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引黄灌淤耕作对剖面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的影响

土壤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质组分构成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最直接的原因。为研究灌溉耕作对不同组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产生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分组方法,测定并分析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时间的引黄灌溉耕作后,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增加,但是不同组分,其变化量之间存在差异。在剖面深度上,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及其增加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表层土壤轻组和重组有机质增加最显著,土壤有机质组分含量的变化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明显。与未受灌溉耕作影响的自然土壤相比,灌溉土壤0~60 cm深度内轻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的相关性增强,而且这种相关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弱;自然土壤和灌溉土壤剖面各层次重组有机质与总有机质间均有极强的相关性,说明重组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最为重要的组分,但轻组有机质对灌溉耕作的响应更加敏感,重组有机质较轻组有机质具有更好的固碳效果。

关键词: 引黄灌溉 土壤 轻组有机质 重组有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喷施APK-9对大豆受酸雨胁迫的缓解效应

大豆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叶面喷施新型酸雨缓解剂APK-9对酸雨胁迫大豆毒害效应的缓解效果,以徐豆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喷施APK-9处理对pH3.5酸雨胁迫下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3.5酸雨自开花期开始显著抑制了大豆植株的生长,进而降低了产量。开花期和结荚期喷施APK-9可明显缓解大豆的酸雨胁迫,氮积累量、磷积累量、叶片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显著高于酸雨胁迫的大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酸雨处理大豆。然而,苗期和鼓粒期喷施APK-9,缓解效应下降,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等下降,而MDA含量上升。可见在适宜时期喷施APK-9对酸雨胁迫下的大豆植株具有一定的缓解效应,而过早或过晚喷施效果较小,在试验中以开花期喷施的效果最佳。

关键词: 酸雨缓解剂APK-9 大豆 缓解 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薯SPF1转录因子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WRKY蛋白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超家族,SPF1是第一个从植物(高系14)中克隆的WRKY家族基因。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对甘薯SPF1蛋白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SPF1编码蛋白含有丰富的丝氨酸位点,并含有2个WRKY保守结构域,分别带有CX_4CX_(22)HXH和CX_4CX_(23)HXH锌指结构,分别形成4个和5个β-折叠片。SPF1和甘薯祖先种Ipomoea trifida WRKY结构域均具有非常保守的WRKYG(Q/K)K氨基酸序列,并且C端WRKY结构域的保守性比N端WRKY结构域的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蛋白N端和C端的WRKY结构域分属2个不同的分支。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SPF1 WRKY结构区(204~445 aa)处于蛋白三维结构的内侧,形成非亲水性靶标DNA结合区。SPF1作为转录因子,在调控细胞核基因表达的同时,其蛋白N端序列具有叶绿体定位功能。推测SPF1可能参与细胞核和叶绿体的基因表达调控。

关键词: 甘薯 SPF1 转录因子 WRKY结构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麦6号产量对播期和施氮比例互作的响应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播期与施氮比例互作对连麦6号产量及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2015-2016年在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东辛试验基地,以中强筋品种连麦6号和强筋对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播期水平(10月19日和11月9日)和3个施氮比例(70∶10∶20∶0、50∶10∶20∶20和30∶10∶30∶30),研究播期和施氮比例互作对稻茬小麦连麦6号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期,连麦6号和烟农19籽粒产量、穗数、LAI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下降;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连麦6号籽粒产量、穗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旗叶SPAD值等均不同程度升高。综合来看,连麦6号在10月19日前后播种,30∶10∶30∶30施氮比例下可实现较高的产量与群体质量。

关键词: 小麦 播期 施氮比例 产量 生长发育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响应面法对油樟籽油超声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国粮油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油樟籽油的提油率和品质,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油樟籽油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对其提取溶剂、提取时间、料液比及提取功率进行筛选,并利用响应面试验中的Box-Benhnken试验设计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模拟得到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拟合性好,油樟籽油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时间44 min、料液比1∶21 g/m L、提取功率161 W,提取率可达37.54%;油樟籽油各项理化性质测定结果,碘值5.354 g I/100 g、酸值0.168 mg KOH/g、皂化值285.73 mg KOH/g、折光指数1.439 1和相对密度0.924 0 g/cm3;其脂肪酸的成分含有油酸(1.15%)、亚油酸(0.83%)、亚麻酸(0.18%)、癸酸(56.03%)、月桂酸(36.08%)、肉豆蔻酸(1.05%)、棕榈酸(0.24%)和硬脂肪酸(0.71%);油樟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符合用作生物柴油、医药和功能性油脂生产的原料。

关键词: 油樟籽油 超声波 响应面法 提取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较多分蘖节位水稻恢复系镇恢832的选育

杂交水稻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镇恢832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镇恢42作母本、泰粳1525选系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具有较多分蘖节位的水稻恢复系。该恢复系早期丛生快长,出叶速度快,分蘖节位多,穗形较大,配合力强,米质优,所配组合Y两优832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关键词: 水稻 恢复系 镇恢832 分蘖节位 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Pisolithu stinctorius)辅助植物修复重金属Cu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

生物技术通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研究Pisolithus tinctorius(P_t)菌种的耐铜性以及对宿主植物黑松(Pinus thunbergii)幼苗生长发育、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Cu吸收的影响,探究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应用潜力。采用液体纯培养,0、5、50、100、250和500μmol/L浓度Cu处理研究P_t菌种耐Cu性;幼苗盆栽实验(P_t菌根或未菌根化),分析幼苗生长、各部分营养元素及Cu含量。结果显示,P_t菌种具有很强的耐Cu性,其半抑制浓度达200μmol/L;与非接菌相比,P_t菌种的侵染可以显著(F=44.57,P=0.003)促进黑松幼苗的生长,提高宿主幼苗根及茎中P和Ca的含量,缓解Cu毒害;接种后幼苗地上部重金属浓度虽有所降低,但可通过增加宿主生物量来提高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效率;接种P_t,可降低土壤中可交换态Cu含量,降低Cu对植物的毒害。耐Cu性的Pt菌种可以促进宿主幼苗的生长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减少Cu毒害,提高黑松对Cu的提取效率,在Cu污染地的生物修复、植被恢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彩色豆马勃 黑松 Cu耐性 提取 植被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虾体中18种多氯联苯

农药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基于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虾体不同组织(虾肉、虾头、虾壳、虾黄)中7种环境指示类和12种类二噁英类多氯联苯(PCB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样品经V(二氯甲烷):V(正己烷)=1:1混合溶液匀浆提取,加入浓硫酸磺化,采用弗罗里硅土柱净化。气相色谱部分采用HP-5柱,经程序升温对18种PCBs分离,进入串联四极杆质谱后,以EI~+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50、400和1 000 ng/kg 3个添加水平下,18种PCBs在虾肉、虾头、虾壳和虾黄4种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2%~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18种PCBs的检出限在0.10~10 ng/kg之间。本方法具有较好精密度和准确度,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可用于虾体中18种PCBs测定。对南京某养殖场的实际样品进行检测,只有部分PCBs检出。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多氯联苯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群体三疣梭子蟹mtDNA本底甲基化水平分析

海洋渔业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对适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线粒体基因组甲基化分析的BSP(Bisulfite sequencing PCR)引物进行了筛选,在设计的21对引物中,获得了12对BSP引物。利用这12对引物分析了三疣梭子蟹海州湾群体(江苏连云港)和莱州湾群体(山东东营)线粒体基因组本底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海州湾群体不存在甲基化现象,莱州湾群体发现了2个个体在ND2基因(NADH脱氢酶亚基2)位点存在甲基化现象;在存在甲基化的个体中,甲基化类型主要为CHG和CHH类型,还有少量Cp G类型。该研究结果说明,莱州湾群体和海州湾群体线粒体基因组本底水平上的甲基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相关研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基因组 甲基化 地理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钠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南京紫金山针叶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阔叶林优势种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凋落物为材料,通过室外连续6个月不同钠水平处理(0、0.005%、0.050%和0.500%的NaCl水溶液),研究了钠元素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系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05%NaCl水溶液能够正向调节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活性,加快土壤中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而0.500%NaCl水溶液处理显著降低了2种林型中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凋落物的分解系数,减弱了凋落物分解系数与碳、氮、磷矿化相关的土壤微生物胞外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0.500%NaCl水溶液长期处理有可能减缓森林土壤有机质养分的释放,增加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碳的储存。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钠添加 土壤微生物活性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