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吉林省不同地区高产春玉米养分吸收及分配规律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公主岭市及乾安县高产春玉米氮、磷、钾吸收、分配及转运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公主岭地区吐丝后的吸氮量占总吸氮量的26.1%、乾安为28.0%;磷素方面分别为20.5%,25.8%,而钾在吐丝期前吸收量占最大吸钾量为84.2%,92.3%。养分在各器官内的分配转运特点体现在:氮、磷均随生长中心转移而发生变化,而钾的变化不明显。地区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公主岭地区的氮、磷累积量显著高于乾安地区,而钾的累积量差异不明显。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公主岭地区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积温较高、降水偏多以及生育期较长。同一地区不同品种间比较发现,先玉335的氮、磷、钾累积量总体上均高于郑单95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黄体中促黄体素受体剪接异构体的表达研究
《中国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T-PCR结合测序技术,对牛黄体中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在转录后通过选择性剪接而形成的剪接异构体进行鉴定,并比较不同剪接异构体编码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利用RT-PCR对黄体中的LHR剪接异构体进行定量分析,为研究LHR剪接异构体在黄体中的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牛黄体中LHR通过选择性剪接产生了包括全长mRNA在内的6种剪接异构体,其中第11外显子5′端的266个碱基的缺失会使mRNA因发生移码突变而使翻译提前终止。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发生外显子缺失的mRNA的表达量总量是全长mRNA表达量的1.94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形态氮肥对陇东烤烟产量形成的作用及其机理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陇东旱塬烤烟生产中存在的氮肥种类选择不合理引起的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等问题,于2009年在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肥硝铵磷(ANP)和尿素(UA)对烤烟产量形成的作用及其机理。结果表明:ANP处理显著促进了烤烟根系的生长发育,增强了烤烟根系活力,比UA处理具有更理想的根参数和更强的根系活力,移栽15 d后,ANP处理的总根长、表面积、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分别比UA处理的增加了63.4%,64.3%,54.3%和43.8%;ANP处理显著提高了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表现在收获时ANP处理的根系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UA处理的增加了15.87%和12.05%;烤烟移栽后短期内,ANP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明显高于UA处理的,且土壤NH4+-N含量明显低于UA处理的,移栽5 d后,ANP处理的土壤NO3--N含量比UA处理的增加了44.7%,NH4+-N含量比UA处理的降低了44.8%;ANP处理显著提高了烤烟产量和产值,分别比UA处理增加了16.8%和24.8%,纯收入增加了7 330元/hm2;尿素和硝铵磷施入土壤后短期内化学行为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根形态和吸收能力不同是引起烤烟产量和产值差异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蛋白切达干酪成熟过程中的质构和感官评价分析
《中国乳品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在原料乳中添加质量分数为10%豆乳进行切达干酪加工,研究成熟过程中豆蛋白和筛选发酵剂对干酪质构及感官影响。结果表明,豆乳和发酵剂对干酪的基础理化指标有显著影响,从干酪质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干酪在成熟期间,豆乳的添加对干酪的硬度、弹性、黏聚性和咀嚼性都有显著影响,干酪硬度和咀嚼度下降。应用发酵剂L.Lactis subsp.Cremoris QH27-1和L.Lactis subsp.LactisXZ3303生产双蛋白切达干酪可以提高干酪的质构特征和感官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杂交组合肉牛适宜出栏期的研究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研究肥育时间对不同杂交组合肉牛肥育效果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16月龄左右的西杂牛(西门塔尔×本地黄牛)、利杂牛(利木赞×本地黄牛)、利草杂牛(利木赞×草原红牛)共43头,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日粮,在饲养的第90,180,270天进行屠宰,测定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肥育时间的延长,不同杂交组合牛平均日增重均呈下降趋势,西杂牛的平均日增重高于利杂牛和利草杂牛(P>0.05)。利杂牛在肥育180天时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最高,高于西杂牛和利草杂牛(P<0.05);西杂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在肥育270天时最高;利草杂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在肥育180天时最高。说明利杂牛和利草杂牛在肥育180天时适合屠宰,月龄为22月龄左右;而西杂牛在肥育270天时适合屠宰,月龄为25月龄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株嗜热链球菌益生特性的体外研究
《中国乳品工业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对嗜热链球菌ST1和嗜热链球菌KS1的部分益生性及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ST1和KS1对酸和胆盐的耐受性,结果表明,ST1和KS1在pH值为3.0条件下培养3h的存活率分别为67.17%和67.49%,在pH值为4.0或质量分数为0.3%胆盐环境中仍可以生长,表现出较高的存活力。通过抑菌实验表明ST1和KS1可以抑制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福氏志贺氏菌。在对抗生素敏感实验中,ST1对其中的3种抗生素有耐药性,而KS1对6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研究还发现ST1和KS1还具有较高的降胆固醇的能力,胆固醇的去除率分别为65.14%和74.4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遗传学发展历程回顾与玉米育种目标的前瞻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遗传学的发展是依据性状表现在亲子间传递关系来建立遗传理论及法则,然后从解析遗传基因的核苷酸分子结构来验证遗传理论及法则。育种学是应用遗传原理,依据人类需要,选择并固定在某一特定生育环境最佳性状表现的遗传组合个体或品种,采用分子方法及关联分析来定义影响某一特定性状表现的遗传基因及遗传机制。未来对基因组学基因功能整体运作协调配合的了解,将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并获得适应某一特定生育环境的最佳作物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超高产玉米叶片保护酶活性变化规律的影响,为玉米超高产模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在氮肥总量一定的条件下,按分配比例不同设6个处理:N1.底肥100%;N2.底肥80%,拔节期追施20%;N3.底肥80%,拔节期追施10%,吐丝期追施10%;N4.底肥60%,拔节期追施40%;N5.底肥60%,拔节期追施30%,吐丝期追施10%;N6.底肥60%,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研究氮肥不同比例分期施用对玉米产量、叶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丙二醛(MDA)、叶绿素(Chl)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N6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处理玉米产量最低,N6处理比N4、N1、N2处理分别增产7.3%,10.2%,11.1%。在灌浆期以前,各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灌浆期以后,N6、N5处理叶片叶绿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N4、N1、N2处理。在吐丝期以前,各处理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差异不显著,吐丝期以后N6、N5处理的叶片保护酶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N4、N1、N2处理,而MDA含量则显著低于N4、N1、N2处理。【结论】氮肥不同比例分期追施使玉米叶片生育后期保护酶活性增强,延缓了玉米叶片的衰老速度,提高了产量。氮肥最佳施用模式为60%作底肥,拔节期和吐丝期均追施20%,玉米产量最高可达14 852.2 kg/hm2。
关键词: 超高产玉米 氮肥 保护酶活性 丙二醛(MDA)含量 叶绿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保水剂吸水特性及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种保水剂及玉米为实验材料,采用室内测定不同保水剂的吸水特性及施入保水剂后温室盆栽玉米控水的方法,研究保水剂膨胀率、吸水特性及控水过程中保水剂对土壤水分、玉米苗期株高、基径等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溶胀度可达147.0~296.3,吸水倍数可达57.70~290.9倍;吸水速率开始较快,45min后缓慢达到平衡;使用保水剂可增加盆栽玉米土壤含水量,抑制水分的蒸发。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的玉米株高增加3.89%~22.10%,玉米基径增加50.00%~79.55%,根条数及根干重均好于对照。实验结果表明,3种保水剂的施用效果为沃特新型多功能保水剂最好,汉力淼保水剂、旱宝贝保水剂次之。保水剂能有效延长玉米植株死亡时间7d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磷肥对土壤—水稻体系中Hg迁移累积规律的影响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田施用不同剂量磷肥,定期测定土壤、水稻根、茎、叶和子粒中的Hg的动态变化,研究Hg在土壤和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累积、动态变化规律,以及Hg在土壤和水稻植株各器官的累积量与磷肥施用量的相关性等。结果表明:在水稻成熟期,在4个不同磷肥水平下,土壤和植株中Hg的含量与磷肥施用量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Hg在土壤及水稻植株不同器官的含量分布由大到小的次序为土壤>根>茎>叶>穗;叶、穗中重金属Hg含量总体趋势为先升高后下降,根中重金属Hg含量除10月初出现几个高值外,总体趋势为平稳,茎中重金属Hg含量总体趋势为下降;Hg在土壤和水稻各器官累积量与磷肥施用量达到极显著相关;Hg在水稻植株体内富集系数为根>茎>叶>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