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4种调节物质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提高水稻后期耐低温能力的调节物质,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在低温胁迫条件下研究壳聚糖、水杨酸、脱落酸、聚乙二醇等物质对水稻耐低温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使水稻倒二叶的叶绿素含量和SOD、POD酶活性下降,脯氨酸、MDA含量增加,且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水稻倒二叶中活性物质含量或活性受影响程度越大;喷施壳聚糖、水杨酸、脱落酸和聚乙二醇均能提高低温胁迫下水稻倒二叶中叶绿素含量和SOD、POD酶活性,降低脯氨酸、MDA含量,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且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水杨酸、聚乙二醇处理提高水稻倒二叶中酶活性和水稻结实率、千粒质量的效果更好。说明,在低温胁迫下可以通过提前喷施水杨酸、聚乙二醇等调节物质来增加水稻体内耐低温能力的活性物质的含量或活性,提高水稻的耐低温能力,减轻低温胁迫对水稻叶片的伤害,降低低温胁迫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脑膜炎球菌PorB蛋白对猪伪狂犬弱毒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力
《江苏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原核表达的重组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PorB对猪伪狂犬弱毒活疫苗免疫的增强效果。将Gen Bank公布的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PorB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QZⅢ中,命名为pQZ-PorB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重组蛋白。采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和Ni~(2+)-NTA柱鉴定并纯化重组蛋白。将每份含100μg剂量的重组PorB蛋白与猪伪狂犬弱毒疫苗混合后分别滴鼻免疫3日龄仔猪和肌肉注射免疫50日龄猪,同时设PBS对照组和免疫前对照组。免疫28 d后测定IgG和IgA抗体水平、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情况以及细胞因子(IFN-γ、IL-10、IL-6)的表达水平。SDS-PAGE和Western-blot结果表明,Por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表达的重组PorB蛋白是可溶性的,Ni~(2+)-NTA柱能够有效纯化重组蛋白。重组PorB蛋白不但能够刺激免疫猪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的较高血清IgG抗体、黏膜IgA抗体和中和抗体,而且可以通过诱导机体产生IFN-γ和IL-6来促进细胞免疫反应。在猪伪狂犬弱毒疫苗免疫中,重组PorB蛋白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免疫增强剂。
关键词: 脑膜炎球菌PorB蛋白 猪伪狂犬弱毒疫苗 免疫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马齿苋幼苗生长及体内离子分布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马齿苋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沙培条件下,0、100和200 mmol·L~(-1)NaCl处理对其生长及不同器官中Na~+、K~+、Ca~(2+)和Mg~(2+)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处理下,马齿苋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及单株叶片数均有所下降,但根系干质量和根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根、茎、叶中N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升高,且主要储存于根中;K~+含量较对照显著下降,茎中K~+含量降幅较小,而叶片中降幅较大;叶片中Ca~(2+)和Mg~(2+)含量显著高于茎和根。根、茎、叶中K~+/Na~+、Ca~(2+)/Na~+、Mg~(2+)/Na~+比值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主要原因是Na~+净增加;但叶片中K~+/Na~+、Ca~(2+)/Na~+、Mg~(2+)/Na~+比值显著高于茎和根系。随着Na Cl浓度的增加,马齿苋幼苗从根到茎的离子选择性运输能力先升高后降低,而茎到叶片的离子选择性能力总体呈升高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马齿苋可能通过将Na~+区域化到根系中,并增强植株向茎叶选择运输K~+、Ca~(2+)和Mg~(2+)的能力,从而缓解NaCl处理对马齿苋的伤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羊羔羊早期断乳(7日龄)后代乳粉饲喂效果研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早期断乳(7日龄)湖羊双羔,随机分成试验组A和B,分别饲喂高蛋白、高脂肪含量的代乳粉A和高蛋白、中等脂肪含量的代乳粉B。通过38 d羔羊代乳粉集中饲喂试验,结果显示,试验组A羔羊1~45 d平均日增重与对照组A1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30~40日龄日增重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A1;试验组B羔羊1~45 d平均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B1(P<0.05);在体尺指标中,两个组别的试验组羔羊体高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体长、胸围和管围在20日龄时,试验组B羔羊显著低于对照组B1(P<0.05),30日龄时,试验组A和B羔羊胸围分别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A1和B1;试验组A羔羊体尺生长速度快于试验组B,但生长速度回升转折点落后于试验组B。表明早期断乳(7日龄)湖羊羔羊选用高脂肪含量的代乳粉A的饲喂效果好于中等脂肪含量的代乳粉B。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侵染不同甘薯品种后生物学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不同抗性甘薯品种上接种不同基因型腐烂茎线虫来研究线虫群体繁殖量、性比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基因型B群体De YL随着接种数量的增加,线虫在不同甘薯品种下繁殖数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在栗子香品种上的繁殖量增加最高,与其它2个甘薯品种相比,线虫繁殖量在(P<0.05)上差异显著;随着接种量的增加,在栗子香上线虫性比从0.77增加到1.44,表现线虫向雌虫方向分化;在徐薯18上同样表现为线虫向雌虫分化,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胜利百号、栗子香、徐薯18甘薯品种上,线虫群体繁殖量与性比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477、0.984;同一接种量下3个线虫群体的繁殖量与性比测定结果显示:3个线虫群体繁殖量、雌雄比在不同甘薯品种下差异显著,证实了线虫生长环境对于线虫的生长发育,性比有一定的影响;3个线虫群体均表现为感病品种栗子香上繁殖量高,雌雄比高,线虫性别偏向雌虫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分子分型鉴定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不同亚型菌株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86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PCR的血清分型方法 ,将这些分离株分为3个血清组,即:1/2a或3a(72.1%,n=62),1/2b或3b或7(19.8%,n=17),1/2c或3c(8.1%,n=7)。采用ERICPCR亚分型方法 ,将这些分离株和4株标准菌株分为10个类群。对比ERIC-PCR的指纹图谱与血清分型结果 ,两者呈现较高的相关性。将血清分型和ERIC-PCR方法相结合,可实现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同源性分析。这些分型结果为该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食品分离株 ERIC-PCR 血清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杀菌剂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促进作用及原因分析
《农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杀菌剂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的影响。[方法]通过杀菌剂和杀线虫药剂浸种检测稻种中带菌率、室内不同药剂对干尖线虫毒力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等试验。[结果]咪鲜胺、戊唑醇浸种后,稻种带菌率仅为3.3%和30%,而干尖线虫存活率分别为61.9%和64%。初步阐明了单纯应用杀菌剂浸种对干尖线虫病发病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其主要原因是杀菌剂浸种抑制杀灭了稻种中的附生真菌。去除了稻种中对干尖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生防因子,降低了稻种中干尖线虫自然死亡率,从而导致大田中杀菌剂浸种处理小区干尖线虫病株率显著高于对照。[结论]杀菌剂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病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蜀葵花化学成分研究
《中草药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并经过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蜀葵花的9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鉴定出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11个:槲皮素(1)、金丝桃苷(2)、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3)、槲皮素-3′-葡萄糖苷(4)、8-(2″-pyrrolidinone-5-yl)-quercetin(5)、杨梅素(6)、floramanoside F(7)、isomyricitrin(8)、dihydromyricetin(9)、芦丁(10)、3-O-kaempferol-3-O-acetyl-6-O-(p-coumaroyl)-α-D-glucopyranoside(11);核苷类化合物4个:腺嘌呤核苷(12)、5′-deoxy-5′-methylsulphinyl adenosine(13)、尿嘧啶(14)、烟酰胺(15);及有机酸类2个(E)-9-octadecenoic acid(16)、没食子酸(17)。结论化合物5、9、11~14为首次从锦葵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首次从黄蜀葵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 黄蜀葵花 黄酮类化合物 8-(2″-pyrrolidinone-5-yl)-quercetin dihydromyricetin 腺嘌呤核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