够通过某一种或几种阳离子转运载体蛋白运输至植物体内;排除蛋白主要包括P1B型ATP酶、阳离子转运促进蛋白家族(CDF)和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转运蛋白)3大蛋白家族,主要将重金属转运出细胞质或者将重金属转运进入植物体内的细胞器,转运蛋白在植物耐受重金属胁迫中起着积极的防御作用。该文探讨了植物对重金属镉胁迫的各种抗性机制,可为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修复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应用指导。

关键词: 重金属 植物修复 土壤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