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拉氏拟柱胞藻和浮丝藻为主的蓝藻水华对中华绒螯蟹肠道和鳃及其养殖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及其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蓝藻水华以蓝藻门的浮丝藻(Planktothrix sp.)和拉氏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为优势种.总体来看,蓝藻池中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对照池,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池.蓝藻池和对照池中伊乐藻中的细菌种类很少,而底泥中的细菌种类很丰富.基于门水平下的菌群分类,在蓝藻池水中优势菌群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对照池水中则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华绒螯蟹鳃中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但在物种相对丰度上存在差异;中华绒螯蟹肠道均以拟杆菌门、柔膜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基于属水平下的菌群分类,蓝藻池池水的优势菌群为浮丝藻属(Planktothrix)、CL500-29_marine_group属和hgcI_clade属,对照池池水中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Candidatus_Aquiluna属和hgcI_clade属为优势菌属.中华绒螯蟹鳃中优势属为Ilumatobacter属,且蓝藻池中Ilumatobacter属生物相对丰度更高;中华绒螯蟹肠道样品中Candidatus_Bacilloplasma属和Prolixiibacter属生物相对丰度较高.基于NMDS分析,中华绒螯蟹肠道的菌群结构较为稳定,样本层级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映证了这一点.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的发生会影响养殖环境和中华绒螯蟹肠道及鳃的菌群结构.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微生物多样性;肠道;鳃;蓝藻水华;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14-3-3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盐和病原胁迫后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3-3基因(Pt14-3-3).Pt14-3-3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510bp,包含开放阅读框741b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98 kD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t14-3-3基因与中华绒螯蟹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14-3-3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紧密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14-3-3基因在肝胰腺、肌肉、鳃、心脏、眼柄、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低盐胁迫后,Pt14-3-3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48 h和12 h显著上调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34倍(P<0.05)和7.54倍(P<0.05).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Pt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整体均呈显著上调表达,最高上调17.52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t14-3-3基因可能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14-3-3基因 盐度 副溶血弧菌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体外全仿生消化模型分析海带和紫菜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可给性
《中国食品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海带和紫菜中6种必需元素(Cu、Fe、Mn、Zn、Co和V)与5种有害元素(As、Cd、Pb、Al和Sr)的生物可给性及胃、肠消化过程中As、Cd等有害元素的形态转化,分析加工过程对样品中元素含量、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菜对除Sr外10种元素的富集能力均显著高于海带,经加工,海带和紫菜中6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含量均下降;紫菜中必需元素的生物可给性高于海带,加工后海带中不同元素的生物可给性变化不同,海带和紫菜中Zn的生物可给性最低。紫菜中As、Cd、Pb、Al的含量显著高于海带,且加工后均显著下降。海带和紫菜中Pb的生物可给性最低,分别为6.7%和21.4%。Cd、As、Al、Sr的生物可给性较高,为57.3%~90.6%,且加工前、后变化较小。在胃、肠消化液的作用下,海带和紫菜样品中As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部分形态的有机砷在消化过程中可能转化成无机砷。煮熟加工不会改变样品及其仿生消化液中As的形态,总As含量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大分子有机砷的糖含量降低。煮熟能显著降低紫菜样品及其仿生消化液中无机离子态Cd2+的浓度。本研究结果对于科学评估海带和紫菜中必需微量元素的营养价值和有害元素的食用风险提供重要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菌对中华绒鳌蟹抗氧化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EM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免疫力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在成蟹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EM菌,探究了水体中添加EM菌对中华绒螯蟹抗氧化酶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EM菌能提高特定发育阶段河蟹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强河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半颗粒细胞(SGC)是中华绒螯蟹血细胞的主要类群,约占51.50%~58.08%;EM菌诱导下,河蟹SGC细胞升高2.97个百分点,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EM菌能够诱导上调河蟹肝胰腺免疫相关基因Toll2、Tube、Hsp90、Dorsal表达,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机体对异物的识别能力和防御应激损伤的能力;EM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较低,表明器官损伤较低;同时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意味着免疫解毒能力的提升。综上,水体中添加EM菌有助于提高中华绒螯蟹抵抗氧化应激的能力,也可通过调控河蟹免疫基因的表达和相关酶活性,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活性 EM菌 抗氧化酶活性 非特异性免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鱼粉水平对9个斑节对虾家系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鱼粉水平分别为30%和20%的饲料对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斑节对虾家系在两种鱼粉水平饲料下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及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0%鱼粉水平饲料组中,1号、3号、5号、9号家系的存活率分别为(58.89±4.84)%、(55.56±10.94)%、(73.34±8.82)%、(64.44±5.88)%,显著高于其余家系(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料鱼粉水平与斑节对虾家系不存在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说明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性能及对饲料的利用率与饲料鱼粉水平无关,而与斑节对虾遗传因素相关,在饲料蛋白水平高时,生长速度的差异缩小;在饲料蛋白水平较低时,生长遗传效应的显著差异便清楚地显现出来。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家系选育筛选出适应低鱼粉水平饲料的优良品系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杏叶提取物对鲤生长性能、抗氧化功能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oba extract, GBE)对鲤(Cyprinus carpio)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功能、细胞色素酶以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银杏叶提取物[0 (对照组)、0.5 g/kg、1.0 g/kg、5.0 g/kg]投喂鲤60 d。饲喂实验结束后,称重并采集血液、肝脏、肠道、鳃和肌肉组织,检测相关生化指标以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GBE对鲤生长性能和饵料系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血清生化数据显示:饲料中添加GBE显著提高了总蛋白(TP)含量,而降低了葡萄糖(Glu)和皮质醇(cortisol)水平(P<0.05),但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抗氧化参数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GBE对血清、肝脏、肠道、鳃和肌肉中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升高。同时,1.0g/kgGBE显著提高了肠道和鳃T-AOC含量(P<0.05);5.0g/kgGBE显著提高了鳃GSH含量(P<0.05)。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GBE能显著诱导肝脏和肠道中cyp3a基因表达,而下调cyp1a和cyp1b基因表达;同时,肝脏和肠道中免疫相关基因(c3和c-lyz)表达量在1.0 g/kg GBE添加组中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 GBE作为饲料添加剂不能改善鲤的生长性能和饵料系数,但可以增强鲤的抗应激、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且未对鲤产生肝毒性,鲤饲料中GBE建议添加量为1.0 g/kg。
关键词: 鲤 银杏叶提取物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能力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与鹰爪糙对虾酚氧化酶生化性质对比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变是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贮运流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探究南极磷虾与普通海捕虾在黑变进程方面的异同,选取南极磷虾和海捕鹰爪糙对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作为研究对象,对2种虾在(2±1)℃贮藏过程中的黑变进程进行了感官评价,提取其酚氧化酶(PO)并进行了纯化,对2种虾PO的生化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冷藏条件下,24 h时南极磷虾的黑变已非常严重,黑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头胸部、腹部甲壳以及尾节部分。72 h时鹰爪糙对虾的头胸部和尾节部分开始有轻微的黑变,之后逐渐扩散到躯干。南极磷虾和鹰爪糙对虾PO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后,酶的纯化倍数分别达到17.22和19.67。2种虾PO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40℃,南极磷虾PO在低温下仍具有较高的活力。二者的最适pH均为6.0~7.0之间。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4-己基间苯二酚、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可较好地抑制2种虾PO活力,其中,4-己基间苯二酚抑制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南极磷虾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虾死后如何有效抑制其黑变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瑞鲤2号不同生长速率个体肌肉组织转录组分析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鱼类通过选育获得优良生长性状的遗传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实验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生长速率福瑞鲤2号肌肉组织的转录组文库。组装后共获得392 238条测序序列(contigs)。其中可比对上斑马鱼、弓斑东方鲀、青鳉、三刺鱼、尼罗罗非鱼和松浦镜鲤的蛋白序列的比例为56.01%~77.71%。2种不同生长速率福瑞鲤2号肌肉转录组比较,获得74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48个上调基因和401个下调基因。鉴定出了与肌肉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如mb、myl2b、tnni1、fhl1、lamb3和pdk2等。研究结果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鱼类新品种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软体动物疱疹病毒及其对贝类养殖产业的危害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国是贝类养殖大国,30余年来,贝类养殖产量总体稳中有升,但部分贝类的养殖产业因疫病影响出现严重萎缩、甚至消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多种双壳贝类和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因感染疱疹病毒出现大规模死亡,成为近年来危害中国贝类养殖业的主要病原.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鉴定,引起中国双壳贝类和杂色鲍死亡的疱疹病毒分别为牡蛎疱疹病毒(Ostreid herpesvirus 1,OsHV-1)和鲍疱疹病毒(Haliotid herpesvirus 1,HaHV-1).贝类疱疹病毒病不仅在中国发生,同时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传播和暴发,引起全球贝类养殖从业者和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多国学者从病毒特征、流行病学、诊断技术、生态防控和抗病育种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以期减轻此类病毒对贝类产业造成的危害.大量科研力量的投入使OsHV-1和HaHV-1成为分类地位明确,研究最深入、最全面的贝类病毒性病原.本文对近年来OsHV-1和HaHV-1研究领域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重点介绍其在中国和全球范围的发生、传播过程、产业危害和防控措施等.
关键词: 贝类养殖 软体动物疱疹病毒 牡蛎疱疹病毒 鲍疱疹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力条件下海水人工湿地净化效果及其影响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探究不同水力条件下海水人工湿地对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本研究选用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牙鲆养殖尾水,在3种水力负荷(20 m/d、40 m/d、100 m/d)条件下设置3种停留时间(1.5 h、3.0 h、4.5 h),探讨了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尾水中氮、磷和化学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脱氮的关系。结果显示:海水人工湿地系统脱氮除磷效果良好,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P)和COD去除率随着水力负荷的增加而降低,且水力负荷对DIN去除率的影响比PO43--P和COD大;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提高DIN、PO43--P和COD去除率,对提高DIN去除率的影响尤为显著。水力负荷为20 m/d、水力停留时间为4.5 h时可实现DIN、PO43--P和COD达标排放。pH等环境条件影响人工湿地微生物的分布,进而影响人工湿地脱氮效果。该研究可为人工湿地高效净化海水养殖尾水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水力条件 微生物分布 高通量测序 水质净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