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种植绿肥对滨海盐渍土养分及盐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不同绿肥作物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为滨海盐渍土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种植豆科绿肥田菁、草木樨,分析了绿肥生长季滨海盐渍土容重、孔隙度、p H、养分、有机质及盐离子总量的动态变化。【结果】与种植前相比,一个生长季后,种植田菁、草木樨土壤容重减轻6.72%~8.82%,孔隙度增加6.90%~9.43%;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含量分别较种植前增加4.56%~6.80%和9.49%~10.7%,且含量最高的是1月和3月;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降幅范围为2.17%~35.6%;0~20 cm土层p H降低,可溶性盐离子总量及氯离子含量分别由种植前的3.36~5.92和1.12~1.89 g/kg降低到种植后的1.44~2.08和0.178~0.247 g/kg,脱盐效果显著。【结论】种植豆科绿肥田菁、草木樨可明显改善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p H与盐分水平,提高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氮含量。

关键词: 绿肥 盐渍土 养分 盐分 动态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腺苷酸转移酶基因应答蜕皮的表达特征研究

水产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蜕皮是脊尾白虾等甲壳类生物的一种特殊生活史,在前期克隆获得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基因在脊尾白虾蜕皮后不同组织和不同时间点(0、1、5、10、15min)的表达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蜕皮后鳃组织中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升(P<0.01);在蜕皮后1min,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量开始升高,至10min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该结果显示,腺苷酸转移酶基因的表达特征与脊尾白虾蜕皮时的行为学特征一致,说明腺苷酸转移酶基因在甲壳动物蜕皮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脊尾白虾 腺苷酸转移酶 蜕皮 表达特征 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素形态对甘薯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氮素形态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对于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硝态氮、铵态氮和酰胺态氮对甘薯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呼吸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呼吸速率和土壤酶活性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响应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块根膨大前中期以铵态氮处理最大,而在收获期以硝态氮处理最大。土壤活跃微生物量以铵态氮处理最大。土壤呼吸速率、呼吸熵、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以酰胺态氮处理最大。甘薯施用铵态氮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活跃微生物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适当增施铵态氮是保证土壤生物健康的较好施氮模式。

关键词: 甘薯 氮素形态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DNA条形码的物种界定算法比较研究-以北京周边地区舟蛾科为例

应用昆虫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3种常用物种界定方法(iMOTU、ABGD、GMYC)的界定效果.[方法]本研究以中国北京周边地区10个采样点483个舟蛾科样品为例,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subunit I gene,CO I或COX1,约650bp)的部分序列,进行3种物种界定算法(iMOTU、ABGD、GMYC)的实例比较研究.[结果]3种物种界定方法的鉴定效力存在差异,与形态学结果相比较,ABGD方法划分物种的准确率为100%,基于BEAST的GMYC模型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产生的置信区间(64~68)覆盖了形态学的结果(67o然而,基于d8tree/MPLtree的GMYC方法倾向于高估MOTUs,iMOTU方法倾向于低估物种数目.[结论]结果显示,ABGD方法和基于BEAST的GMYC模型方法对于本文研究对象舟蛾科能够较好地划分,可以对基于形态学的物种界定进行有效补充.

关键词: 舟蛾科 DNA条形码 物种界定 GMYC ABGD jMOTU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2013—2015年江苏粳稻参试品种(系)试验数据,分析了参试粳稻的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性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粳稻整体产量水平与株高、全生育期、结实率之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质量等产量因子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整体产量水平对于稻米的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及食味品质的影响较小;碾磨品质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但蒸煮食味品质指标与外观品质指标间矛盾较为突出,直链淀粉含量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0.423~(**)、–0.682~(**)),胶稠度与垩白粒率、垩白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218~(**)、0.404~(**))。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江苏粳稻产量水平与主要品质性状间矛盾不突出,可以在保持现有产量水平的基础上改进品质,同时平衡外观与适口性之间关系,选育出外观品质优、食味口感佳的优质、高产、稳产新品种(系)。

关键词: 粳稻 品质 产量 相关分析 江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Cl胁迫对甘薯植株体内K~+、Na~+和Cl~-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Na Cl处理下耐盐性不同基因型甘薯植株K~+、Na~+和Cl~-含量及生长情况,以探讨不同器官K~+、Na~+和Cl~-含量变化对植株生长的影响,为耐盐材料的鉴定及耐盐机理的研究提供依据。以商薯19(CK)和EMS诱变创新材料T06、T11为试验材料,分析Na Cl胁迫处理下,甘薯植株根、茎、叶K~+、Na~+和Cl~-含量变化及其与生长的关系。随着Na Cl处理时间的延长,CK、T06、T11根、茎、叶干重的增长速率和K~+/Na~+值均降低,Na~+、K~+、和Cl~-含量逐渐增加,但是T06和T11较CK保持较高的干重增长速率、K~+含量、K~+/Na~+值,较低的Na~+和Cl~-含量;甘薯植株干重与Na~+和Cl~-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与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耐盐性好的甘薯基因型,在Na Cl处理后可保持较高的生长速率,根、茎、叶较低的Na~+和Cl~-含量,较高的K~+/Na~+值和K~+含量,可为耐盐材料的鉴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甘薯 Na Cl胁迫 离子含量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沙门氏菌血清型快速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中国食品学报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传统玻片凝集试验对78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检测,结果将这些沙门氏菌分成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为主的21种血清型,其中沙门氏菌SJTUF10023证实为自凝菌,无法鉴定血清型。利用MLST可以较精确地预测、区分不同血清型菌株,聚类的各个分支与血清型基本呈对应关系(96.2%,75/78),其中有3株沙门氏菌(1株阿贡纳、1株阿伯丁和1株斯坦利)聚类结果与血清型不一致。根据O抗原(rfb基因簇)、H1抗原(fli C基因)和H_2抗原(flj B基因)分别设计引物进行PCR反应,并与测序相结合,对78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测定,结果仅1株伤寒沙门氏菌的H_2抗原出现假阳性结果,准确度达98.7%(77/78),且编号为SJTUF10023的自凝菌被鉴定为鼠伤寒沙门氏菌,说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快速检测沙门氏菌血清型,有望在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中成为替代传统血清分型的方法。

关键词: 沙门氏菌 血清型 MLST PCR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对滨州灌区冬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国北方,干旱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常见的灾害,对冬小麦的生长及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本研究以滨州灌区为例,分析了灌溉作用下干旱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利用1951-2014年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和MODIS数据,计算滨州灌区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蒸散量、有效降水量和冬小麦的水分亏缺量及其生育期内的MODISNDVI值。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该区的干旱月份占总月份的70.1%,在冬小麦生长关键的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其干旱频率分别为92.2%、60.9%、39.1%、9.4%。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干旱月份平均水分亏缺量为697.6 mm。灌溉只能减弱干旱对冬小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但不能完全消除。通过分析灌溉对干旱情况下小麦的作用,可以为今后该区域冬小麦种植措施的实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干旱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 水分亏缺量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冬小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花叶病毒引发大豆不同症状的生理特性比较

植物病理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接种3个SMV株系后分别表现无症状、花叶和坏死症状的大豆品系浙A8901为材料,研究3类症状叶片的生理指标差异,包括细胞超微结构、H_2O_2积累、水杨酸(SA)含量、光合作用及细胞病毒含量。结果表明:无症状叶片细胞中除叶绿体片层结构轻微扭曲外,其它细胞结构未见异常;CeCl_3标记H_2O_2电镜观察,发现H_2O_2仅在细胞壁外侧少量积累;在接种1d后SA含量较对照显著升高。花叶症状叶片细胞中出现髓鞘状结构和多泡体结构,核膜边缘有染色质凝集现象;细胞壁外侧观察到较多H_2O_2的积累;SA含量在接种后第2 d较对照显著增加。坏死症状叶片中细胞变形严重,细胞器解体,在细胞壁外侧和细胞质中均观察到H_2O_2的大量积累;接种后第2 d SA含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三类症状叶片的光合速率、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实际光量子效率(ΦPSⅡ)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变化。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超微结构 水杨酸 症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生长和肌肉品质特性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斑点叉尾的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特性,随机选取传统池塘(TP)、高密度循环水系统(HD-RAS)和水泥池塘(CP)养殖模式下的鲜活斑点叉尾,测定其生长状况,以及肌肉营养成分、颜色、持水力和质构特性。结果显示,TP和HDRAS的斑点叉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CP;CP的肝体比(2.35%±0.22%)显著高于TP和HD-RAS;与TP相比,HD-RAS和CP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更低,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更高;HD-RAS肌肉的亮度值(L*)(58.18±3.56)、红度值(a*)(6.05±1.08)最高,CP最低,分别为48.15±6.04和4.81±0.84;传统池塘养殖的斑点叉尾熟肉率最低,离心损失、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最高,HD-RAS和CP之间差异不显著;HD-RAS和CP肌肉的硬度、咀嚼性和弹性显著高于TP,但3处理组间的内聚性和回复性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水泥池塘养殖模式易造成斑点叉尾生长减慢,而高密度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斑点叉尾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该养殖模式下肌肉具有更高的持水力、质构特性,同时呈现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特点。

关键词: 斑点叉尾 高密度循环水养殖 生长性能 营养成分 肌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