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正交实验法优化转基因玉米中植酸酶的提取工艺
《玉米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正交实验法研究pH值、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酶提取效率的影响,探索超声提取转基因玉米中植酸酶最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液pH值5.5,料液比为1∶4,提取时为15 mi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养液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胚胎早期体外发育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提高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质量,优化猪早期胚胎体外培养体系。[方法]以改良TCM199,NCSU-23培养液为基础液,分别添加10%的猪卵泡液(PFF)和10%的优质胎牛血清(FBS)进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以成熟率、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率等为指标,研究不同培养液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猪卵母细胞在TCM199,TCM199+FBS和TCM199+PFF组成熟42 h的成熟率分别为(54.2±3.5)%、(68.5±3.2)%和(69.3±3.7)%,在NCSU-23,NCSU-23+FBS和NCSU-23+PFF组成熟42 h的成熟率分别为(51.6±3.3)%、(63.2±3.1)%和(65.5±3.5)%,添加10%的FBS和PFF在0.05水平上显著提高了卵母细胞成熟率;6组不同成熟培养液得到的成熟卵母细胞在孤雌激活后囊胚发育率差异不显著,但TCM199+PFF组的囊胚细胞数(36.5±4.8)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TCM199和NCSU-23组的囊胚细胞数(18.7±3.2和15.5±2.4)。[结论]改良TCM199,NCSV-23培养液中添加10%PFF和10%FBS可显著促进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及孤雌胚胎早期体外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新品种“长大19”选育报告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新品种"长大19"是以自选系"P288"为母本、自选系"P291"为父本育成的杂交种。2年区域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2 245.0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2.1%;生产试验结果:平均产量11 377.6 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2.6%。该品种于2010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高产、抗病、抗倒伏,适宜在吉林省晚熟区域推广种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沼气工程技术讲座(四) 厌氧消化器技术
《可再生能源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1厌氧消化器容积计算厌氧消化器容积是标志沼气工程规模的主要参数之一。厌氧消化器容积计算应依据《沼气工程技术规范第1部分:工艺设计》(NY/T1220.1-2006)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设计规范》(NY/T1222-2006)中的相关规定进行。(1)根据容积负荷计算消化器容积V1=[24(S0-S1)Q1]/n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中南部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的适宜密度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选用两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中心试验地分别采用3个不同密度开展研究,分析密度对其农艺性状、生长期叶面积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南部地区,分枝型大豆自我调节能力强,对不同种植密度的适应性强,12万~28万株/hm2均能获得较高产量;主茎型大豆品种的适宜密度为12万~20万株/hm2,当达到28万株/hm2时,冠层会出现郁闭现象,产量显著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淀粉含量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比较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高淀粉和低淀粉2种类型高粱,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种植,通过对子粒总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研究高粱开花后,不同淀粉含量高粱子粒淀粉积累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粱子粒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随子粒灌浆过程推进均呈不断上升趋势,至成熟期达到最大值。高粱子粒灌浆过程中,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子粒淀粉含量均呈"S"型曲线变化;高淀粉和低淀粉高粱在灌浆初期子粒直链淀粉含量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灌浆中后期表现为显著差异;高淀粉高粱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在灌浆初期明显高于低淀粉高粱子粒支链淀粉含量。子粒总淀粉积累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灌浆期支链淀粉积累以及灌浆中后期子粒直链淀粉积累的不同造成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基因抗虫水稻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介绍了水稻害虫及其化学防治产生的问题,综述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并展望了抗虫水稻转基因的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转染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核移植法制作转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克隆牛提供供体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牛耳成纤维细胞并进行了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表达载体以脂质法介导转染细胞,通过G418筛选9 d获得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PCR鉴定外源基因在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对阳性克隆进行传代2~3次后,利用RT-PCR检测外源基因的转录。结果表明:细胞贴壁后9 d可获取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基因转染后利用G418筛选9 d即可获得转基因细胞,对转基因细胞进行传代,PCR检测显示CMV启动子和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RT-PCR检测显示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在转基因传代细胞中得到有效转录。本研究为下一步通过核移植方法获得转基因肉牛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 牛耳皮肤成纤维细胞 线虫ω-3脂肪酸去饱和酶 基因转染 脂质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林省玉米农田保护性耕作的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以吉林省玉米农田4种保护性耕作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系统综合地评价吉林省玉米农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四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潜在环境影响分别平均比传统耕作模式减少14.62%、82.82%、15.37%和15.28%,主要由氮肥的生产及施用引起;水体毒性、土壤毒性及人体毒性则分别比传统耕作高7.40%、6.42%和7.38%,主要由农药的施用引起。综合各种环境影响类型,尽管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较传统耕作模式能显著减缓全球变暖,但对其他环境类型的改变不明显,其中水体毒性为该种植系统中最主要的环境影响类型,富营养化次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