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梨果贮藏期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鉴定和评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梨轮纹病和炭疽病是梨果贮运过程中常见的两个重要病害,危害严重。本研究采集江苏省淮阴区、淮安区、盱眙县三地梨园病叶、病果、健叶、健果和土壤样本75份,分离纯化后得到365个细菌分离物。采用对峙生长法,测定细菌分离物对梨轮纹病菌和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皿内抑制作用。采用梨果表面刺伤后接种菌块的方法,测定拮抗细菌对梨果轮纹病和炭疽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4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对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73.45%~80.36%,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72.02%~76.79%。菌株N106-2对黄冠梨和砀山酥梨接种轮纹病菌块后5 d的防治效果达68.58%和56.98%;对黄冠梨接种炭疽病菌块后5 d的防治效果为56.71%。对4株拮抗细菌进行16S r DNA种属鉴定,其中3株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1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田评价水稻耐盐碱性的农艺性状指标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选择合适的农艺性状指标用于评价水稻耐盐碱性,以日本晴、9311杂交衍生的127份染色体代换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滨海盐碱地大田试验,分析了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在全生育期淡水灌溉(对照,CK)和咸水灌溉(盐碱胁迫,ST)处理下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亲本和染色体代换系的盐碱胁迫反应存在明显分化,不同农艺性状在CK和ST生境下的遗传率以及盐碱胁迫敏感性指数(SSI)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株高、穗重、百粒质量在2种生境下的遗传率较高且稳定,结实率、主穗颖花数在盐碱生境下的遗传率明显下降;主穗颖花数、株高、穗长、穗重SSI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小,一次枝梗数、结实率SSI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根据性状的遗传率和盐碱胁迫敏感性指数分布特征,株高、穗重、百粒质量等性状可以作为抗性指标,用于遗传分离群体中抗性株系的初选标准,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可以作为敏感性指标,用于抗性株系的再次评价,综合这些农艺性状可以作为水稻全生育期耐盐性鉴定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化锂诱变蛹虫草菌株液体发酵富集微量元素锌
《食品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开发蛹虫草资源,以蛹虫草为富锌载体,进行发酵富锌培养条件优化,选择最佳质量分数的Li Cl诱变蛹虫草,通过火焰原子吸收法检测诱变前后菌丝体中锌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蛹虫草富锌的最优碳源为蔗糖,质量分数为3%,最优氮源为蛋白胨,质量分数为3%,最佳培养时间为6 d,最佳接种量为5%,最佳装液量为100 m L/250 m L,培养基中添加的最佳Zn SO4质量浓度为100μg/m L,此时,富锌率为18.54%。Li Cl的最佳诱变条件为:Li Cl质量分数0.15%。选育出富锌较高菌株5株,最高富锌率达24.68%,比出发菌株提高了近42%,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QoIs类杀菌剂的抗药性研究
《果树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江苏丘陵地区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QoIs)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为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区分计量法和抑制中浓度法测定草莓灰霉病菌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抗药性区域分布和对药剂的敏感性表型,采用草莓果实离体测定法评估药剂对不同药剂敏感性菌株的防效,通过药剂靶标基因的序列分析确定抗药性分子机制。【结果】236株草莓灰霉病菌中对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呈抗性的菌株有192株,2个药剂呈正交互抗性。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敏感菌株的平均抑菌中质量浓度(EC50值)分别为0.269 8和0.055 9 mg·L~(-1)。77个嘧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值全部大于100 mg·L~(-1),而吡唑醚菌酯抗性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67.680 7mg·L~(-1)。接种抗性菌株后再防治的试验证明,嘧菌酯和吡唑醚菌酯在推荐剂量(a.i 166.67 mg·L~(-1))下失去防效;所有抗性菌株的cyt 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且第143位氨基酸后均不含有内元(Bcbi-143/144);敏感菌株cyt b基因分为2种,47.4%的敏感菌株不含有Bcbi-143/144,而52.6%的敏感菌株含有Bcbi-143/144。【结论】江苏丘陵地区田间草莓灰霉病菌群体中,对QoIs类药剂产生高水平抗药性的种群已成为主导种群,生产中不宜再用该类药剂防治草莓灰霉病。所有田间采集灰霉病菌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 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位点突变类型。
关键词: 草莓 灰霉病菌 嘧菌酯 吡唑醚菌酯 抗药性 分子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机插方式对杂交粳稻碳氮调节与颖花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钵苗机插对水稻幼穗分化期营养器官碳氮代谢以及枝梗和颖花分化、退化的影响,以大穗型杂交粳稻甬优1540为材料进行大田生产试验,以毯苗机插为对照,研究了钵苗机插方式下幼穗分化期碳氮代谢特点和枝梗、颖花分化与退化规律及差异,并探明碳氮代谢与稻穗枝梗及颖花分化与退化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抽穗前25 d至抽穗阶段,钵苗机插稻株营养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P<0.05),抽穗前25和20 d,钵苗机插全氮质量分数2015年和2014年平均分别高出毯苗机插1.82%和6.13%,但在抽穗前15 d及以后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在抽穗前15 d及以后各期钵苗机插C/N比值显著高于毯苗机插。2)在抽穗前25~15 d,2种机插方式NSC累积量差异不明显,但在抽穗前10 d至抽穗期,营养器官NSC累积量迅速上升,累积量占单茎茎鞘总量的42.75%~50.75%累积量,钵苗机插累积量高于毯苗机插。3)钵苗机插方式下分化数和现存数显著高于毯苗机插,而退化数和退化率则表现相反的趋势;其中对二次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且对稻穗下部二次枝梗和颖花形成的影响程度高于中、上部,钵苗机插使下部二次枝梗和颖花现存数2 a平均分别增加5.24和14.21个。4)抽穗前25和20 d营养器官C/N比值与枝梗和颖花的分化/现存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特别是跟二次枝梗和二次颖花的相关性较密切,与退化数呈正相关,而在抽穗前15 d到抽穗期则相反。千粒重和产量均表现为与穗分化期NSC积累量和抽穗后NSC运转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作物 生理 农业机械 杂交粳稻 碳氮代谢 枝梗与颖花形成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沿海滩涂盐肥耦合对甘薯生长及土壤氮素营养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沿海滩涂种植甘薯不仅可提供丰富的粮食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宝贵的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本文重在阐明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盐肥耦合对甘薯生长及土壤氮素营养的影响。【方法】本文在盐碱地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在不同土壤盐分上增施氮肥,甘薯及土壤氮素营养的盐肥耦合效应。【结果】(1)1.0~2.1 g/kg(S_2)的土壤盐分水平下,甘薯生长与0.5~1.0 g/kg(S_1)盐分水平差异不显著。盐分增大到2.1~3.2 g/kg(S_3)、3.2~4.0 g/kg(S_4)水平,甘薯生长受到抑制。增施氮肥后,土壤盐分的抑制作用得到显著缓解,甘薯各项生长指标及鲜薯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经盐肥耦合作用,土壤盐分为1.0~2.1 g/kg,施氮量为50 kg·hm~(-2)的种植条件(S_2N_2)最有利于甘薯的生长和鲜薯产量的积累。(2)土壤养分含量随着盐分的增大而下降。氮肥的施入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在50 kg·hm~(-2)(N_2)、100 kg·hm~(-2)(N_3)水平下,土壤有效氮、全氮及微生物氮含量显著提高。0.5~1.0 g/kg(S_1)、1.0~2.1g/kg(S_2)的土壤盐分上氮肥的增产效应较显著,且土壤有效氮的氮肥增产效应大于土壤全氮含量。(3)NAG、LAP活性随着土壤盐分、施氮量及甘薯生长期的变化而变化。甘薯的生长促进了土壤NAG、LAP活性的提高。0.5~1.0 g/kg(S_1)-2.1~3.2 g/kg(S_3)土壤盐分下,甘薯生长期30 d之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NAG、LAP活性变化不显著。当生长期达到30 d时,LAP活性提高,酶活呈现N_3>N_2>N_4>N_1的趋势,且差异显著。当生长期达到60~90 d时,各施氮量下的NAG、LAP活性差异显著提高,呈现N_3>N_2>N_4>N_1的趋势。当生长期达到125 d时,NAG活性开始下降,LAP活性仍然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3.2~4.0 g/kg(S_4)土壤盐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NAG、LAP活性变化不显著。【结论】在盐碱地上增施氮肥,其土壤盐分与肥料养分的耦合作用对甘薯的生长发育、鲜薯产量、土壤酶活及养分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土壤盐分为1.0~2.1 g/kg,施氮量为50 kg·hm~(-2)的种植条件最有利于甘薯的生长和鲜薯产量的积累;种植甘薯及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NAG、LAP酶活性,增加盐碱地土壤养分,从而促进沿海滩涂生态修复,改善沿海滩涂生态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盐胁迫对结缕草(Zoysia Willd.)生理和生长的影响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生植物沟叶结缕草(Zoysia matrella)和非盐生植物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为材料,研究了0.5%复盐胁迫对其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总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相对生长率和坪用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过程中2种结缕草的CAT活性、脯氨酸含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相对生长率、坪用质量、SOD活性、可溶性总糖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2种结缕草相比较,盐胁迫过程中沟叶结缕草能保持较大的SOD和CAT酶活性,积累较多的渗透调节物质,保持较好的细胞膜完整性和持水能力,从而表现出较大的相对生长率和坪用质量,这也可能是沟叶结缕草更耐盐的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潮土肥力特征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托黄潮土35年长期定位试验,以2种土壤物理肥力指标、8种土壤化学肥力指标和5种土壤生物肥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肥力指标影响显著.施用有机肥处理(M、MN、MNP、MNPK)与NPK处理相比,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可将原15个土壤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5.5%,且无原变量丢失.土壤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微生物生物量、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因子负荷,全钾和p H在第2主成分上有较高因子负荷;以2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潮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MNP>M、MN>NPK>N、NP>CK.可见施用有机肥对黄潮土培肥效果更显著,以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化肥方式效果最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低温胁迫响应miRNAs在植物抗寒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上海农业学报 》 2017 CSCD
摘要:对植物低温胁迫调控机制、miRNAs的生物合成及作用方式,及其在低温调控网络中的相关作用进行了综述,并运用生物信息学对植物miRNAs在低温胁迫下参与的调控以及3类低温胁迫相应miRNA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类miRNAs中,miR156家族、miR169家族、miR172家族和miR396家族成熟序列碱基保守性相对较高;第二类miRNAs中,整体miRNAs家族碱基保守性都较高;第三类miRNAs中,miR397家族和miR408家族成熟序列碱基保守性相对较低。以期利用miRNAs成熟序列保守性特征,从miRNA角度分析植物的耐寒机制,为进一步开展植物抗寒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